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设置障碍,促进学生思维
——两次教课引发的思考
2017-02-16贾玉芬
贾玉芬
(河南省安阳市南漳涧小学)
人为设置障碍,促进学生思维
——两次教课引发的思考
贾玉芬
(河南省安阳市南漳涧小学)
在三年级数学思维训练课上,我两次让学生运算99×3,一次是在学生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之后,一次是在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之前。学生两次截然不同的反应使我想到了很多。
在学生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之后,学生的做法是完全相同,都是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进行计算。在我的启发下学生才能打开思路,想到其他做法。而在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之前遇到时,学生不会想到去列竖式,而是积极动脑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反而不用费劲启发就有了多种做法:
第一种:根据乘法的意义,把乘法变成加法,去做。99×3=99+99+99=297
第二种:99×3=99+99+99=297(第三个99给第一个1,给第二个2)
第三种:99×3=99+99+99=297(第二个99给第一个1,第三个99给第二个2)
第四种:99×3=90×3+9×3=297
在我的“这三个99要是多少你就算的快了?”的点拨下,还有了第五种算法:99×3=99+99+99=100+100+100-3=297
两次上课学生的反应如此不同使我发现,当学生有确定的、现成的方法可用时,学生是不考虑其他方法的,跟我们人习惯走老路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在学生没有熟悉的、学过的现成的方法可用时,才会开动思维,调动脑中所储存的思想、方法,开辟新路径。这时候,我们也就更加容易观察到学生是怎么思考的,是受什么影响的。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再一次试探学生,使他们在没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之前遭遇了19×19,学生试着列竖式,列到半截停下了,进行不下去了。他们提议用计算器,但课堂上没有,我也不借给他们。于是有的学生想到估一估,大概是400。有学生想到先算20个19,再去掉1个19,受上面方法启发,有学生想到先算10个9再加9个9,这样其他同学都认可了,纷纷进行拆分计算:
19×19=19×9+19×9+19×1
19×19=19×5+19×5+19×9
19×19=19×4 +19×6+19×9
……
在解决没学过的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学生会把学过的估算搬过来,会想到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内容进行解决。而这些方法如果是在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之后,学生就不再用了。
最近的一次听课使得我更加验证了自己的想法。人教版课标教材三下数学有这样一题:有3个书架,每个书架有6层,共有756本书,平均每个书架放几本书?
许多学生这样做:3×6=18;756÷18=?学生却不会算了。大部分学生放弃了这样的算法,转而用756÷3÷6=32,一小部分聪明的学生把这个32的答案写到了756÷18= 之后,理由是两种方法的答案应该是相同的。还有一个中等程度的孩子在我的点拨下列出了竖式,自己还想到用乘法验算一下答案是不是正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孩子们已经把自己所学的验算的方法(两种方法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竖式验算的方法)用到了自己的解决问题中,稍作点拨,孩子也能顺利地进行类比推理,由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想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竖式。
在接下来的思维训练课上,大部分孩子说自己和第一位学生的做法是一样的。再让他们想756÷18怎样算时,学生们几乎不用怎么思考地回答:拆分法!学生们所谓的拆分是756÷18=756÷9÷9,或756÷10÷8(明显是由乘法类比过来的)。可是经过计算发现答案不对,但因为知道正确答案,他们也很容易知道了正确的是756÷9÷2,进一步猜测到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除以拆成相乘形式的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又一次经历了类比、推理、猜测、验证、再发现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才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过程,才是学生数学学习应该经历的过程。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一些障碍,使学生经历一些“磨难”,会加深学生对数学思考方法的学习,加强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感悟,达到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教给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目的。
责任编辑:王紫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