APP下载

学海无涯,读书有法

2017-02-16

学生天地 2017年23期
关键词:空余顾炎武郑板桥

学海无涯,读书有法

学而有道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天才背后都浸润着辛勤的汗水,他们肆意潇洒的每一个字都经历了千锤百炼的笨功夫。曾经有人称赞鲁迅是天才,他回答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这或许是对每一个好学之人的最好注释。

◆董遇:“三余”读书法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汉】董遇

董遇,字季直,性格质朴,不善言辞但很好学。

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个空余时间来读书,肯定会有所收获。

当然,董遇所处的时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来读书的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北宋】欧阳修

北宋文豪欧阳修自幼就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

欧阳修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出“计字日诵”读书法,他曾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10部书,总字数为455865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的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欧阳修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

◆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北宋】苏轼

著名文学家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治学的经验: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所以一本好书需要“不厌百回读”,这样即使“八面受敌”皆能应付。

苏轼就是用这种方法读《汉书》的,他第一遍学习书中的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南宋】陈善

南宋人陈善主张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把书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文学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思想就容易被书本束缚住,成了书奴、书呆子。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出入读书法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读书时既要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

◆张溥:“七录七焚”读书法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

——【明】张溥

明代文学家张溥自幼就发奋读书,他的“七录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他所读的每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其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然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张溥以此苦读成名,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七录斋”,代表作有《七录斋集》《五人墓碑记》等。其实张溥的天资不高,他的成功靠的是踏踏实实的嗜学精神。

◆顾炎武:“三读”读书法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明】顾炎武

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的方法。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他规定自己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对书中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在每次复习时,顾炎武面前放一本书,请别人朗读同样一本书,他边听边默记。如果发现自己默记的同朗读的有出入,便马上查书,立即纠正,再复读几遍。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这种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的效率。同时,他还提倡读书人读书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郑板桥:“精当”读书法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清】郑板桥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读书“求精求当”,“求精”就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即所读的书要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

郑板桥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而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另外,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重问。他认为“学问”二字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而唯有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品书如进食,得其法,营养与美味兼得;不得其法,或不得美味,或不得滋养,或伤害身心。然其法何在?古今中外名人读书各不相同,皆在因事、因人、因书而变。所以我们要将前人经验筛选研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猜你喜欢

空余顾炎武郑板桥
蝶恋花·寂夜
初夏山茶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顾炎武“拜师”
郑板桥:挣脱“小人儒” 回归“君子儒”
浣溪沙
郑板桥劝学
及时雨
顾炎武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