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西:践行绿色发展之路
——专访青海省海西州州长孟海

2017-02-16黄远军

今日中国 2017年2期
关键词:海西州海西枸杞

文|黄远军 杨 璐

海西:践行绿色发展之路
——专访青海省海西州州长孟海

文|黄远军 杨 璐

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枸杞产业基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提示,特别强调青海集西部、民族、贫困地区于一身,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省情特殊,责任特殊,要求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来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落实“四个全面”的要求,把青海建设得更加和谐美丽。

2016年8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亲临柴达木,提出了“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保护和改善民生,扎扎实实加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殷切期望。

就海西州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扎扎实实”,在转型中实现跨越发展,青海省海西州州长孟海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今日中国:青海“生态立省”战略的确立,为海西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孟海: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三江源头”“中华水塔”之誉。

就全省而言,海西的生态地位和生态作用十分突出,是三江源的安全屏障,保护好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全省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生态安全。对海西这样一个生态脆弱的地区而言,在大力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显得非常突出,使得我们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生态“双赢”等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全省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持续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只要找准环境保护的切入点和关键环节,抓住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牛鼻子”,赢得主动,那么机遇就远远大于挑战。

海西作为全省的工业主战场,通过几代柴达木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逐渐形成了以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炼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当前,生态保护、节能减排、循环发展已成为摆在海西州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过程中要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青海“生态立省”战略的确立,为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关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也是解决海西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有效路径,只有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的不断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海西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共生共赢。

“十三五”时期,是海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随着“一带一路”以及“生态立省”战略的不断推进,必将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海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生态农业、生物产业发展力度等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海西州正在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以生态文明理念为统领,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切实把节能减排、节能降耗作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重要措施,全面落实工程、结构、管理等减排措施,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今日中国:海西的产业结构总体情况是怎样的?发展中呈现出哪些主要问题?

孟海: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州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十一五”末的2.8∶79.1∶18.1调整为“十二五”末的6.1∶67.5∶26.4,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以枸杞为主的特色农牧业发展优势逐步凸显,农作物种植面积达75.5万亩,其中枸杞42万亩,产值突破20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位居全省特色农产品首位,柴达木枸杞绿色产业基地、绿色食品保健品出口基地全面建成。农畜产品加工转换率达51%,农牧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75%。

以盐湖产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实现提质扩量,建成盐湖综合利用一、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钾肥、纯碱、天然气产量在全国占比达79%、14%、5.6%,全国最大钾肥产业基地、国家重要纯碱生产基地、中国陆上第四大主力气田地位得到巩固。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3866兆瓦,其中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3388兆瓦,成为全国重要光伏发电基地。着力打造全国金属镁及合金材料产业基地、化学合成材料基地,一批新材料项目建成投运。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顺势崛起。茶卡盐湖品牌旅游影响力显著提升,全州年旅游人数突破千万人次、收入超过50亿元。建成天峻圣裕源等一批物流园区,引进培育60余家物流企业;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州金融机构达71家;顺应“互联网+”趋势,建成柴达木电商绿洲平台,目前实现电商线上销售额1.28亿元,增长82.6%。

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存忧,发展不足仍然是最大的州情,发展中的短板和矛盾问题依然突出。主要体现在:主导产业层次不高,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任务艰巨;改革成效还不够明显,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还不够多;市场主体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支撑不足,高精尖和实用型人才匮乏;城镇规划建设层次低,产城融合不够,要素集聚能力不强等等。在今后的工作中,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将高度重视,创新举措,切实加以解决。

海西州格尔木市国道绿化示范工程

今日中国:当前,海西州对“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整体规划布局是怎样的?

孟海:海西是国家重大能源储备开发的重点地区,是西部地区工业的主战场之一,也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承担着与西宁、海东齐力引领全省实现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从国家到青海省历来高度重视海西的发展,2005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列为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之一。2010年3月,国务院批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将柴达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试验区是青藏高原地区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和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核心地区。近年来,我们按照“做实园区、增强活力”的总体要求,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总体规划、实现合理布局、加快推进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实施《总体规划》,各工业园形成了特色突出、各有侧重、紧密协调、上下游对接、优势互补的大循环发展新格局。

工业园区布局上,我们始终坚持“突出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四个工业园,辐射带动都兰、天峻、茫崖、冷湖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格尔木工业园,以加快推进昆仑和察尔汗两个千亿元产业基地建设为目标,做强做大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和黑色有色金属冶炼、新能源等循环经济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德令哈工业园,围绕打造500亿元产业基地,全力推进盐碱化工、特色生物、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建设,积极发展物流业。大柴旦工业园,围绕打造500亿元产业基地,着力做强做大盐湖资源综合利用、能源化工、有色冶金综合利用等主导产业。乌兰工业园,围绕打造500亿元产业基地,积极推进煤焦化和盐化工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产业体系布局上,依据试验区资源区域分布和产业发展基础,重点构建循环经济“七大产业”体系建设。盐湖化工产业,依托盐湖丰富的锂资源,大力推进和谋划实施高纯碳酸锂、电池级金属锂、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项目,打造千亿元锂产业集群。油气化工产业,以石油、天然气、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为重点,建设千万吨油气田,打造千万吨原油储备及油气化工产业集群。煤炭综合利用产业,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础,重点建设煤焦油、粗苯加工、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矸石砖等一批项目,构建焦煤开发—焦炭及焦油等综合利用的煤焦化产业链、煤气化—烯烃—烯烃下游产业链。金属冶炼产业,以黑色有色金属资源为依托,以柴达木地区盐湖轻金属资源开发为龙头,通过优化产品结构,适度发展金属冶炼产业,合理规划布局冶炼项目,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构建有色冶金产业链。新能源产业,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光伏、光热、风能发电和新能源装备制造,建设国家百万千瓦级光伏领跑者基地、国家级零碳清洁能源示范基地,打造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加快在传统产业基础上的“嫁接”和“孕育”,大力发展金属镁及镁合金、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功能材料等产业,打造千亿元新材料产业集群。特色生物产业,依托枸杞、藜麦、中藏蒙药、沙生植物等特色生物资源,着力培育有机食品、生物医药等特色生物产业,建设国家有机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打造千亿元特色生物产业集群。

今日中国:特色产业的发展对海西高原循环农业的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哪些作用?

孟海:海西特色产业的迅速发展,对全州高原循环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推动了循环农业发展框架的构建。海西州以农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努力加快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农村沼气、测土配方施肥、高效节水灌溉、农机农艺配套等技术,探索建立了产业间、产业内和大农业循环模式,积极培育产业关联度高、适应循环发展的枸杞、福牛、设施农业、生态畜牧业等产业体系。通过多年的发展,全州多业并举、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循环农业发展框架基本形成。

促进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海西州坚持节能优先,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积极发展太阳能、风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示范项目,确保新上工业项目能耗、技术、环保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提高工业“三废”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水平。完善区域协调治理机制,统筹推进以大气、水和土壤为重点的污染综合治理,定期对巴音河、都兰河及察汗乌苏河开展监测,水质均达到环境质量标准,德令哈、格尔木两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达到93.6%、82%。

海西州沙漠生态治理修复工程

加快了农牧区新型经济组织的发展。海西州通过稳步推进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全州33个试点合作社有28个合作社开展了股份制改造。其中,21个试点合作社完成草场整合划区、畜群重组工作,其余7个试点合作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先后组建了2个县级联合社(天峻县玉舟和德令哈市满都胡联合社)、2个乡级联合社(天峻县草希和都兰县查汗西里联合社),并开展规范化建设。全面完成2016年34个牦牛藏羊高效养殖技术推广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实现母畜营养均衡,繁殖率稳步提升,幼畜断奶期提前,加快了幼畜出栏,经济效益明显。

助推了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海西州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推进木里矿区综合整治,两年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整治生态环保突出问题,启动零排放国家级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建设,绿化美化及防沙治沙工程有序推进,全州空气、水气、区域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保护环境、治理生态”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州上下的自觉行动。

今日中国:海西州选择柴达木枸杞产业作为循环农业发展重点的主要理由是什么?它在扶贫、富民方面展现了哪些优势?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孟海:2008年以来,海西州委、州政府在科学研究柴达木盆地地域自然资源禀赋的基础上,提出“适度发展枸杞产业”的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思路。随着枸杞产业快速发展,综合效益日益显现,成为海西州农牧业经济稳步发展、支撑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扶贫、富民等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效益明显。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率日渐增强。2008年到2015年,枸杞产业产值从0.33亿元跃升到26.8亿元,增加81倍;在农牧业总产值中占比从3.2%跃升到50.4%,增加15.7倍。在枸杞产业的强力拉动下,全州种植业总产值在农牧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从32%上升到50.1%。如诺木洪农场8.3万亩成片枸杞每年产值超过8个亿;柯鲁柯镇有机枸杞标准化出口基地更是在荒漠上建成2万亩种植基地,让昔日的荒漠变成了绿洲。

二、社会效益良好。枸杞产业已经不是单一的农业产业,它已成为集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精深加工可带动二产发展、色选包装可实现效益的翻番、采摘枸杞可解决就业问题。在一产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工包装业、物流业、服务业、旅游业等也得到长足发展,加快了农业“接二连三”的产业融合,成为产业核心,对发展地区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产生重要影响。

三、生态效益显著。枸杞抗旱、耐盐碱,是海西州理想的经济和生态兼用树种,可巩固绿洲、改善沙化土地和盆地整体的生态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截至“十二五”末,全州枸杞种植面积达42万亩,野生黑枸杞资源39万亩,沙棘资源13.89万亩,在防治沙化和水土保持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环保作用。

四、节水意义重大。枸杞经济效益比大田作物高,需水量比大田作物少。在大水漫灌条件下,每亩枸杞全年用水量在800至900立方米之间,是小麦用水量的60%。从枸杞农艺操作、投入产出比等方面考虑,更适宜实施节水灌溉,采用滴灌后每亩枸杞需水量230立方米,节水700立方米左右,节水率达80%,吨水效益提高328%,这对水资源十分稀缺的柴达木盆地尤为重要。

今日中国:生态修复作为一个产业,海西是如何对其定位的?截至目前,针对这个产业发展做了哪些具体部署?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孟海:说到对生态修复产业的定位,不得不先从海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地位说起。海西州地处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面积32.5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1.7%,沙化土地总面积9.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沙化土地总面积的76%,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29.6%,是全省沙化面积最多、治理难度最大、保护任务最艰巨的地区,在全省生态建设中处于特殊的地位。

近年来海西州始终秉承“项目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理念,加快推进生态修复工程进度。以“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海西”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推动绿色海西建设。长期的实践证明,生态修复是国家森林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实现资源增长、农牧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和防沙治沙与产业富民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在“生态治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实践中,海西州探索出了生态财富创造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立足海西、造福百姓的荒漠综合治理道路,是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工程的一个缩影。其最大贡献,不仅在于创造了几十亿产值的生态财富,更重要的是让我们重新认识沙漠和利用沙漠,把沙漠变绿洲的梦想变成现实,逐步走出了一条从“治沙”到“减贫”再到创造生态财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特色产业引领治沙新模式。海西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战略部署,依托丰富枸杞资源,用产业化的思路指导防沙治沙,以工业化的思维调整沙产业结构,利用柴达木盆地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以柴达木枸杞为主的沙产业,有效带动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

科技创新引领林业产业发展。海西州围绕重点林业建设工程,大力推广林业新技术,注重多项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突出抓好林业示范点建设,推广杨柳深栽造林、应用生长调节剂造林、应用生根粉提高生根率,实施“柴达木地区特有树种驯化及综合配套技术研究”项目,有效提高了造林质量,扩大了防沙治沙规模,为柴达木沙漠化地区的林业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全面推广了枸杞、沙枣、白刺、沙棘等抗旱灌木树种,推广紫花苜蓿、披碱草等优质牧草为主的林草(林药)间作模式。建立荒漠化造林、抗旱造林等科技推广示范点4处,形成州县乡三级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并推行林业技术人员承包责任制。

“五位一体”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海西州探索建立集交通固沙、生态补偿、生态节水、生态农业、绿色发展“五位一体”的沙产业发展模式,有力推动了沙产业的快速发展。2008年以来,累计完成铁路、国(省)道沿线绿化260余公里,不断健全完善配套节水灌溉设施,完成固沙造林1.1万亩。

积极探索“沙漠生态治理+太阳能光伏发电”新模式。海西州利用闲置的沙漠资源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在发电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经济,逐步实现沙漠增绿、企业增效、资源增值的目的。建成格尔木、德令哈、都兰、乌兰、大柴旦5处光伏产业基地,装机容量3388兆瓦,治沙规模10万亩,周边治沙造林3000亩,种植枸杞6000亩,着力打造了高原绿色光伏产业基地。

建立绿色屏障,保卫交通安全。青藏铁路、315国道德令哈段地处流动沙地前沿,人为活动加剧了荒漠化进程,以风蚀、风积、风沙流、沙尘暴等荒漠化危害严重,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极大地阻碍了铁路、公路的运输安全。我们把交通大动脉绿化作为重要工作,实施了沿线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并取得显著成效。

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落实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优化畜牧业生产要素配置,开展划区轮牧和舍饲、半舍饲养殖,实现由传统数量型畜牧业向质量效益型畜牧业的跨越,有效保护了草地生态环境。积极推广以“梅陇模式”为主的生态畜牧业建设,共组建以村为单位的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171个、联合社2个,初步实现了草地畜牧业资源集约化、资产股份化、生产专业化、用工统筹化、营销市场化,开创了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经济发展“双赢”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海西州海西枸杞
是酸是碱?黑枸杞知道
孙海西、甘赛雄作品
大自然,令我陶醉
采枸杞
枸杞的最佳食用方法
以五大发展为引领开启海西新征程
枸杞嚼着吃最补肾
建州初期天峻从政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