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国际化语境下的资历框架构建
——跨境教育国际论坛综述

2017-02-15郑炜君王顶明王立生

大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资历学分框架

郑炜君 王顶明 王立生

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和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并以此作为衔接各级各类教育,教育与行业部门、劳动力市场的“立交桥”立交桥。截至2015年,全球已有超过150个国家已经建立或正在酝酿构建国家资历框架(UNESCO,2015)。

在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和不断扩大教育国际合作的双重驱动下,近两年来,我国相关部门相继出台政策性文件,提出了“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统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发展,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加快学位资历框架体系建设”等改革议题。

2016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式将制定国家资历框架提上政府工作议程。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的意见》。10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设立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国家资历框架研究”。12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学位中心”)联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在海南海口召开“跨境教育国际论坛”。

论坛期间专门设置了“国家资历框架”分论坛。来自英国、澳大利亚、泰国、拉脱维亚等20多个国家和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INQAAHE)、亚太地区质量保障联盟(APQN)、欧洲国家信息中心联盟(ENIC)、东盟大学联盟(ASEAN)、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SEAMEO)5个国际组织的专家代表齐聚一堂,深度探讨了资历框架构建、学分转换、资历互认与质量保障等当前国际教育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

会上,专家们分享了各国构建资历框架的成功经验,交流了各自对资历互认和资历评估的有益探索,共同探讨在构建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难点与挑战,尤其是对作为资历互认中重要环节——学分累积与转换,进行了专题探讨。

一、资历框架

资历框架(Qualifications Framework)是根据一套学习所获得的层级标准进行资历开发和分类的工具(OECD,2006)。按照框架构建的目的,资历框架可以分为衔接型框架、变革型框架和改良型框架;按照资历所覆盖的范围,可以分为综合框架和局部框架;按照实施的地域,可以分为国家资历框架和区域资历框架。目前大多数国家所构建的国家资历框架(NQF)都是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将国内各级各类教育文凭及职业资格进行整合,形成的一个连续的、综合的资历体系。

1.欧洲资历框架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欧洲有39个国家正在实施资历框架制度,[1]建立了43个国家资历框架,其中35个国家的资历框架是涵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综合型资历框架,捷克、英国、法国、瑞士等4国或建立了涉及部分教育领域的资历框架,或分别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建立了不同的资历框架。

作为在世界上最早推行资历框架的地区,欧洲不仅各个国家的资历框架发展得较为成熟,区域性框架也发展得最早并产生了较大影响,甚至成为其他区域争相模仿的范本。拉脱维亚信息中心主任Ramina Baiba介绍了欧洲的两大区域性资历框架。一是欧洲高等教育区域资历框架(QF-EHEA),一是欧洲终身学习资历框架(EQF)。两大资历框架都是在欧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成员国之间劳动力的跨境流动的背景下产生的。

1999年6月,29个国家的教育部长签署“博洛尼亚宣言”,提出建立更加兼容的欧洲高等教育区;2001年,布拉格公报出台,各国承诺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共同参照框架。在一系列调研和协商的基础上,QF-EHEA于2005年5月正式实施,到目前为止,该框架适用于欧洲高等教育区的46个成员国,框架由三个层级的资历构成,分别为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除高等教育外,职业教育和培训、各行业部门、机构所颁发的资历同样需要得到互认,2002年欧盟委员会发布“哥本哈根宣言”,首次提出要建立EQF以促进欧盟成员国在职业教育培训领域的合作;在专家工作组的努力下,2008年欧州议会和欧盟理事会联合通过关于建立终身学习欧洲资历框架的建议,EQF完成立法程序进入到实施阶段。相比只针对高等教育领域的QF-EHEA,EQF覆盖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成为各国建立综合性国家资历框架所倚赖的参考性工具。

截至目前,已有28个国家将各自的资历框架与QF-EHEA进行了衔接,有17个国家在构建资历框架时参照了EQF的设计。

2.东南亚地区的资历框架

EQF的实施,不仅对欧洲各国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国际组织的推动下,也引起东南亚国家纷纷效仿,并建立了东盟区域性资历框架。来自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中心的项目主管Paattanotai介绍了东南亚地区各国资历框架,以及东盟资历框架的发展情况。东南亚地区中,已经实施国家资历框架的有文莱、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技能领域)、泰国和东帝汶;还未实施但正在创建国家资历框架的有老挝、越南和缅甸。大多数的国家资历框架是8级架构,当然也有例外,如印尼是9级、新加坡是7级。东盟资历框架的构建,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功能看,都是对EQF的模仿。作为区域性共同参考框架,东盟资历框架共分为8层级,其功能是使东盟成员国家之间能对资历进行比较。为了促进该地区教育和培训的质量保证,东盟资历框架要求各国将一个或多个既定的质量保证框架作为商定的质量保证原则和广泛标准的基础,承担注册、认证机构和评估学习与颁发资格证书的职能。Paattanotai认为,影响资历框架构建的要素有全球化、区域融合、流动性及终身学习理念等,而资历框架的关键成功因素是其背后的质量保障体系,只有在资历得到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各国才能建立信任,达成资历互认。

来自马来西亚的专家Rozilini对东盟资历框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框架确实发挥了提供参照的作用,所规定的一些标准在东盟各国都得到了良好应用。而各国构建本国的资历框架,其最终目标是要让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管这个市场是全球的还是区域性的。因此,东盟各国需要通过资历框架来实现透明的、公开的信息共享,促进彼此之间的资历互认,以满足整个东盟市场的需求。

3.香港资历框架

香港地区早在十多年前就启动了资历框架(香港称资历架构)建设进程。香港资历架构秘书处总经理彭炳鸿在论坛中介绍了香港地区资历框架的建构过程、主要特征及其面临的挑战。香港政府于2000年在《教育白皮书》中首次提出资历架构[2]的概念,当时负责这项工作的教育与劳工资源局专门成立资历架构咨询小组,并广泛咨询了国际专家。2008年,在深入的调研和咨询基础上,香港政府颁布相关立法,正式建立并实施资历架构。香港的资历架构分为7个层级,覆盖了学术、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其目标是为教育界提供客观的标准,确保教育和培训项目的质量,加强教育与行业需求之间的联系,以及对境外教育资源准入质量的监控。

香港一方面吸取了欧洲——尤其是英联邦国家——的大量经验,另一方面结合了特区的实际情况,其资历框架的构建与实施呈现出以下5个主要特点:(1)有明确的立法支持,(2)制定《通用能力说明》和《能力标准说明》,[3](3)推出资历名册,从中可以查询所有在香港资历架构下已经获得认可的项目,(4)实施学分累积和转换机制(CAT)与对过往资历认可机制(RPL),(5)资历主要涵盖行业部门,不涉及大学。彭炳鸿认为,在引进资历框架后,香港资历的透明性得到了极大增强。因为资历框架的实施,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标准设置日渐清晰,正规教育(Formal Education)、非正规教育(Non-formal Education)以及非正式教育(Informal Education)都可以在框架内得到认可,人力资源部门通过框架也更容易对员工进行评估。当然,香港资历框架在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具体表现为:(1)框架还有待完善——现有的框架尚未覆盖所有的资历或所有的学习方式,(2)框架还需要与劳动力市场有更进一步的连接,(3)学分积累与转换方面、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衔接还存在诸多困难。

二、资历认可

资历认可(Qualification Recognition)通常是指资历持有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掌握的知识、获得的能力得到了相关权威部门的认证。在已经构建了资历框架的国家,资历认可与资历框架紧密联系,是指各类机构所颁发的文凭、证书等都能在框架内找到相应的层级位置,得到认可。

1.欧洲的资历认可

Ramina Baiba介绍了欧洲资历认可的做法。从政策框架层面,里斯本公约、博洛尼亚宣言、欧洲委员会的建议指导性文件等都是对资历认可的立法支持。在Baiba看来,欧洲的资历认可一共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学术认可;二是受限职业认可;三是非受限职业认可。

学术认可方面,在博洛尼亚进程之前,欧洲各国不同体系之间的学位想要相互认可非常困难。博洛尼亚进程的提出正是为了推动各国之间的教育体系更好融合,促进学生和公民的跨境流动,并使欧洲的高等教育更具竞争力。博洛尼亚进程开展之后,QF-EHEA得以建立,并成为欧洲各国高等教育资历认可的重要参考依据。

职业认可方面,分为受限职业认可和非受限职业认可。Baiba介绍说,欧洲地区现有职业分成受管制和不受管制两类,前者包括航空、国防等领域的职业,受到非常严格的管控,相对应的,要想进入受管制的行业领域,必须接受更为严格的特殊的专业训练。随着国家资历框架制度的完善,越来越多的职业能力标准在框架的资历描述符中得以体现。

在欧洲,除了各国有本国的国家资历框架,整个欧洲地区有QF-EHEA、EQF之外,还有一个与资历认证相关的内容,那就是附在高等教育文凭之后的文凭补充证明(Diploma Supplement)。它提供其持有人所完成研究的性质、水平、背景、内容和状态等标准化描述。文凭补充证明是欧洲通行证(Europass)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中美两国的资历认可

各国的政治体制、教育制度、教育水平存在巨大差异,资历认可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但是结合本国实际,博采众家之长可以成为各国开展资历认可的共同原则。

资历框架的一项重要功能是通过提高资历的透明度促进不同国家之间资历的相互比较,以此达到资历互认,从而有利于人才的跨境流动。美国由于政治体制原因,缺乏全国性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治理政策,在构建国家资历框架方面属于“先天不足”。世界教育服务中心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Mariam Assefa为与会者提供了美国在资历认可方面的特殊经验。以世界教育服务中心为例,他们主要负责对国外的证书文凭进行评估,并对国外的教育机构进行认证,提高资历的透明度,以帮助用户了解国外的教育文凭,更好地与美国的文凭进行比较等。

中国因为还未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对资历认可的工作也仅仅是停留在真伪认证的层面,而缺少更高层级的水平认证。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国家资历框架课题组成员文雯介绍说,中国是1983年首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亚太地区承认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和学位地区公约》的成员国,多年来一直以开放积极的态度为学生跨境流动提供便利,并取得显著成效。但她同时表示,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资历认可工作还停留在对文凭的真实性审核阶段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中国尽早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制度,并通过这项制度创新推动资历从真伪认证到水平认证的变革,真正与国际标准接轨,为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驾护航。

三、学分转换

学分是用于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计量单位。学分的累积与转换是国家资历框架的重要元素。一般来说,资历通常包括资历的层级、资历的名称和获得该资历所需的学分三要素。在不同国家或学校之间实行学分转换,是促进学生流动、减少重复性学习以及为学生开辟更多深造空间的重要措施。对学分转换制度的探索是近年来各国在构建资历框架过程中关注的重点。

1.欧洲与东盟地区的学分转换体系

欧洲相对完善的学分体系,对世界其他地区推行学分制有着良好的借鉴作用。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国际关系办公室主任Raimonda Markeviciene介绍了泛欧洲地区学分体系与学分转换机制(ECTS),解释了该体系的一些核心概念与具体做法。ECTS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分系统,旨在使学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更为便捷。由于ECTS学分规定了学习成果及其相关的学习量的标准,因此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将他们的ECTS学分从一所大学转移到另一所大学。ECTS最初只是学分转换体系,后来在博洛尼亚进程的推动下,发展成为学分累积与转换体系。该体系有六大主要因素:学分、学分分配、学分授予、学分累积、学分转换、记录信息的文档。ECTS在法律、协议和建议文件三个层面实施。宏观上,该体系可应用于学分累积、转换、认可、质量保障,以及非正式、非正规学习;微观上,因为学分包含了对学习成果、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的要求,所以ECTS还可以帮助设计学习课程,确保课程的质量和透明度。

ECTS的实施有两大前置条件:一是必须要包括专业信息、课程目录、成绩、学分等在内的完整的学校信息。二是必须有在学生流动前签署的具体协议(必要时可以修改)。Raimonda认为,在具体操作时,学校应有完整清晰的框架规定,可以整体置换学生在交流期间的学习量。此外,学校应翻译对方课程名称、记录对方学分,而不是简单地用本校的课程名称直接代替学生交流所学课程。通过上述做法,可以保持信息透明,显示学生真实的学习途径,也是对合作伙伴的尊重。

在成绩转换问题方面,目前欧洲常见的成绩转换方法有三种:(1)不转换学分,只转换成绩;(2)使用成绩转换对照表;(3)双方都与ECTS对接,先将对方学校的成绩转成ECTS成绩等级,再转成本校的成绩等级。

与东盟资历框架参照欧洲资历框架构建而成相似,东盟学分转换系统(ACTS)的开发也是大量参照了ECTS。东盟大学联盟执行主任Nantana Gajaseni主要介绍了东盟大学联盟学分转换体制,以及如何促进东盟内部的学生流动。东盟大学联盟(ASEAN University Network)成立于1995年11月,是一个由东盟成员国建立的亚洲的大学联盟,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加强东盟高校之间的合作,促进学术流动,提升东盟意识,增进东盟学生之间的了解。ACTS诞生于2009年,是一套与东盟国家已有的学分体系相互兼容的、旨在测量成员高校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工具。该学分转换系统有三大目标:(1)提高学习丰富性,让学生从更多角度了解世界。(2)提高学生“软技能”,使学生能在陌生环境下结交新朋友、适应新环境,增强他们的社交技能。(3)扩大学生国际视野,该体系能促进学生有更好的多元文化观念,学会尊重文化差异。

Nantana指出,东盟大学联盟学分转换系统包含三个关键元素: ACTS的成绩等级表、ACTS的网络申请系统及ACTS的网络在线课程数据库。该数据库现有资源包括19,000余门课程,其中多数为英文授课,学生可以通过在线申请系统完成选课。得益于东盟学分转换系统,成员高校的学生参加东盟大学联盟学生交流项目变得更为便捷,有意愿的学生只要在ACTS的网络申请系统提出申请,通过本校和接收学校的资格审核后,就可以获得交流的机会。在接收学校所修课程的学分和成绩,在回到本校后可以通过学分转换系统得到认可,无需重复学习已经学过的内容。

2.中外高校的学分转换经验

无论是区域层面的学分转换,还是国家层面的学分转换,最终的落点都是高校。论坛期间,来自高校的一线教师纷纷就各自的学分转换经验展开了交流。

英国考文垂大学东亚合作战略处主管ZhiQiu Finlay介绍了该校与其他学校一起开展学分转换,促进国际学生流动的工作。她指出,学分转换制度应该是正式的、书面的、公开制度,其前提是两所合作学校要明确彼此的课程体系。以考文垂大学与中国高校的合作为例,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确保相关的学院能够开展必要的课程比对,通过课程的设计得到认可。具体来说,共有六个步骤来认证以前的学习成果。第一步:制定合作方案。制定方案说明合作伙伴的潜力,确认合作的风险,明确潜在的合作伙伴是否适合考文垂大学;第二步: 获得学校批准。学院决定是否要推进合作,大部分情况下会同意提议,有时也会拒绝合作建议;第三步:成立合作委员会。委员会开展风险评估,如果风险不高,相关的学院会制定相应的路径规划。这个目标就是要在本校和外校的课程体系中建立相关性;第四步:进展路径规划。确认一个学生是否积累了相应的学习成果,遵循规定的进展路径,进展路径须在两个星期之内由学院制定完成;第五步: 学院合作委员会。由学术人员就进展路径规划的推荐向委员会提供反馈,看进展路径是否适当;第六步:签署合同。通过双边认可商定后,签订学分转换合同,启动这项工作。

两位来自中国高校的代表分享了各自学校学分累积与转换机制的做法。北京大学教务部交流合作办公室主任蒋晓涛介绍了北大的新、旧学分转换政策,指出了旧政策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方法及新政策的积极影响。2005至2014年,北京大学实施的是《北京大学本科生赴境外大学学习的课程认定及学分转换相关管理办法》,规定了课程认定和学分转换的基本原则、范围、具体操作办法和程序。根据该办法,能够认可的课程应满足两个条件:(1)学校/学科/专业的声誉/水平/地位与北大相当;(2)课程符合北大院系培养要求。实践中发现,这套转换体系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包括:(1)成绩转换难以准确还原;(2)海外学校学业考核难度差异大,同一套转换标准下,转换后的成绩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能力和学业成果;(3)海外修读课程与转换后成绩单上的课程并不完全对应;(4)部分交流学生过于追求高分,偏离了交流的初衷。

基于上述问题,北大于2016年实施了新的学分转换政策,启用《北京大学本科生交流课程及学分管理办法》。主要的调整如下:第一,最核心的调整是对交流的课程和学分量予以认可,但成绩不再转换,北大如实记录原始课程成绩,不计入学生的学业评价。第二,明确了两种类型的课程认可模式,即课程抵免和学分认定。第三,规定了课程转换的审定主体,专业课审定由院系负责,大学英语由大学英语教研室负责,体育由体育教研部委托教务部负责,政治和通识教育不予转化,其余课程由教务部负责。第四,进一步开放学分转换工作的自由度,如北大没有开设的课程,专业院系可以认定为专业选修课。第五,优化配套服务,设中英文两套成绩单。中文成绩单包含转换后的信息,英文成绩单包含交流期间的原始成绩信息。

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国亮介绍了该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中的学分互认,以及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他提出,学分互认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中非常重要,同时也必须承认,目前要实现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学分互认并不容易。山东大学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主要包括三个项目:第一,山东大学——约克大学硕士双学位项目: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可以申请约克大学经济系全日制一年的硕士项目。山东大学同意将这一学位认定为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年的学习经历,在约克大学获得的学分可以转换为山东大学的学分。第二,山东大学——九州工业大学硕士双学位项目:研究生在双方学习时间至少一年,达到双方学校要求,可获得九州工业大学两年制硕士学位和山东大学三年制硕士学位。第三,加拿大高校联盟留学中国项目——中国考古学国际暑期学校:中国考古学课程已通过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高校认证,加拿大高校学生利用暑期来山东大学学习4周,共64课时,其中3周为课堂授课,1周为田野考察及文化体验,学生可获得加拿大高校认证的3个学分。

会上,刘国亮谈到山东大学在学分互认方面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也是中国高校普遍面临的挑战:第一,目前的学分互认更多是单向确认,没有全面实现真正互认;第二,学分互认是零散的,没有实现专业的广泛覆盖;第三,学分互认需要推动实现在更大范围内的相互自动确认,单所高校很难完成,需要联合行动。

构建国家资历框架已经成为教育全球化语境下各国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共识,但是如何构建资历框架,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还有待各国结合本国国情进行积极探索。资历框架的目的是通过资历认可实现不同类型资历之间的衔接与比较,以及畅通并拓宽个体学习与就业的渠道。其中,学分累积与转换机制是资历认可的关键要素。将这三者的内涵及其关系厘清,有助于构建有效的资历框架,以促进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和便利教育资源的国际流动。

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主流趋势,已经形成一整套话语体系和实践做法。面对这种形势,中国唯有加快自己的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并且结合国情,突出特色,才有可能跟上世界潮流,才有可能实现后来居上,进而发挥引领作用。本课题研究正是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注释:

[1]除了27个欧盟国家之外,还有英国、阿尔巴尼亚、波黑、马其顿、冰岛、科索沃、利希滕斯坦、黑山、挪威、塞尔维亚、瑞士和土耳其。

[2]这里是译法不同的问题,香港的“资历架构”同样是指qualification framework,与本文所说的资历框架为同一个意思。

[3]《通用能力说明》共四套,涵盖了资历框架1-4层级的四类基础能力,包括中文、英文、运算和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说明》是行业或跨行业的培训咨询委员会制定的,由一系列细小的能力单元组成的,具体说明各行业或界别达到资历框架各层级的表现要求及成效标准。

猜你喜欢

资历学分框架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K-框架和紧K-框架的算子扰动的稳定性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学分美食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英国实施各级各类教育衔接和沟通的实践与教训
虚拟大学的资历和学分的跨国认可:英联邦32个小国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