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与概括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7-02-15浙江楼红花
⦿浙江/楼红花
诵读与概括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浙江/楼红花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常常根据教学设计出发,拘泥于教参,缺乏自己对文本内容的深刻揣摩,无法在文本上有所突破。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会导致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感悟较为单一和片面,另一方面也会限制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缺乏经验的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常常有心无力,被教参牵着鼻子走。而如果通过诵读和概括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迅速、更有效地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充分阅读,体现阅读教学的本质。
阅读;诵读;概括;语文教学
小学生接触到文本后,第一个学习的方法就是阅读,阅读的方法有很多,低年级的学生适合出声朗读,到了中高年级,默读、浏览等朗读形式变成学生接触文本的重要方式。不管学生运用哪一种阅读方式,阅读的目的都是要了解文本内容,或者确切地说,是了解文本的形象层面,也就是文本中的人物、事件、情节等。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多了,文章的意思也就能自然明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朗读,了解文本,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理解。但是朗读和诵读还是有一些区别的,诵读需要读者根据文字的特点,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朗读技巧,通过无意识的深层结构,学生通过声音感受文字的内涵和神韵。在小学教材中,诗歌和古诗都是需要放声朗读的,通过文字的形象化表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将会通过声音传递出来,学生需要感受文字的形象感受,为文章的学习增添乐趣。例如古诗《游子吟》,一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表达了母亲对远行儿女深深的爱,其中,“密密”和“迟迟”这两个叠字词语将作者的情感通过文字的形态传递出来,通过诵读,学生对文字的感触将会着重在这些叠词上,感受到母子情感的深厚。古诗总是塑造一种意象,而现代诗往往能表达多种意象,诵读的方式可以将诗歌中的多种意象表现出来了,给学生创造一种丰富的阅读体验。
又比如《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一课,诗歌中的大部分小节最后,都有一句“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这句话为诗歌的语言形式创造了层次感,句子的含义很简单,但是由这样的单个意象组成了一个意象组,就让这句话的意蕴更丰富了。通过适当的、丰富的诵读体验,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在这样有结构的文字和意象中被学生所了解、所接收。为了更好地进行诵读,从而达到细读文本的目的,我们可以将诵读分为散步:一是初读,要求读准字音和字词,在读通读对的基础上,再要求读好停顿与节奏,读出文章的整体感。二是表情朗读,初读关注的是语言层面,那么表情朗读就要关注语言的情感层面了,在朗读时关注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读出文章的韵律。三是读出美感,许多语文教师在向学生展现文字美感时,进行朗读体验,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就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读出节奏美、意蕴美。
诵读作为文本细读的一种简单方式,是一种读者情感和文字美感的结合,学生通过文字和节奏的渲染,将自己的体会与文字结合,从而又将体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样循环往复,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概括是小学三至五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阅读能力,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看,概括就是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对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行描述。当“概括”作为一种文本细读的方法时,它就具有了整体性和联系性。学生需要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抓住关键字词,加上自己的已有认知,将文本大致内容顺畅连贯地组织出来。这样的“概括”似乎与“文本细读”的“细”不相符合。但其实,在教师的系统性指导下,学生在进行概括的同时,也是对文本进行细致研究的过程,为了让“概括”凸显其“细致”,将“概括”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课题分析法。一般情况下,文章的题目,都有概括课文内容的作用,学生对课题进行细读,就能概括文章的大致内容。比如《草船借箭》一课,课题就概述了主要事件。(2)抓主要人物和事件。针对叙事类的文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去关注主要人物是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有没有关键词句可以用来概括内容,将有关人物和事件的内容连起来,归纳大意。这样的概括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关注关键词句,将新旧知识结合运用,建构新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诵读和概括是两种梳理文本内容的方法,在教师指导学生梳理内容的同时,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信息,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阅读的朗读力、选择力和概括力,在捕捉文章重点之后,为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容做铺垫。
总之,《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教学建议,提倡教师要培养学生具备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渗透阅读方法,还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针对这样的阅读教学目标,教师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与感受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体验,他们必须在学习中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必须在阅读过程中有自己的思考与体悟。而通过诵读和概括的方法,能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感悟,从而引发新的学习点,让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螺旋上升,真正在阅读过程中挖掘文本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1]王崧舟.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J].小学语文教师,2008(8).
[2]冯为民.文本解读之“点”[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11).
浙江义乌大陈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