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质量治理的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思考
2017-02-15林英法
课程标准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治理的工具之一,由于在制订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程标准未起到标准作用,本文以会计专业为例,从制订主体、课程目标、职业标准和考核评价四方面对加强课程标准建设进行探讨,以期发挥课程标准在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上的应有作用。
【关键词】质量治理;课程标准;会计专业
课程标准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化,它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因此课程标准在课程教学中起到规范性和导向性的作用,同时课程标准也是教学质量治理的工具,在质量治理中起基础性作用,理应成为课程建设与改革关注的重点之一。目前课程标准不受重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是基于质量治理视角探讨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建设问题。
1 课程标准的制订主体应是课程建设团队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较早,其课程标准建设较为成熟,一般由政府和行业协会来主导制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晚,较长时间里,统一的课程标准存在缺失。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这是首次颁布的针对高职部分专业的国家标准体系,文件要求各高职院校结合本校实际参照执行。
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标准》,明确了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专业办学的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等,课程体系中列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共计19门,其中对7门核心课每门作了100字左右的课程简介,因此,该专业教学标准是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并不是课程标准。
具体、详细、可执行的课程标准制订,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由国家层面来组织制订,但由于经济与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对职业能力的不同认识,会演绎出不同的职教课程、教学和评价体系,因此,国家层面的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目前还未提到议事日程。作为课程教学的必要文件,各院校会要求专业教师自行制订课程标准,事实上单靠个别专任老师来制订课程标准是难以胜任的,再加上教师普遍对课程标准地位作用认识不到位,制订时应付了事,甚至根据教材编写,实际也没什么用,成为摆设。那么谁应该是课程标准的制订主体呢?从院校层面来讲,应建立由课程专任教师、实践专家、课程专家组成的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课程建设团队,以教育部《会计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遵照规范的制订流程,在前期已制订的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各方充分交流协商,达成共识,形成方案,制订和完善课程标准,经专业指导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加以执行。
2 课程目标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在制订课程标准时,首要问题是确定课程目标,关于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会计专业教学标准》中可简要概括为:具有诚信、合作、敬业的职业素质,熟悉会计核算、纳税申报、财务管理、年报审计等业务处理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这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定位增大了目标区间,符合目前多层次的生源结构状况,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满足分层次教学及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职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从会计专业看就是中小型企业的会计机构负责人和大型企业一般会计岗位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其从新手到主管(主办)所从事的业务活动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均应落实到专业课程目标中,即各课程要根据其所承担培养某个核心能力或核心能力的某一部分,确定课程的定位、任务和目标,因此课程目标应该是根据《专业教学标准》所确定的培养目标结合课程分析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是总目标与分目标的关系,前者决定了后者,后者不能偏离前者。目前会计专业在课程目标确定上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目标定位不明晰、偏重专业能力、表述方式不规范、无法观察和评价等问题。
3 课程内容与教学标准应对接职业标准
课程内容框架和考核(教学)标准是课程标准的主体内容,如何确定这一主体内容?2011年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回答了这个问题,即“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查阅百度百科“国家职业标准”词条可知,“职业标准是在对职业活动内容进行分解和细化的基础上,从技能和知识两个方面对完成各项具体工作所需职业能力的描述,是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课程开发的依据。”遗憾的是会计工作没有制订国家职业标准可对接,课程建设团队可以自行制订课程标准,制订时可主要采用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理念和方法,借鉴国家职业标准制定的方法,两种方法相结合,这两种方法都是对职业活动和职业工作进行分析来确定教学和培训的内容,并根据工作规范、工作标准、管理要求等进行能力的描述。
4 课程教学评价方式应多元化
课程教学评价分为两个方面,即对学的评价和对教的评价,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可以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的定义:“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这超越了职业的功能性要求。学生学业考核应做到三個结合,即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总之,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式应与学生能力水平评价相适应,与职业资格认定水平相匹配,目的是对学生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检测。
课程标准是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相配套的重要教学文件,对课程具有规范、指导、评价和组织等功能,发挥好这些功能,抓住这个牛鼻子,对于落实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改革,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阮先会.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建设四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0).
[2]袁俊.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建设[J].成人教育,2014(04).
[3]刘春生,王莉华.建立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04).
作者简介
林英法(1963-),男,浙江省三门县人。现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公司理财问题。
作者单位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省台州市 3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