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谱的家训中探寻富阳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
2017-02-15洪岸
洪 岸
(杭州市富阳区档案局)
家训,简而言之就是父祖辈对家人和子孙后代的训示、教诲。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史,以儒学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伴随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确定,便形成了家训文化。家训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深深植根于国人心中,并成为国人的行为标准和目标范式,从而深刻影响着社会进程。本文尝试通过对富阳本地家谱中家训的研究,力求探寻富阳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
一、富阳本地家谱概述
家训主要见诸家。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等,是一种明血统、序昭穆,记载一个家族繁衍发展历史的著作。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老先生认为,从家谱中可见“中国历史之寓有甚深血统观念和精神”,家谱是“中国文化一个最重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是从家族观念上筑起”。由此可见家谱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深远。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富阳重修家谱之风悄然兴起。目前,杭州市富阳区档案馆征集的家谱中涉及孙、董、张、汪、商、喻、翁、周、蒋、吴、潘、洪、柴等45个姓氏,馆藏现有家谱137部972卷,有堂号的93部。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纂修的有41部,1949年至2000年间纂修的有4部,2000年以后纂修的有92部。富阳本地家谱全部采用欧苏体例,家谱格式大部分为竖式排列,横向延伸,且全部为印刷本。
通过研究发现,富阳家谱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
(1)谱名;(2)谱序;(3)谱例(凡例);(4)谱论:对家谱的论说;(5)恩荣录:记皇帝、本地官员对本家族或族内成员的褒奖、封赠等;(6)像赞(遗像):将本家族显达之人的肖像和赞语置于家谱的卷首;(7)姓氏源流;(8)祖庙、坟茔、祠堂、祖屋的图谱;(9)节孝:对孝子、节妇的记载;(10)族规家训:即由宗族、家族、家庭制定的族规、族约、家规、家法、家约、家诫、规条、祠约、宗禁、祖训等;(11)五服图;(12)世系图(瓜瓞图):亦称“世次”“世统”“世系表”,即以图表的形式记载本家族的血缘传继情况(这是家谱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家谱的内容主体);(13)世系录:世系传录,它详细记载从一世祖开始到修谱日期止,家族所有成员的姓氏名号、生卒年月、简要阅历、妻室子女以及葬地封赠等;(14)传赞(传记):对家族中有功名贤能、丰功伟业、名可行世或有特殊事迹之人所撰写的专门的详细传记;(15)族产: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16)契据文约:记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17)艺文诗词: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 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18)名迹录;(19)字辈谱;(20)余庆录: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写,寓意世系绵延不绝;(21)纂修记录:记载修谱执事者、编纂人及出资、捐款人名录。此外,有的家谱还专门设置一些特殊内容,如附记、后跋等等。
二、探寻家训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通过对富阳本地家谱的比较分析,笔者发现馆藏137部家谱中有家训(包括家法、祖训等)的107部。所有家训都蕴含治家、教子、立身、处世、为学等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思想,其中不乏一些非常宝贵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可以说是培养子孙后代人品、素养的精神珍宝。经梳理,富阳本地家谱的家训共有的一些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尊祖敬宗
尊祖、敬宗、收族是家谱修纂的主要目的,所以在家训中都会突出这一类内容。一般体现在对族规、家训、族长权威的维护,对祠堂祭祀的严格规定和对祖宗坟墓的守护上。有部分家训对于族规还单独设立条款,要求子孙恪守本家规矩,从小养成依法行事,善于律己的行为习惯,并延伸至遵守国法,遵循社会礼仪。
(二)崇忠孝
忠孝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德,“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百善孝为先”等都是中华儿女的传统信条。古时讲忠君,现代家谱将其转化为爱国,强调子孙应舍生取义,舍家报国。孝道在家训中的地位也很特出,凡是家训必将其列入,主要内容包括要顺从父母的意愿、要求,要让父母开心、愉悦等等,同时还延伸到兄弟之间的敬爱、体恤和互助,即《弟子规》所云“入则孝,出则悌”的思想。
(三)崇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古时除了忠孝外,还很注重崇尚礼义廉耻。部分家谱直接按照孝、忠、信、礼、义、廉、耻的顺序来书写家训,强调为人处世要以德为本,教育子孙后代要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四)重和睦
和睦乃治家之理。富阳的先祖认为,宗族犹如木之枝叶,虽然木有千枝,但都是在一根上发展而来,所以不可持己富而嫌贫,也不可因己贫而妒富,讲究的是族人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不少家训中还强调了亲近邻,要求族人要对邻里、乡亲友善和睦。
(五)重育人
育人是家训的重要内容。宽泛而论,家训所有的内容都是为了教育子孙,这里所言育人是指古人强调的如何育人。各个姓氏的先祖们都希望自己这一族人能枝繁叶茂,人才辈出,表世范俗,光耀门楣,因此在如何育人上都做出了明确的规范。
(六)重敬业
家训中对于族人在立业方面非常强调勤勉、敬业。无论子孙是为官、为商、务农还是从事技术行业,先辈们都要求子孙要从本职工作出发,勤于劳作,精于职业,敬职操守。禁止子女不劳而获,游手好闲,浪荡不羁。严格一些的家训还会对士农工商的从业要求提出具体的规定。
(七)尚节俭
古语云:“成由勤俭败由奢。”不管豪门望族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在家谱中教育子孙要艰苦朴素节俭持家,这不仅因为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本宗族的子弟因骄淫奢侈而败家败族。
当然每个姓氏的家训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内容的侧重点、标准的高低和条款的数量上,其原因主要是每个姓氏发源,家族大小、发展境遇和所处的环境等不同造成的。例如靠某项产业起家的宗族,就会着重对这项产业的继承和发展作出强调。某个家族的先祖因某种德行受到过君王嘉奖,那么这一品德将会成为族人的精神核心。还有一些宗族的先辈担心子孙受当地的一些不良民风影响,会特别强调如忌酣饮、禁游玩、戒争讼等事项。
三、家训中传统文化思想在当下的传承
从上述家训可以看出,在富阳本地的传统文化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以儒家为主的,其中也掺杂了一些道家和佛家的思想。这些思想中如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和睦、与人为善等内容,在当下的家庭教育上仍有极多值得借鉴的内容。同时,我们还发现,在修编家谱时,纂修者都提出“家训须粗言俗语,妇孺皆知”,这说明在家训的制定中,语句必须直白易懂,要以能让家族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理解、执行为目的,这就大大加强了其思想传播的广泛性和生命力。正因如此,千百年来,富阳本地家谱的家训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能代代传承,深深地影响着富阳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在立身上传承了立志修身、勤俭廉洁的传统
如富春陈氏专门把砺志作为一条家训,劝诫子孙要将“自当精自磨砺,立志立品”作为“人生第一事”。又如楼氏家训中写道,“爱子孙必顺教也。人生不学,冥冥如夜行人……且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於七八岁时,欲心未动良心为丧,令入小学教之洒扫应对,孝悌忠信。使入内知孝,出外知悌。又於十五六岁之际,入大学而教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平天下之道”,体现了富阳人在对孩子的立志修身上,从小就培养其远大的志向,塑造其孝悌忠信、勤俭廉洁的良好品行,督促其努力读书,不断加强其自身修养。同时在孩子的教育上还强调要因类施教,不可强求。如富春瑞峰王氏家训中规定:“至十岁十一岁,如资质敏明将来可以成就者,当教以五经子史,如资质鲁慢当教以耕种,勿使游荡可也。”
(二)在治族齐家上传承了尊祖敬宗,尊礼奉孝的传统
富阳人十分注重对祖先敬重和对长辈的尊敬。过年过节,村里、家里都会祭祀祖先,并且祭祀过程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要严格按照祭祀程序办理。族人对祠堂、祖坟的保护也十分重视,如杨氏家范中指出“祠宇祖宗神灵之所依,坟墓祖先体魄之所藏”,如果不精心守护则会“大伤仁人孝子之心”。一个宗族中族长在处理家族事务中权威性则体现了族人对长辈的尊敬。一方面是各宗族历来对族规、家训的严格执行,如桐洲孙氏家范首先就对族长的权威做了明确,“古者宗法有事必主於宗子,宗子者为一族之尊,主一族之事者也”,“盖闻治国化民权归君相,齐家式教职属家尊”。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家训中对族长处理族内事务的公平、公正作了具体的要求。重孝道是富阳人的基本道德,如富春俞氏家谱中写道,“凡人之有身,孰不从父母生养”,父母“吃尽许多辛苦”,“费尽多少劬劳”,“为人子者当思昊天罔极之恩,欲报瞻依靡尽之德”。还如桐洲孙氏家范中写道,“父母者生身之本也,劬劳之恩高厚並天地,为人子者当体亲心竭力以事之”,这些训词对于如何为人子女,可以说是至理名言。
(三)在事业追求上传承了求实务本、敬业精业的传统
如杨氏家规中对子孙从事士农工商就提出了具体要求,“士农工商是谓四民,然各有所业。若士则学道明经,农则耕耘稼穑,工则恪守一艺,商则有无相济,精之皆可以扬名起家。慎毋偷安,毋奢侈,以自损其职业”。我们可以看出,富阳本地人在子孙的事业上并不是提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也不要求子孙个个能够高官厚禄,而是以能维持生计、支撑门户、守本分不失旧物为基础,士农工商各项职业皆可,体现了富阳人求实务本的精神。
(四)在为人处世上传承了仁和信义、谨言慎行的传统
如桐洲孙氏的先辈们通过列举古时先贤的事迹来劝导后代与人交往要做到仁和信义,孙氏家范中写道:“古之人重友情非徒饮食游戏相徵逐”,而是如“鲍叔牙知管仲之贫分金多舆”,如“范尧夫济曼卿之急麥舟相助”,如“季札之挂剑不以生死易其心,范式之赴约不以久远食其言”。在处理宗族内部或是乡亲邻里的人际关系上富阳人十分突出“和”字,以和为贵,和睦乡邻,戒争讼等也是先辈们传下来的古训。如陈氏同丰家谱中写道:“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內离”,“善治家者戒争讼,善居家者睦亲邻”,“纵然与人纷争,只可就事论说,不可揭其祖短,不扬闺门之恶”。在处事上,富阳的先辈们给子孙的忠告是谨言慎行,如杨氏家谱中写道:“言行为一身枢机,一言稍忽即终生之玷,一行偶乖即毕生之愆,可不谨尔话言慎尔攸行乎。”
除了上述几方面外,富阳本地家谱的家训中还包含许多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正名分、积公德、肃闺门、重树畜、戒赌博、别邪正等等。
家训家风的传承说到底就是文化的传承,为了深入有效地继承好、发扬好这一中华优良传统,需要我们创设新载体、搭建新平台,形成全社会联动机制,积极挖掘优秀家训家风,收集整理经典家训,创设现代家训等,同时将家训内容融入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努力转化为全社会人人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