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史修志中档案利用方法分析
2017-02-15陈晓敏
陈晓敏
(青田县广播电视台)
志书的本质在于真实,而资料作为编史修志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只有保证了资料的真实性,才能编出一部具有科学性、真实性、知识性的史志。编史修志在利用档案时,有时也会发现一些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真实性问题,因此,需要做好考证、鉴别、分析研究,以去伪存真,筛选出真实的、可靠的档案文献,为史志编修服务。如何利用好档案为编史修志提供详实的材料,是一个亟待探讨的有意义的问题。
一、档案在编史修志中的作用
(一)档案是编史修志的重要依据
档案作为一种信息类资源,是国家信息资源中的一项重要构成,是借助于文字、图表等方式将其记录在一定的载体之上,属于固定性的信息,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国的“二十四史之首”《史记》,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最好的记录,为后人了解中华文明根源、历史变迁提供了最真实的资料,也是历朝历代编史修志时的凭证性、依据性信息。所以,我们从事编史修志工作,需要对档案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转化信息资源,最终达到存储、教化的目的。
(二)档案是志书真实性、可靠性、权威性的重要保证
在编史修志时,无论是对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的记录,还是对自然地理情况等的记载,都需要有权威性、有价值的资料,贯穿于编史修志工作的始终。而真实性、可靠性、权威性依据则来自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档案信息。所以档案为编史修志提供了可参考的借鉴,保证了编写出的史志内容丰富、史实真实。
二、编史修志利用档案的方法
(一)分析区别档案的种类与性质,择优选用
档案文献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如何查找对编史修志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就需要我们对档案文献进行认真的鉴别和谨慎的选用。一般来说,从档案文件的密级来看,保密等级较高的,往往都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事情本身的真实反映,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而一些当时就可以公开的文件,可能会为了某种需要,对事件的描述略有偏差,那么这些档案具有的真实性就会打折扣。大部分情况下,归档的文件应有正本和定稿,不仅有正件,还有附件,既有向上汇报的材料,又有相应下达的指令,另外还有其他辅助的报表、数字统计以及批语等,以此来反映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与处理、解决的过程。在对这些档案资料进行利用时,应对它们作出对照、对比,经由深入的分析之后,捋顺关系,还原事情的真相。
(二)尽可能多地占有档案文献,择精使用
对于处理一个事件、解决一个问题所形成的全部档案,往往内容丰富,数量巨大,而其中不乏一些事务性的档案文献,对这些档案如果不闻不问,则有可能不能还原事件的真相,如果照单全收,则编写出来的史志又将会没有重点,因此,在编史修志中,既要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事件和问题的档案文献,又要做好分析、鉴别工作,择其精华而用之。
(三)认真考证相互印证,择真使用
基于历史上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保存下来的档案材料并不完整,而且还存在就一个事件上还有诸多种说法的情况,那么,哪一种说法更符合实际,如何对其真、假,主、次进行判定呢?这就需要在利用档案资料时,持有慎重的态度。在并不能占有充分、全面、真实、可靠的档案材料情况下,不要轻易地作出判定。如果档案材料并不完善,还需要找出其他史料来佐证,以免在编史修志中发生史实上的错误。
(四)科学查找,规范利用档案文献
在编史修志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其步骤一般为:依据所拟定的史志稿件纲目,先着手查找社会上公开的文字资料,再对相关的图片或者影像资料进行查阅,以此来把握各种问题的脉络。在对这些所掌握的材料进行广泛收集、深入综合分析、整理之后,再依据所编志书的基本要求,罗列出需要进一步通过查找档案文献来解决问题的大纲,带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对档案文献进行查阅,去粗取精、去杂提纯,尽量直接摘选有用且有效的资料,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综上所述,编史修志离不开以档案文献为依据,利用可靠、权威的档案文献,为编史修志提供有力支撑,以确保史志体例严谨、内容翔实,从而强化档案的存史价值,突出史志的时代价值。
[1] 李刚.浅议地方志编纂与档案工作的关系[J].黑龙江史志,2014,36(17):7.
[2] 沧海一粟.档案编研“为谁编”[J].档案管理,2014,15(3):57—58.
[3] 陈阳.浅谈史志编纂工作中档案资料的查找[J].档案管理,2016,22(2):81—82.
[4] 周雅琴.高校档案编研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档案时空,2016,7(12):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