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迁,中国战时首都的崛起

2017-02-14

红岩春秋 2017年1期
关键词:国民政府行政院重庆市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战争的压迫下,将首都迁到位居“天府之国”且“绾毂西南,控扼江汉,尤为国家重镇”的重庆,并于同年11月20日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

11月26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文官、主计、参军三处的部分人员抵达重庆,并于12月1日在重庆大溪沟简陋的新址(原四川省立重庆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今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地)正式办公,从而揭开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政府首脑机关自东向西迁徙的序幕。

重庆的第一次直辖

随着国民政府、国民党中央迁抵重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众多的工矿企业、文化教育机关、大中学校、学术团体等也纷纷西迁重庆;中共中央代表团以及战前持不同政见、不同治国主张的各民主党派中央机关和主要领袖也相继抵达重庆;先前来往、散居于全国各地的大批豪士俊杰和社会名流也汇聚于此。重庆,由一座古老的内陆城市一跃而成为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的所在地,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外交和社会的统治与活动中心,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各抗日民主党派参与其中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活动舞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战场的指挥中心。

抗战爆发后,随着重庆政治地位的提高,经济文化事业的迅猛发展,市区人口的快速增加,显然,重庆原有的市政组织、市区范围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其作为中国战时首都的形势和需要。为此,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胡景伊等21人于1938年7月召开的国民参政会第一次大会上,向大会提交了《建议改重庆市为甲种市案》的提案,获得了大会通过并决议:“原则通过,送政府参考”。

国民政府行政院奉悉后,于1938年10月11日举行第384次院务会议,决议“重庆市政府暂准援照直属市之组织,将所属局长改为简任待遇,并除原有警察局外,增设社会、财政、工务、卫生四局。市组织法第9条列举各款,除营业税外,均划为市财政收入,并由中央酌予补助。会计应行独立,会计主任由国民政府主计处派员充任。该市仍隶属于四川省政府,惟为增加行政效率,以赴紧要事功起见,该市政府遇必要时,得迳函本院秘书处转呈核示,同时呈报四川省政府”。

重庆市政府奉令后,即于1939年1月起扩大市政府组织,“将原有社会、教育两科合并改设社会局,财政、工务两科扩大为财政、工务两局,警察局仍旧,惟内部组织亦予扩充,另增设卫生局及会计室,并仍设置秘书处”。

1939年4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向国防最高委员会提议称:“查重庆市向为西南重要商埠,现已蔚成政治文化中心,该市政府虽系援照直隶市组织,因事务日繁,其行政系统及政权,亟须明确规定,以资运用。兹为促进行政效率,适应实际需要,拟即将该市改为直隶于行政院之市。”该提议得到了国防最高委员会的批准,从而完成了改重庆市为行政院直属市的法律程序,只剩待机公布了。

1939年初夏,日机对重庆实施“五三”“五四”大轰炸,给重庆带来巨大的损失。面对灾难,重庆人民不畏强暴、坚持抗战,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决心、信心和勇气,促使国民政府于大轰炸之次日(5月5日)果断地向全国乃至整个世界发布“重庆市,著改为直隶于行政院之市”的明令,用短短的14个字,回答了日机对重庆的野蛮轰炸,回报了重庆市民的巨大牺牲,表明了政府当局的抗战决心。

重庆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市后,随即改组重庆市政府,1939年5月11日,国民政府任命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代主任贺国光为重庆市市长。5月15日,贺国光正式就任重庆市市长职。

省市界限划分紧锣密鼓进行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市区人口急剧增加,市面日益繁华。为应对日机的频繁轰炸,减少损失,避免无谓牺牲,政府当局开始向重庆市郊疏散人口,从而使得环重庆周边的一些地区也渐次繁荣起来。

1939年3月,国民政府行政院指定“沿成渝公路自老鹰岩至北碚一段”为国民党中央各机关迁建区。5月5日,国民政府改重庆为行政院直辖市后,同时扩大市区,将久议未决的巴县、江北两县县政府迁出市区办公,市属“区”级行政组织也由原来的6个增加到12个。6月14日,蒋介石手令“沙坪坝、磁器口、小龙坎等处,均应划归重庆市政府”。重庆市政府即于8月设立“重庆市政府沙磁区临时办事处”对之进行管辖。

与此同时,重庆直辖后的省市界限划分,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经过四川省、重庆市以及巴县、江北两县代表的长时间磋商,至1940年2月基本划定并得到了国民政府内政部、行政院及国防最高委员会的批准,其中从江北、巴县划入市区的地方分别是:

甲、江北方面:(一)东北:东自巴县境内滨长江之大兴场对岸起,向西北登铁山坪,沿铁山坪仑埂上半山,复沿新路下山,至莫家桥,沿沟经钟家桥、土地堡、中岭领岗、罐子山、三根树、难乾冲、跑马坪、甘蔗堡、印子石,西行复经白垣墙、界野、野猪坡至段家桥,折向南行经胡家岚垭、葫芦丘、老茶亭至观音桥。(二)西北:由观音桥折向西行,经雾露孔、长石坝、胡家岩、岩口、红土地、牌坊湾、贾家梁、牯牛石、鸡子岩、山王庙、谢家湾、颜家祠至一碗水(以上属龙溪乡),复经龙脊山、观音庙(即乾堰塘)、望夫台至王家湾(以上属仁和乡),复迤逦向西北行,经黑垣墙、蓝桥寺、大坪、石子山,及梁沱为止(以上属石马乡)。

乙、巴县方面:(一)东南:东自大兴场起,经砚台石、毛房基、响水洞、水口庙绕张家坡沿海广支线迤逦西南行,抵黄葛垭。(二)正南:自黄葛垭起,经张家岩、上雷家铺子、黄葛墩、观音庙、母猪楼、红槽房、老厂,直达乾天池,由乾天池折向西行,至大路坊,后沿溪西北行入江,以江心为界,达泥鳅濠,溯濠而上,经小溪沟、小石坝、杨森桥,及石桥场。(三)西南:由石桥场沿东大路西上,及上桥折而西北行,经道沟抵山洞,沿成渝路,经新开寺,绕歌乐山及高店子,达千金堡,北上经猴子洞、乾堰塘至青草坡,迤逦东行,经狮子口,九梁子,绕双碑,及二十五厂,堆金石,抵嘉陵江为止。

除此之外,省、市、县三方还就虽有协议但未能取得最后意见的地方,都作了说明,并请内政部转行政院核示赐复。

巴县、江北两县县政府的迁出,使市区范围有所扩大,全市由原来的6个区扩大改组为12个区,区下原有的基层组织——联保,也均改为“镇”,受区领导;镇下为保,保下为甲。至1940年12月,重庆市共有12个区,54镇,528保,5591甲。

特殊地位推动重庆各项建设

1940年9月6日,重庆继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市一年零四个月后,又被国民政府明定为中华民国的“陪都”。重庆的各项建设,也开始提升到国家层面。1941年2月,国民政府在行政院内成立“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专门负责陪都规划建设事宜。

重庆市政府也加快了省市界线划定后的接收工作。1940年11月,由市警察局负责的行政区域的接收工作初步完成,重庆的行政范围进一步扩大。到1941年6月,重庆市政府对新接收市区的设区建政工作基本完成后,重庆市政府于新接收的市区内,设立了区署4个,分驻所16个,另设立直属分驻所1个,分别办理各管区内的警卫治安事宜。由此一来,重庆市的行政区划就增加到16个区,外加1个直辖的警察分驻所,全市行政区域的总面积(包括河道)也扩大到450101市亩,约等于300平方公里(1平方公里等于100公顷,1公顷等于15市亩)。

随着重庆城市的扩大,重庆的水陆面积也日益增多。为了加强对重庆水域及其住在江边各船户的管理,1941年4月,重庆市警察局专门设立水上分局,下辖弹子石、海棠溪、黄沙溪、磁器口、香国寺、千厮门、朝天门7个派出所。6月10日,重庆市警察局以水上分局成立后,“其所管之水上特种户口甚多,自非陆上分局所能管辖”为由,呈文重庆市政府,请求遵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另设水上区署,编组水上保甲”,并建议“其所辖各水上派出所,则不设镇而改称为水上联保办公处,仍以水上分局分局长及各派出所巡官,兼任水上区区长及各联保办公处主任。以期事实法令,两均兼顾”。6月17日,重庆市政府训令市警察局,对于所呈各节,“准予照办”。

同年6月1日,“重庆市政府水上区区署”在江北木关街2号正式成立。所属的各联保办公处,除了磁器口一地尚未成立外,其余的弹子石、海棠溪、黄沙溪、香国寺、千厮门、朝天门6个联保办公处,也均于6月1日宣告成立(1942年1月,各水上联保办公处奉令改为镇),管辖的水域面积大约44293亩,约合29.53平方公里。

1943年5月19日,国民政府修正公布新的《市组织法》,规定市以下设区,区之下实行保甲制,并规定以10—30户为1甲,10—30甲为1保,10—30保为1区。令饬各地遵照执行。于是,重庆市政府决定根据《市组织法》第4条的规定,对本市所属各区的保甲组织进行重新整编。据此,重庆市警察局拟定了《重庆市政府调整区以下地方自治组织实施办法》,呈报重庆市政府,并由重庆市政府市政会议讨论通过。

遵照《重庆市政府调整区以下地方自治组织实施办法》第6条中有关“各区整编保甲户口时,将原水上区撤废,其所属保甲改隶于附近之陆上区”的规定,1944年9月9日,重庆市政府明令训示水上区区署:“水上区应予裁撤,所有该区所属保甲户口,应即遵照编整办法及附表所列,改编隶属于附近之陆上区保甲”要求水上区区署遵照执行并于月底前办理完竣具报。奉此命令,重庆市政府水上区宣告撤销,所属各水上镇及其下属的保甲组织,分别改隶于邻近的陆上区镇、保甲管辖。

在水上区奉令撤销的同时,重庆市政府又遵照《重庆市政府调整区以下地方自治组织实施办法》第6条中的有关规定,将原第十一区划分为第十一及第十八区两个区。第十八区管辖原第十一区所属的弹子石、窍角沱、鸡冠石等地。重庆市政府第十八区区署于1944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除此之外,重庆市政府还于1944年9月27日公布《重庆市区公所组织规程》及《重庆市区保办公处组织规程》。依此规程,原有区署,自10月1日起,一律改为区公所;各区原设的镇公所,一律撤销,改名为保。

十八区奠定重庆主城区基础

经一番调整整编后,到1946年国民党中央政府还都南京之前,重庆市十八区的基本情况是:

第一至第八区,大部分处于今化龙桥、浮图关、黄沙溪以东的渝州半岛地区,包括以重庆老城区为基础并首次向西拓展的部分新城区,也即今重庆市渝中区的核心部分;

第九、十区以及第十六区的管辖范围,地处嘉陵江北岸,系在原江北老城、江北市政管理处基础上不断向东、西、北拓展而成,也即今重庆市江北区的核心部分;

第十一、十二、十五、十八区地处长江南岸,系在原南岸市政管理处基础上不断向东、西、南拓展而成,也即今重庆市南岸区的核心部分;

第十三、十四区系抗战时期随着重庆人口增多、市区人口疏散、郊区逐渐繁华而从巴县划归重庆的新市区,也即今重庆市沙坪坝区的核心部分;

第十七区位于重庆老城区西部,与原重庆市新城区相邻,也系抗战时期逐渐发展繁荣后而从巴县划归重庆的新市区,即今天重庆市九龙坡区的核心部分。

抗战时期重庆的建置以及区划设置与调整,基本上奠定了如今重庆主城区的基础,也奠定了其在重庆行政区域内的核心地位,日后的重庆,就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扩大的。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抗战初期迁至重庆的众多机关、工厂、学校、团体等,也纷纷迁返原地。重庆的“战时首都”地位已不复存在,其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地位也大大下降。但重庆仍是国民政府明定的中华民国的“陪都”,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市之一,国民党在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在此期间,重庆市政府的内设组织略有调整变化,但重庆市政府所属基层组织与行政区划,则与抗战后期大体相同,除个别区、保作了微调外,基本没有变化。

至1949年2月,重庆市总计有18区、416保、8226甲。

猜你喜欢

国民政府行政院重庆市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 2020年立法计划
“道歉”
重庆新一届地方国家机构领导名单
多重利益分歧与广东免征洋米税风潮
滇缅铁路与抗战精神
重庆市首届市民健康知识有奖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