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笔(三)
2017-02-15徐清北京
◆徐清(北京)
说笔(三)
◆徐清(北京)
汉代制笔业的发展到此时已不仅仅是对笔头的重视,对笔杆的质地、装饰也渐渐地重视起来了。据《西京杂记》载:天子所用笔,管则饰以错宝,毛皆以秋兔之毫,并以“杂宝为匣,厕以玉璧翠羽,皆值百金”。清代乾隆年间的唐秉钧在《文房肆考图说》卷三《笔说》中也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璧,缀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笔在此时已经不仅是书画的工具,而开始成为艺术品了。
汉代制笔业的发展,与社会需要和书法的发展是有直接关系的。由于社会生活中对书写的需求日增,便产生了简便易写的“隶书”,之后又产生了“草书”。汉代的书法艺术从遗留下来的碑刻中既可看出,书法到了汉代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熹平石经》,蔡邕(132—192)书写,刻石完成于光和六年,立于洛阳的太学门外。《后汉书》本转(卷60)记载说,观看和摹写蔡邕所写经书的人所乘车辆,塞满了街巷。张芝(生卒不详)字伯英,喜好书写,最精于章草书,但未有可靠墨迹传世,古代文献中说他是草书之祖,自索靖、王羲之之时就与钟繇并称,作为书法大家受到尊崇。汉碑当中的优秀作品如《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也称《乙瑛碑》。碑在山东曲阜,点画不松懈,波磔强劲有力,表现出厚重之感。《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碑在山东曲阜,文字结构匀整,用笔精妙,遒劲有力,有沉重稳健的气质。《郃阳令曹全碑》,碑在陕西西安,文字结构端庄,波势长而美,运笔生动,有艳丽之感。汉代书法艺术的繁荣阶段,还涌现出众多的书法家,著名的如曹喜、杜度、崔瑗等人。无论是书丹刻石上,还是由于日常生活的需要,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都对制笔业在数量上与质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了制笔技术的进步与生产规模的扩大。
明晚期 黑漆描金云龙纹管兼毫笔
朱漆描金夔凤纹管兼毫笔
说明:毛笔以竹为胎,黑漆笔两端金绘钩云纹,笔管和笔帽通体金绘云龙纹,笔头是羊毫为柱,紫毫为被,腰部凸起若兰花蕊。朱漆笔通体描绘夔凤纹,间以缠枝莲纹,黑漆钩边,笔头与黑漆描金云龙笔相同腰部凸起若兰花蕊。此对笔纹饰色彩艳丽、线条流畅、精工细作,殊为难得。一龙一凤、一黑一红、阴阳搭配,龙凤呈祥,当为宫廷御用佳品。
笔长:带笔帽全长26.8CM 笔管:19.8CM
参考: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文房四宝·笔墨》P143
局部图
时间到了三国两晋时期,簪笔之风不再盛行,笔杆逐渐变短。毛笔的制作方法也日益精良完善。自三国时代起,制笔方法逐渐总结出来,《笔方》与《笔经》先后问世。《笔方》首见于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一书,三国魏京兆(陕西西安市)韦诞所书。韦诞字仲将,曾任武都太守,善辞令,尤工书法,善制笔和墨,他所制之笔,人称“韦诞笔”。《笔方》一卷详细介绍了韦诞的制笔方法,即:“先次以铁梳梳理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秽毛,盖使不髯。茹讫,各别之。皆用梳背痛拍,整齐毫锋端,本各作扁,极令均调平好,用衣羊青毛——缩羊青毛去兔毫头下二分许。然后合扁,卷令极圆。讫,痛颉之。“以所整羊毛中截,用衣中心——名曰‘笔柱’,或曰‘墨池’‘承墨’。复用毫青衣羊青毛外,如作柱法,使中心齐,亦使平均。痛颉,内管中,宁随毛长者使深。宁小不大,笔之大要也。”《笔方》所介绍的制笔方法,可以说就是对汉代“白马作”“史虎作”两支毛笔的总结。
《笔经》王羲之所作,晋代著名书法家,人称“书圣”。王羲之在书中介绍了另一种制笔方法。大意为只有北方赵国的兔毫中用,因为那里是平原,田野中草长肥美,因而兔毫长而可用,他并且提出要在仲秋取毫,因为八月寒暑调和,此时毫毛好用。仲秋时节秋兔脊背上有两行毛最好,选取毫毛后,用纸裹好,浸泡以石灰汁,在小火上煮,以石灰的碱性去其油腻脂肪,即所说的“熟毫”。然后取人发数十根,掺杂青羊毛及兔毫,修整平齐后,以麻纸裹成柱状,在柱的表面包覆一层薄薄的好毫毛,以看不见麻纸裹成的柱为宜,再修整笔头去掉倒毛,然后安装。安装后笔锋应为九分长,笔杆要两握长,并且要圆直周正。
《笔方》《笔经》两卷文字,分别介绍了魏晋时期的制笔方法,《笔方》记述的为有芯、散毫不裹纸;《笔经》记述的是杂毫、有柱、裹麻纸。这两卷文字同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制笔指南,也是对我国古代制笔工艺的一个总结。
晋代傅玄在《笔赋》中云:“简修毫之器兔,选珍皮之上翰。濯之以清水,芬之以幽兰。嘉竹翠色,彤管含丹。于是班匠竭巧,名工逞术;缠以素枲,纳以玄漆;丰约得中,不文不质。尔乃染芳松之淳烟,写文象于素纨。动应手而从心,焕光流而星布。”他对制笔和书写做了由衷的赞美。西晋成公绥的《弃故笔赋》说:“采秋兔之颖芒,加胶漆之绸缪,结三束而五重,建犀角之圆管,属象齿于纤锋。”从这些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人们对笔的喜爱使得笔管的制作变得越来越华美,到了晋代对笔管的制作就愈加华贵。晋时有木、竹、玉、铁、琉璃等笔管,而奢华者有嵌宝玉的的琉璃笔管、青镂笔管、饰以黄金珠宝的笔管等,这不但与当时门阀大族的崇尚浮华、重雕饰的风气有关,而且也与当时的封建等级思想有关。
书家的书风各异,对笔毫的要求亦不同,反过来说因为笔毫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风格的作品,故而毛笔种类繁多。笔毫的多种制作,又促进了书风的发展、改进,这是相辅相成的。世传王羲之写《兰亭序》用的是笔锋劲健的鼠须笔,宋米芾《笔史》记载:“晋有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的《行书帖》真迹是用竹丝笔所写”,但事实难以考证。
时间到了唐朝,这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时代。唐朝人对书法非常重视,把书法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并设立“书学”。书画的重视与发展,自然促进了制笔业的发展。
在唐代,宣州 (安徽省宣州市)已形成了制笔中心,在我国制笔史上首次出现了专业产地。用宣州兔毫制作的紫毫笔,被称为“宣笔”,名扬全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作有《紫毫笔》一首:“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择一毫。毫虽轻,功甚重,管勒工名充岁贡;君兮臣兮勿轻用,勿轻用,将如何?愿赐东西府御史,愿赐左右台起居。搦管趋入黄金阙,抽毫立在白玉除。臣有奸邪正衙奏,君有动言直笔书。起居郎、侍御史,亦知紫毫不易致。每年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慎勿空将弹失仪,慎勿空将录制词”。
在唐代当时还流行一种锋短如鸡距的“鸡距笔”,“鸡距,鸡附足骨。”(《汉书》颜师古注)这种毛笔笔锋劲健犀利,能够使书写者的笔力得以施展发挥。其有代表性的制笔名家是黄晖,其所制毛笔因锋短,犀利如鸡距,故名。白居易在《鸡距笔赋》中说:“足之健兮有鸡足,毛之劲兮有兔毛。就足之中,奋发者利距;在毛之内,秀出者长毫。合乎笔乎,正得其委,象彼足距,曲尽其妙。”足见劲健硬挺的鸡距笔,备受时人所喜爱。这时的制笔名家还有:
宣州陈氏。唐时宣州著名笔工,名字不详。陈氏之笔为当时书法家喜爱。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曾亲手写《求笔帖》,向陈氏之祖求笔;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也曾向陈氏求笔。宋代卲博《闻见后录》中载:“宣城陈氏家传右军求笔帖,后世益以作笔名家,柳公权求笔,但遗以二支,曰:公权能书当继来索,不必却之,果却之,遂多易常笔。曰:‘前者右军笔,公权因不能用之。’”
诸葛氏。其制笔以一种或二种兽毛参差散立组合而成,经久耐用,与当时宣州陈氏笔同享盛誉。郑文宝《江表志》中载:“宜春王从谦喜书札,学二王楷法,用宣城诸葛笔,一支酬十金,劲妙甲于当时,从谦号为‘翘轩宝帚’。”诸葛氏笔在唐朝时已为诗人书家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