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城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研究

2017-02-15胡敏陈双辰汤芳菲周浪浪

中国名城 2017年2期
关键词:韩城特色

胡敏+陈双辰+汤芳菲+周浪浪

摘 要: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是历史城市的精髓,对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的研究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前提和基础,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最核心的内容,与价值特色相应的文化遗存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对象。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韩城为例,以韩城壮阔的自然景观、多样的人文景观、深厚的人文文化以及丰富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不同的历史维度和不同的遗存本体,总结梳理了韩城历史文化名城六条历史文化价值和四条历史文化特色,作为韩城名城保护的基础。

关键词:韩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价值;特色

Abstract: History culture value and characteristics is the essence of histotic city. Study on the history culture value and characteristics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 city, and also is the core of the historic city protection. The cultural heritage witch is corresponding to the history culture value and characteristics is the most impotent content of historic city protection. This paper takes Hancheng historic city as an example, taking magnificent natural landscape, diverse cultural landscape, humanistic culture and cultural heritage as research objects, based on different historical dimensions and different cultural heritage, summaries six pieces of history culture value and four pieces of history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HanCheng histoty city, witch are the basis of Hancheng historic citys protection.

Key words:Hancheng ; historic city ; history culture value ;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7)-02-62(10)

在世界城市文化系统中,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独自创发、自成体系、岿然独存,体现出了千百年来恪守传承的稳定、调和与臻于成熟,其集中体现在了城市的营建理念与方法上。一方面,我国古代城市早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就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蕴含深刻哲学思想与内涵的营建方法和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我国古代城市文化个性殊强,不同的区域与文化圈层孕育了不同的城市文化。这些不同的城市文化正是历史城市价值与特色的不同本源。

历史文化名城,在行政建制上以县级及以上城市存在,由此包含市域文化遗存与历史城区的不同范围和层次;在保护内容与对象上多样复杂,包括了历史城区及其城址环境的文化景观、历史城区镇村等传统聚落、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单体遗产等。时长域广,遗存众多,往往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客观特征。如何在复杂的城市历史文化背景中梳理挖掘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所在。陕西韩城是我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悠久、遗存众多。本文以韩城为例,从价值与特色两个方面挖掘梳理城市的历史文化,作为韩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根本。

1 韩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1.1 毓秀龙门——自然景观、人文传说交相辉映的华夏胜迹

1.1.1 龙门是最能代表中华母亲河——黄河之雄浑、壮阔特征的自然景观

地处韩城境内的龙门,因“两山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名。黄河进入晋陕大峡谷后,被束缚在狭小的山谷当中,抵近龙门,河道愈窄,湍急的黄河在两岸岩石的夹击下拍岸惊起,在龙门有三处急转弯,经过三次大撞击、大跌落之后奔出龙门,浪涛震耳欲聋,似春雷、似战鼓,形成了“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韩邑第一景,万古最为奇”[1]的龙门奇观。

历代咏叹龙门雄壮的诗歌也彰显了龙门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有唐代王勃作《夏日登龙门楼序》、宋代欧阳修作《黄河八韵寄呈圣俞》、宋代司马光作《龙门》、明代顾炎武作《龙门》、明代张维新作《龙门》、清代李书田作《龙门禹庙虎图题诗》、清代康乃心作《九日游龙门》等。

1.1.2 龙门是史传的“禹凿龙门”之地,是华夏民族心理上最重要文化地理标记之一

通过相关历史记载,如“奕奕梁山,唯禹甸之”(《诗经·韩奕》),“昔者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水经注·卷四》), “昔者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即所谓龙门矣”(《水经注·卷四》), “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魏土地记》),会发现梁山、龙门、黄河密切相关。黄河沿岸九省區梁山、龙门有很多处,但梁山、黄河、龙门集中在一个县市,唯有韩城。因此,可以充分证明韩城的龙门就是历史上传说的禹凿龙门之处。此外,历史上从秦朝修夏宫、祭祀先祖开始,韩城即历代修建大禹庙、祭祀夏禹。在诸多诗词中,“龙门”亦有“禹门”之称,并将“龙门”与“禹庙”联系在一起。如金代段克己作《戊申四月游禹门有感》,明代薛瑄作《游禹门》,清代李书田作《龙门禹庙虎图题诗》,清代程仲昭作《题龙门禹庙墙画虎》。

1.1.3 相关文化遗迹

韩城一带有诸多和龙门神话传说相契合的历史文化遗迹。如记刻龙门壮阔景观的石碑、观音洞、广布韩城地域的大禹庙等。“龙门山全图碑”刻绘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不仅可见龙门一带壮阔的自然景观,而且的题诗“禹门三汲浪,平地一声雷,韩邑第一景,万古最为奇”。“龙门诗图碑”刻绘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图文并茂的展现了龙门景观。“九折黄流龙门全图碑”刻绘于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年),并题诗“一自荒山划禹门,洪河西北下昆仑,无人不颂平成德,有峡犹瞻疏凿痕”。“观音洞”相传霹雳一震,山破崖开,观音及诸罗汉石象自出,就洞筑室。龙门一带自古即有修建大禹庙的记载。战国秦惠文王十二年“初腊,会龙门”,即指首次在龙门大禹庙举行腊祭,以祀诸神;始建于大德五年(1301年)的周原村大禹庙①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全国建庙较早、保存最完整的大禹庙。此外,还有梁带村大禹庙、史带村大禹庙、王带村大禹庙②(表1)。龙门一带不仅广见大禹庙,大禹庙会也是该地区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2 溥彼韩城——韩梁故都、先秦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地

1.2.1 韩城境内史前遗址众多,是人类长期繁衍生息之地

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韩城地处黄河中游,早在5万至8万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迄今为止发现古文化遗址共计30多处(表2),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有28处之多③。“禹门洞穴遗址”是解放以来在黄河中游沿岸首次发现的滨河最近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2],这表明距今大约五万年前,韩城先民就在这块土地繁衍生息。

1.2.2 韩城是古韩侯国、梁伯国、北芮国的分封之地,是韩姓、梁姓、芮姓之源

公元前1039年周成王大分封,姬伯晨分封韩塬,为韩候,筑韩侯国。《竹书纪年》说:“成王十二年(公元前1031年)王师、燕师城韩,王汤韩候命”。公元前678年周僖王命晋武公列为诸侯后,晋武公把其叔父韩万封到韩塬,史称韩武子,即史记所载韩世家之韩。韩武子之后三世有韩献子厥,从封为韩氏,被视为韩姓的始祖[3]。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分封嬴康到梁,位于韩城市以西大梁山脚下的少梁城,是为梁国都城。梁国始国君名康,与秦同祖,姓嬴氏,爵位伯,又称作梁伯国。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载:“梁氏,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梁山。子孙以国为氏”,所以说,梁姓源自韩城早先的梁伯国,奉梁康为始祖[4]。

韩城梁带村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北芮国的面纱,证明了历史上的北芮国在韩城梁带村一带[5]。北芮国的芮伯——司徒芮伯是南芮国芮伯的弟弟,西周的周武王至周幽王八年前的272年担任大司徒,为六卿之一,在其采邑修筑北芮城。根据《元和姓纂》、《广韵》、《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载:“芮姓,周司徒芮伯之后”,所以说芮姓出自韩城早先的北芮国。2013年7月30日,来自全国100多名芮氏宗亲代表等齐聚韩城梁带村遗址,采集故土,参加古芮国寻亲拜祖大典,是全国芮氏后裔首次自发组织形成的一次寻根大拜祖活动。

1.2.3 韓城是春秋战国时期多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见证地

春秋时期,秦晋之间“公子夷吾奔梁”、“晋国背信弃义”、“秦晋韩原之战”、“再续秦晋之好”、“秦魏争夺少梁之战”一系列事件发生在韩城或与韩城密切相关,这些事件的发生对春秋时期的政治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4 相关文化遗迹

相关的文化遗迹主要有魏长城遗址、韩侯城遗址、少梁城遗址、梁带村遗址、九郎庙(古城内、龙亭司马庄、薛峰王庄、板桥东泽村)、三义墓遗址等。

魏长城遗址位于韩城市南的龙亭镇,据《史记·魏世家》载魏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2年)“筑长城,塞固阳”,魏长城是战国时期秦魏河西之争的历史见证,对于研究战国时秦魏等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有着重要意义。韩侯城遗址分布在韩城市龙亭、芝阳两镇地区,对研究战国时期诸侯各国的分布提供了新的实物佐证。少梁城在今芝川镇附近,范围涉及到今韩城市南的芝川、龙亭两镇。梁带村遗址范围广大、遗存丰富,共发掘大墓7座、中型墓4座、小型墓近百座,是我国春秋早期保存最完整的高等级贵族墓地。九郎庙之“九郎”即指赵氏孤儿,“九”与“救”谙音,于是俗称“九郎庙”,韩城现存4处,分别是金城内九郎庙、王村九郎庙、司马庄九郎庙、东泽九郎庙,其中以徐村九郎庙和韩城古城九郎庙④保存较好。三义墓传为春秋时晋国赵武、公孙杵臼、程婴之墓。

1.3 山陕咽喉——扼守黄河天险、兵家必争的交通隘口和军事要冲

1.3.1 地形地貌和独特区位赋予了韩城山陕咽喉的地位

从关中平原中部的西安出发,经过大荔、合阳,沿着汾河平原中部向北直抵太原。历史上,联系山陕两省,尤其两省经济最发达地区的最便捷的通道,以及黄河的最佳渡口,无疑是韩城境内的龙门渡与芝川渡。龙门渡是九曲黄河上集远古神话、军事和奇观于一体,富集着多样文化符号的渡口,该处的黄河跨度极小,冬天可以履冰而过。芝川渡又称“夏阳渡”,春秋战国时称“少梁渡”,该处则水位较低而易于渡河,使得韩城成为控制山陕联系的重要咽喉(图1)。

1.3.2 韩城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冲

使得韩城自古以来就成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发生过著名的韩原大战、秦魏少梁之战,吴起驻防少梁。汉初韩信借助木罂从芝川渡渡过黄河平息魏王豹叛乱。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曜经龙门,渡黄河,灭西晋。隋唐李渊起兵,自龙门西渡黄河,直抵长安。明末李自成数次围攻韩城。抗日战争时期,韩城成为抗战前线,国民党军队禹门口抗日载入史册。八路军成建制从芝川渡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创造了平型关大捷等一系列的胜利(表3)。

1.3.3 相关文化遗迹

相关的文化遗迹主要有安岭古道遗址、高龙山古战场遗址、闯王行宫等。

安岭古道遗址位于王峰乡安国岭山上,原为韩城至陕北必经之路。高龙山古战场遗址位于韩城市板桥乡烽火村东北高龙山上,对研究宋元时期的地域划分以及战争史有重要价值。闯王行宫位于古城内,始建于明代,是闯王李自成在韩城的居所,故称“闯王行宫”。

1.4 司马故里——崇儒重教、文风昌盛、名人辈出的文史之乡

1.4.1 韩城是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历数家司马迁的故乡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祖籍即在少梁城,生于西汉时期的夏阳城,祖茔、耕牧在高门塬。司马迁祖先均藏于少梁城郊区庄园的华池和高门,韩城是司马迁的故乡。韩城历来亦有对司马迁祭祀追怀的文化活动。历史上歌颂司马迁的诸多诗词中,也广见韩原、龙门、梁山等字眼⑤,将司马迁与韩城紧密联系在一起。

1.4.2 韩城自古崇儒重教、书院众多、文风昌盛

韩城崇儒重教,春秋曾作魏文侯师的孔子高足卜子夏在韩城设帐,历史上所谓的“敎衍河西”,世称“西河宗师”,韩城文人历史上常以“西河子弟”自谦,以示对子夏的崇敬。韩城历来广设书院,仅明清两代,全县有名的书院就有10多所,中进士、举人者数量众多,明清两朝科举中式者1396人,其中进士119人,举人550人,贡生727人。因此韩城也被称作“解状盛区”(表4)。

1.4.3 韩城历来人杰地灵、先贤众多、名人辈出

韩城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之地。春秋时,孔子弟子卜子夏即“教衍西河”。先秦时期鬼谷子授徒于此。韩城更是司马迁的故乡。西汉除了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之外,还有汉阳太守殷济,北魏、北周至隋,薛麟驹、薛端、薛胄等薛族祖孙,均领尚书等朝中要职,北魏薛氏素有“韩塬望族”之称。北宋时,名相张昪官至参知政事枢密史。明万历年间解家村“一母三进士,一举一贡生”至今尚为人乐道。清代北方唯一的状元,之后负责四库全书编纂的王杰亦为韩城人。仅明清两代官居五品以上者就达130多人,明代有“朝半陕,陕半韩”之谚。到了清代,陕西进入《清史稿·人物传》的总共只有四人,而韩城就占了一半,故有赞誉“仕风醇茂”[6]。

1.4.4 相关文化遗迹

相关的文化遗迹主要有司马迁墓祠、韩城文庙、各处书院、名人故居等。

司馬迁墓祠东临黄河,西枕梁山,位于芝川镇附近,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年),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增修、扩建,元明清修葺。韩城文庙规模之宏大,主体建筑保存之完善,为陕西之冠。韩城名人故居众多,这些名人故居不仅是韩城人杰地灵、先贤众多的佐证,更以古朴典雅的外观展现了韩城一带古民居的风貌特色。

1.5 藩篱陕北,星火燎原、红色史迹众多的革命故地

1.5.1 土地革命时期,刘志丹南下韩城传播革命火种、星火渐燎原

韩城近代革命先烈众多。1932年6月,刘志丹、黄子文根据中共陕西省关于“游击队挺进韩城,配合当地农民暴动”的指示精神,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直奔韩城,总部设在香山,后移至赵峰村。1933年,工农红军陕甘游击大队总指挥闫红彦多次来到韩城县杨村争取大岭民团参加革命。1935年8月,杨森、冯玺玉率领红二十六军二次来到韩城斗争。1936年,陕北红军欧阳钦部独立支队,经过洛川、宜川赶赴韩城,于3月3日到达韩城香山寺,支援武装暴动。在革命精神感召下,这一时期韩城地方涌向了薛文田、张子超、高德辉、冯玉玺、高印斗等一批革命志士。

1.5.2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芝川东渡黄河改变抗日战局,白求恩辗转韩城彰显国际友谊

1937年,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在西北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路军总部由陕西泾阳县云阳镇出征,韩城县政府调集船只100多条,协助红军从芝川镇窑儿坡一带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牵制与消耗日军。抗日时期,韩原赤子七百余名先后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毛泽东的俄文秘书师哲、军旅作家杜鹏程等即在其中。1938年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38年3月,白求恩一行经过禹门口西渡黄河来到韩城,为伤员治疗,白求恩在韩城度过了13个日夜[7]。

1.5.3 相关文化遗迹

相关的文化遗迹主要有蕃地事变旧址、八路军东渡黄河旧址及纪念碑、龙门铁索桥等。

蕃地事变旧址位于西蕃地村,为游击队员住宿、突围之处,旧址对研究韩城地区近现代革命史具有重要价值。八路军东渡黄河旧址位于韩城芝川渡口,当年第八路军由芝川渡口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纪念碑刻有肖克提写的“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龙门铁索桥位于龙门渡口处,龙门铁索桥是韩城地区仅有的跨越黄河钢索形式桥梁,对于研究解放战争时期的军史、战争态势及桥梁架设有较高价值。

1.6 富甲关中——矿冶悠久、农贸并重、货殖四方的经济重镇

1.6.1 汉代设铁官、宋代置铸钱监,采煤地位突出

韩城物华天宝,矿产资源丰富,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刘彻在公元前119年实行盐铁专卖,在全国设铁官四十九处,其中左冯翊夏阳县设有铁官。北宋名臣、时任永兴路都转运使的包拯上书《请罢同州韩城冶户疏》[8],佐证了韩城在当时是官办冶铁之地。据《宋史》记载,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在韩城县设置铸钱监,其大致位置在今古城九郎庙巷。明清时期城中的十坊之一——铸宝坊,即是铸钱的佐证。明清时期韩城一带的采煤业同样兴盛,黄河西岸野鸡岭到硙子山一带,煤窑前后相连,约数百处。今陕西最大的钢铁企业龙门钢铁就坐落在韩城。

1.6.2 农业历史悠久,南部地区农业发达,花椒特色产业突出

韩城所处的关中平原地区,历史上属于农业发达的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韩城南部澽水一带正是河谷川道区,是比较平坦的区域,富裕的水资源为农田灌溉打下基础。明朝万历、清乾隆版《韩城县志》记载有“南敦稼穑,北尚服贾”的说法。南部发达的农业支撑了韩城古城的建设和发展,与城北丰富的矿藏共同形成韩城“北矿南耕”的城野特色景观。

韩城历史上就有种植花椒的传统,据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韩城县志》论土产中就有“境内所饶者,惟麻焉、木棉焉、椒焉、柿焉、核桃焉”的描述。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韩城县续志》也有“西北山椒,迤逦溪涧,各原野村墅俱树之,种不一,有大红袍……远发江淮”。今韩城是全国最大的花椒生产基地。2010年韩城市花椒产量为19000吨,占了全省的37.9%,约占全国花椒总产量的六分之一[9]。

1.6.3 通衢陕晋、货殖四方,商贸活动发达

韩城历来商业比较发达。“南敦稼穑,北尚服贾”的说法体现了韩城历史上即农商并重,并强调韩城几百年前便经商成风,经商致富。韩城向有“八大家”之说[10],城内“苏、牛、薛、张”四大家;城外四家为 “东丁、西杨、南胡、北党”。“八大家”财富主要源于经商,文献记载韩城“地十,七其山;人十,三其贾。”明代城内出现有专门用于征收商税的机构——税课局。清代商业则更加繁华,清雍正五年(1727年)全县有当铺39座。据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记载,仅北街就有恒义合号、三义合号、益美合号、长兴成号等14家大商号。

1.6.4 相关文化遗迹

相关的文化遗迹有夏阳冶铁遗址、冶户川冶铁遗址、铸宝坊遗址、古城金城大街等。

夏阳冶铁遗址位于芝川镇芝,遗址内采集了不少铸造各种铁器的陶范,遗址的发现为研究秦汉时期的冶铁业提供了新的线索。铸宝坊遗址位于古城九郎庙巷,明清时城内设十坊,其中有铸宝坊。金城大街自隋唐时期韩城县城形成之初就已经成为古韩城的中轴主要大街,街道疏朗明晰,沿街两侧为明清建筑的商号店铺,保留有众多老字号,浓郁的商业氛围延续至今。

2 韩城的历史文化特色

2.1 防御特色鲜明,遍布城乡郊野的寨堡体系

2.1.1 产生韩城庞大寨堡体系的独特历史、社会和地理背景

独特的战略防御区位是韩城一帶形成大规模寨堡⑥体系的基础。韩城地处黄土地带,多深沟险壑,为修筑古寨堡提供了方便。利用天然地形结合人工修筑而成的寨堡,节省成本,减少工程量,易守难攻。种种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和独具一格的地理地貌共同促成了韩城一带大规模寨堡体系的出现。韩城境内最早出现的寨堡,亦属陕西境内最早,为韩城渚北北寨(杨家寨),此寨在北魏、西魏时名为“杨氏壁”,《周书·薛端传》中有载:“北魏永熙三年孝武帝西迁,西魏文帝令大都督薛崇礼守龙门,败降东魏。东魏行台薛修义西渡,占据杨氏璧。”[11]宋元时期,韩城地区也陆续修筑了一些古寨堡,如赳赳寨、段家堡、薛村寨等。明末清初时期是韩城修筑寨堡的高潮(图2)。

2.1.2 韩城寨堡的选址特色和空间格局特征

地形险要的断崖绝壁,易守难攻战略地位,确保战事防御的有效性,是寨堡选址的核心特征。为了应对突然而至的军事冲突和匪盗袭击,寨堡多选址于离村落较近的地方,这往往也是建寨堡优先考虑的问题[12]。韩城的村寨关系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村一寨的单一寨、一村多寨的复数寨和数村一寨的共同寨。不同类型的村寨关系、村寨间的距离也不尽相同。寨堡除了供避难、战斗之外,还要长期居住,因此选址要考虑居民生活所需的基本条件,如水源是否充足、排水泄洪是否方便、街道安排是否便利等问题。

寨堡与村落“近而不连”、“村寨相离”;寨堡亦“自成体系”,将防卫与生活功能融为一体。生活空间方面,除建有足够的民房以外,必备的井、碾、马坊、涝池、庙宇、祠堂、粮仓等设施一应俱全,有的甚至还有店铺、当铺等。寨堡中物资储备十分充足,且管理严格。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居住在寨中的村民可以在长时期与外界断绝联系的情况下生存。

2.1.3 寨堡拱卫古城的特色寨城格局

韩城古城周边建有多个寨堡,对古城起着防御拱卫作用,素有“环城十八寨”之称,构成韩城城墙之外的第二道外围防线。现存古城周边较近的陡坎之上有5个寨堡直接形成拱卫之势,分别是赳赳寨、安居寨、赵家寨、庙后寨、城古寨。其余较为著名的还有城东北的胡家寨(周原堡)、吉家寨、姚庄东西寨等(图3)。

赳赳寨位于古城北原上(今金塔公园),寨名出自《诗经·周南·免置》“赳赳武夫,公侯干城”[13]。寨中可俯视全城,自古即是守城之第一要寨;安居寨又名安定寨,位于古城东北,自西北至东南皆临深沟,掘土筑城,作为屏障;赵家寨又称盘固寨,位于古城正东,西南临险沟,东北与原相连,相连处筑城为屏障,为五寨中面积最大;庙后寨又称人和寨,位于庙后村东一公里,早在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有碑记载修寨诸事。

2.2 城池选址科学,格局风貌突出的千年古城

2.2.1 韩城古城选址思想与影响因素

古城选址遵循了“折中”思想,发挥了扼守区域要害的军事与交通区位优势。北扼“龙门渡”、南守“芝川渡”,是军事与交通区位中的要害,能兼顾统筹两渡的防御,扼守川道地区的山陕通廊。韩城古城的选址诠释了“因天材,就地利”之说。韩城各城址总体是在河流的二级台地上,反映了选址既要近水便于用水,又要与河道保留一定距离和保持一定的高差,以避免洪涝水灾之患的科学思想。韩城的选址经典的体现了大山下、广川上、水用足、沟防省的格局。古城选址体现了“风水”理念,具有良好的风水意象,印证了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中“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最佳景观与生态格局(图4)。

2.2.2 古城空间意象和格局特色

自隋朝始置县城,经宋元奠定基本布局,至明清传承发展,韩城古城的格局并没有较大的变化。古城南北中轴线上,北端有高耸的金塔,南北明清古街纵贯全城,城南有古石拱桥毓秀桥。轴线东西区域分布有七十二巷。象征神权、君权的城隍庙、县衙大堂,分列在中心区东、西位置。“君权神授、人神共治”的封建礼制得到充分体现,象征“文东武西”的文庙及五大营庙点缀其间,显赫的战略要地特征更是造就了韩城独具一格的军事布局特色。古城是集中体现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布局思想的瑰宝,更典型的反映出了古代传统城市空间的布局法则(图5)。

2.2.3 保存完整的古城风貌特色

韩城古城保存有完整的街巷系统,城内以金城大街作为南北主要通道,大街两侧有大巷13个、小巷29个,多以东西走向为主。街巷宽窄不等,长短不同,因地制宜,曲折有度。古城中的各个街巷绝大多数成型于清朝及以前。古城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除民居建筑外,寺庙公共建筑众多,且年代久远,有文庙(始建于唐)、城隍庙(始建于宋)、庆善寺(始建于唐)、九郎庙(始建于元)、北营庙(始建于元)等。

2.3 元代遗存众多,明清民居瑰宝的建筑遗产

2.3.1 国内罕有的元代建筑遗存

韩城境内现存大量的元代建筑实属国内罕见,有着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主要包括紫云观三清殿、薛村三圣庙献殿、周原大禹庙、孝义村关帝庙、古城九郎庙、吴村寨普照寺、郭庄村府君庙、古城北营庙、昝村禹王庙献殿等。其中亦不乏有独特价值的庙宇,如始建于元延佑三年(1316年)的建筑群普照寺被誉为韩城的布达拉宫,保留130幅彩色绘画,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是目前全国研究元代绘画的珍贵材料[14]。

2.3.2 文化与艺术兼容并蓄的明清建筑壁画

除珍贵的大规模古建筑遗存之外,韩城的古建筑壁画同样有着极高的价值。目前发现的韩城明清建筑壁画主要绘制在庙宇大殿的墙面或天顶上。其丰富的题材和表现内容是我们研究古代文化与艺术极为珍贵的资料。壁画的典型代表有昝村镇普照寺大殿与高神殿三殿壁画、金城城隍庙德馨殿壁画、金城东营庙壁画、周原村大禹庙壁画、芝川镇薛氏祠堂壁画等[15]。

2.3.3 作为山陕古民居典型代表的党家村民居

党家村的民居建筑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具有韩城地区民居建筑的代表性,目前已经作为山陕古民居的代表,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党家村历史悠久,元至顺二年(1331年)原籍朝邑人姓党名恕轩者,在此定居繁衍生息。党家村的“四合院”建筑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民居格局特色鲜明,合院由厅房、厢房、门房四座房围成,中为院落,外不开窗,方正封闭,安全适用,独自一体。党家村民居的文化意蕴丰厚,无论是讲究的走马门楼,还是比较逊色的墙门,大门额都有光彩夺目的门楣题字[16]。

2.4 地域特色鲜明、活态传承的民俗文化

2.4.1 涵古盖今的楹联文化

韩城不仅物质文化遗存众多而久远,历史文化更是丰厚悠久。长期保留、传抄有大量的对联佳作,是韩城市历史文化的一大亮点,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书香人家在楹柱、门匾上镌刻一些格言家训的对联,与门楣题字相配套,既能启示后人,又体现一种对高尚文化的追求。以商铺的楹联为例,有的反映韩城的历史文化,有的反映店铺的经营特点,有的则表明主人的处世态度。如“诗载韩侯所治,汉为太史之乡”“风吹绿竹龙摆尾,雨打黄花凤点头”“龙门千尺浪,司马万古长”“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满山玛瑙红,一城书卷香”等[17]。

2.4.2 重仁明義的风俗文化

韩城历经千年演变,形成了重仁明义、刚直不阿的民风。九郎庙、关帝庙、三义庙、三圣庙、仁义巷等均见证和弘扬了韩城人重仁明义之风。韩城人生性刚直,推崇司马精神,岁岁祭拜、千年传承。历史上也有北宋枢密使张升等多位敢于直言的谏官,提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理念。韩城人重教尚文,先后有孔子高足卜子夏、山西大儒王通等在韩城执教席,城乡广设私塾、社学、义塾及县学(表5)。

2.4.3 饮食文化与民间艺术

韩城多样传统的饮食文化至今仍鲜活的传承。这些特色饮食主要包括韩城大菜“八大碗”、礼品面花“花馍”、喜庆团圆“臊子馄饨”、特色小吃“羊肉饴饹”与“羊肉胡卜”等,风味小吃芝麻烧饼、红甜面、酸辣拌汤、风干馍等也都比较出名[18]。其中,韩城羊肉饸饹制作技艺、韩城蒸食面花(花馍)制作技艺均为渭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羊肉胡卜制作技艺和臊子馄饨制作技艺为韩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美食制作技艺均得到了保护。

韩城的民间艺术活动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主要包括耍神楼、秧歌、黄河行鼓、背芯子等。其中韩城行鼓和秧歌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城印花技艺、剪纸为渭南市级为物质文化遗产,缤纷多彩的民间艺术得到了保护。

3 结语

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的研究需涵盖城市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体现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内涵,囊括自然与人文的多样文化景观。同时,历史聚落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多样的物质文化遗存亦是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挖掘和梳理的重点所在。

综上所述,韩城历史文化价值概括为:毓秀龙门,自然景观、人文传说交相辉映的华夏胜迹;溥彼韩城,韩梁故都、先秦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地;山陕咽喉,扼守黄河天险、兵家必争的交通隘口和军事要冲;司马故里,崇儒重教、文风昌盛、名人辈出的文史之乡;藩篱陕北,星火燎原、红色史迹众多的革命故地;富甲关中,矿冶悠久、农贸并重、货殖四方的经济重镇。韩城历史文化特色概括为:防御特色鲜明,遍布城乡郊野的寨堡体系;城池选址科学,格局风貌突出的千年古城;元代遗存众多,明清民居瑰宝的建筑遗产;地域特色鲜明、活态缤纷传承的民俗文化。

注释:

①元代建成后,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重修,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再次重修。原占地面积1983平方米。中轴线建筑有山门、献殿和正殿各三间。两殿西侧是一主祀佛爷的小院,有角门一间,东厢房四间,西厢房无间,佛殿三间。现仅存有正殿、献殿。

②该庙时间年代不详,为清代嘉庆八年(1803年)重修,现存献殿与正殿。献殿为单檐悬山顶,面阔五间。殿内东西山墙绘有大禹受命图、禹铸九鼎图、禹凿龙门图等有关大禹故事的壁画,据壁画人物造型、绘画风格判断,壁画应为清代中期之作。

③《韩城市文物志》与《韩城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概览》在统计数据上存在出入,文本新石器时代遗址数据以《韩城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概览》为准。

④韩城古城内九郎庙始建于元至大元年(1308年),明、清修葺。坐北朝南,由正殿、献殿、过厅及道房组成。王村九郎庙始建年代不详,从现存献殿和戏楼梁架上的题记可知,乾隆十二年(1747年)、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过。司马庄九郎庙始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现仅存献殿一座。东泽九郎庙现仅存一座殿,单檐悬山顶,琉璃甬瓦琉璃脊覆盖,前檐柱为石柱,共四根,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推测为明代始建。

⑤宋李奎作《司马太史庙》:“生在龙门境,葬临韩奕坡。荒祠临后土,孤冢压黄河。澽水愁声远,梁山惨色多。一言遭显戮,将奈汉君何!”;明叶梦熊作《吊太史公募诗》:“大河东区势茫然,司马残碑记汉年。孤史是非犹白日,龙门踪迹已浮烟”;明左懋第作《谒别司马子长墓》:“芝水南丘柏影寒,对君不作古人观”;清尹龙光作《题司马太史子长祠》:“荒冢天地老,孤祠暮云封。龙门伊在望,残碣伴青松”;清王涌勋作《怀太史公耕牧河山之阳》:“伊余考古探经史,访到龙门得旧址。当年太史汉名儒,年少曾嬉游于此”。

⑥寨堡是古代社会乡村村民为躲避战乱或匪患、保卫生命财产而修建的一种集体性防御工事,其形式可上溯到魏晋时期的坞壁。寨堡原本也是古代兵防卫所的驻地。韩城这种遍布城乡的村落——寨堡体系为动荡时期的韩城农村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增岳.古老的韩城[M].韩城:韩城市文物旅游局,2003:62.

[2] 韩城文物志编纂委员会.韩城市文物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23.

[3] 薛兵旗,王召义.文舞韩城[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87.

[4] 薛兵旗,王召义.文舞韩城[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88.

[5] 孙秉君,蔡庆良.芮国金玉选粹——陕西韩城春秋宝藏[M].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32.

[6] 薛兵旗,王召义.文舞韩城[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48.

[7] 秦忠明. 毓秀龙门·革命史话[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88.

[8] 韩城文物志编纂委员会.韩城市文物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41.

[9] 韓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韩城市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337.

[10] 秦忠明. 毓秀龙门·韩城史话[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123.

[11] 邓群.明清陕西乡村古寨堡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7.

[12] 邓群,谷小勇,蒋颖. 韩城古寨堡的起因、选址、分布、构造及功能[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3):124-127.

[13] 薛引生.韩城古城[M].韩城:韩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2004:131.

[14] 薛兵旗,王召义.文舞韩城[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2.

[15] 刘合心,王仲林.韩城古代建筑壁画[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9.

[16] 秦忠明. 毓秀龙门·名胜古迹[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51-68.

[17] 秦忠明. 毓秀龙门·名城古联[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18] 韩城市政协文字资料委员会.韩城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M].韩城:韩城市政协文字资料委员会,2012.

[19]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韩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R].2013-2030.

责任编辑:于向凤

猜你喜欢

韩城特色
中医的特色
魅力韩城
嗨!韩城
韩城老街
请到我们韩城来
特色种植促增收
“黄河边”的韩城现象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