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则通 通则久远
——王少伦山水画的思变精神
2017-02-15姜宝林北京
◆姜宝林(北京)
变则通 通则久远
——王少伦山水画的思变精神
◆姜宝林(北京)
画家王少伦
王少伦,1989年广州美院国画系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3年至2006年攻读广州美院在职研究生。2012年,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现为中国铁路美协理事、广东省美协理事、广州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广州市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出版有《王少伦画集》《当代国画名家作品研究·王少伦——厚土之上》《万壑·心迹——王少伦国画作品集》。《秋夜》《清代羊城八景》《河洛逸风》《故园晨梦》等多幅作品由广州美院、北京大学、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国家档案局、国立台湾艺术大学、韩国国会等多家专业院校和机构收藏。
作为访学的王少伦,在一学年里要解决一些问题,要进步,最好是有一个飞跃,才不致于无功而返。所以,我给少伦的建议一开始就是直面问题,希望他能够脱胎换骨,开辟一个新气象。
少伦是和博士生一起上课的,我采取的办法就是先针对每一个同学的缺点,明确各自该怎么纠正、该走什么方向,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天资、学历、经历、功底都不一样,关键是要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少伦敢于直面问题,善思好悟,加之勤于实践,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当然,这和他多年的探索及厚实的积淀密不可分,尤其是他不守成规的求新求变精神,让他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为探究更高的艺术层次,他坚信付出才有收获。少伦在自省中否定自我,在执着中铸就自我完善,他将蜕变的痛苦当成独有的享受。在初到北京的较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是在那种极度矛盾和迷茫的状态下度过的,他甚至发问自己是否为画画的料,我认为这是好的征兆。果然,在他回了趟老家后,神使地选择了以龙门石窟为表现对象,一口气画了一批石窟作品,就是后来的《河洛逸风》系列,马上别开生面。因为石窟这个题材,摄影作品居多,国画、西画也都有人尝试,但是少伦跟他们路子不同,少伦是从山水科班出来,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因此他的视野不同,进步很快。他的第一批石窟作品出来以后,让我大吃一惊,面貌焕然一新,跟他以前的作品截然不同,如此把那种博大深厚的中华文化和历史积淀,以及佛教的慈悲庄严之精神融于画面,跃然笔端,不能不说是一个飞跃。
题材选对了,是一个画家在发展中的幸事。少伦从小就生长在那里,对那里的一草一木他熟悉,他热爱,有深厚的情感。再者就是经过观念和思维上的更新,使得他在创作《河洛逸风》系列时,又开始寻找新的形式感和笔墨语言。因为石窟是历史限定的一个现实存在,在创作表现时,必须加上自己主观的感情,体现自己对艺术的思考和追求。少伦画石窟题材,他不是用块面的、素描的关系来画,而是选择了以线条为主的表现手段,画面中用线条组成一个整体的旋律美,给人一种崭新的感觉,这就是他成功的关键。蜕变后的少伦自然要追求画面新的完善,再看他一幅幅新作也就越显轻松和更富表现力了,有的画面虽然用笔不多,但气韵十足,语言单纯,画面越显精进成熟。
画如其人,我觉得少伦人好,人好才能画好,二者才能相得益彰。我希望他能够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往前走!勇敢地往前走,而且还要有一个新的突破!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
河洛遗风之三 国画 王少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