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泸溪苗族数纱(挑花)绣的艺术价值

2017-02-14王任波湖南科技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永州425199

关键词:挑花刺绣苗族

王任波 (湖南科技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论泸溪苗族数纱(挑花)绣的艺术价值

王任波 (湖南科技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在全球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冲击下,研究保护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泸溪苗族数纱(挑花)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加深数纱艺术价值的推广,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为探索研究中国当今宝贵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认真研究数纱(挑花)技术,具有继承、发扬与保护当下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作用。

湘西泸溪苗族;数纱艺术;艺术价值

引 文

泸溪县隶属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梁萧铣鸣凤三年(619,唐武德二年)始建卢溪县。泸溪地处湖南省西部,湘西自治州东南端,境内资源丰富,这里历史文化悠久,苗族文化特色表现璀璨,具有极其古老丰厚的艺术文化资源。象“辰河高腔”、“踏虎凿花”“ 盘瓠传说”“ 苗族挑花(数纱)”“苗族鼓舞”等,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众多。其中苗族挑花(数纱),即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数纱绣的历史渊源

我们通过对今古泸溪数纱的研究,发现数纱(挑花)刺绣图案构造表达,寄托了古代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据远古苗族神话传说,居住在黄河下游的苗族先民,蚩尤部落集团与炎黄部落集团长期发生战争,蚩尤部落战败后,被迫由北方迁徙到南方的荆楚武陵地区。蚩尤自然成为了苗族人民崇拜的对象。“黄国公册安昌者,盘瓠之苗裔也”。(《太平御览》四夷部六•南蛮一)《水经注•沅水》中记载:“武陵郡夷即盘瓠之种落也”。[1]泸溪县是五溪的中心地带,据晉鮑堅:“武山高可萬仞,山半有盤瓠石窟,中有一石狗形,云是盤瓠之遺像”。(《說郛• 武陵記•武山》)杨守敬、熊会贞撰《水经注疏》卷三十七中说:“黄闵《武陵记》,山高可万仞。山半有盘瓠石室,可容数万人。中有石 ,盘瓠行 。石窟大如三间屋,遥见一石仍似狗形,蛮俗相传,云是盘瓠象也”。 “盘瓠石室”所在地史称为“武陵蛮”、“五溪蛮”或“盘瓠蛮”,系对苗族先民的遗称。苗族人民在很早的黄帝时期就在武陵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泸溪是具有很多古老文化发展成就的县,也是新中国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早的县区。泸溪是“盘瓠传说”的诞生地,至今泸溪县依然保留着“盘瓠庙”“辛女祠”“盘瓠洞”“辛女岩”“箱子岩”等著名景观。而在艺术传承至今的苗族数纱(挑花)中,也保留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除此之外,该艺术也体现了中华古老的“巫术”文化,对“巫水文化”、“巫滩文化”所呈现出的影响。

刺绣是苗族妇女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法,是苗族女性文化的手工艺代表。刺绣文化的繁荣使他们创造了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服饰。无论服装还是头饰,工艺复杂,但做工精细。苗族刺绣的题材选择也十分丰富,有龙、鸟、鱼、铜鼓、花卉、蝴蝶等,还有反映苗族历史文化的画面。苗族刺绣丰富而美丽,技法表现大体有十多类,其中数纱(挑花》是最古老的刺绣方式之一,也是最受历代人民高度赞誉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绣花技术。挑花即数纱绣,绣时不用事先取样,直接利用布的经纬线挑绣,反挑正取,形成各种简洁的几何纹样及繁杂的图像内容。主要艺术特点即是:挑花借助色彩和各种几何纹样的搭配,形成多视角多品种的图案,从而达到的立体与平面相统一的视觉效果。图案除几何图形外,还有《苗族古歌》传唱的内容故事,色彩古朴,构图明朗,简约大方,具有抽象、天真、鲜活的艺术表现力。朴实而单纯的色彩对比,体现出数纱古老而神祕的几何图形、栩栩如生的仙灵人物图像,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苗族数纱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数纱刺绣的图案上。每一个挑绣故事图案纹样都反映一段历史或传说。深深表达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精神,是少数民族文化情感的一种传达方式,同样是苗族人民文化生活幸福甜美的展示途径。数纱(挑花)特色是借助色彩的运用、图案的搭配,达到视觉上的多维审美效果。在其它的苗族地区,数纱早已被苗锦、苗绣所取代,唯独泸溪县苗族数纱(挑花),依然承载着这一古老的少数民族工艺风格。

二、数纱(挑花)的艺术价值

1.纹样图式的审美及寓意

苗族挑花(数纱)刺绣,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艺术十分鲜明,既有“五色斑斓”秀美,也有二色相衬的媲美互德,还有朴素、天然、古韵的优雅审美乐趣。数纱“挑花”行针以布料的自然经纬为坐标按“经三纬四”进行交织,其数纱要求严格,针法可呈“十”字形或“×”图形,称“十”挑花;或作“一”字形,称为平挑花;或作“方格”形、“八角”形、“米字”形、“田字”形等称繁挑花。这些数纱绣组成了具有鲜明规则的泸溪苗族几何图形纹饰。挑花手法又可分明挑和暗挑两种。从挑花(数纱)艺术的构图来看,构图分为正花(又称团团花)、角花、边花、补点花等。正花为主图案,构图有凤穿牡丹花、狮子滚绣球、吉祥鸟报春、飞蛾抱百花、喜鹊闹梅、猴子摘瓜、金瓜银灯、吉祥梅花等。角花与边花,是制品四边的点缀,对中间的团花起陪衬作用,纹样多为二边连续图案或三角形图案,包括蛾蛾采花、金瓜边、灯笼花以及各动植物图案等。补点花有牙签子、吊灯台、钓鱼花等,视空间大小,挑花、刺绣图案结合。绣时,绣女会按正花主题随心所欲地挑缀刺绣角花、边花和补点花等技艺手法。

在苗族的数纱作品中,常能看到狗、菊花、蝴蝶、枫叶、阳球花等等。它们都很抽象。这些图案之间的寓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讲述了一段苗族文化的演变史。苗族挑花(数纱)艺术常用的图案有六十多种,大概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图腾神灵崇拜纹样,如“弥埋”和“浪务”图案纹样表示苗族对先祖的奠祀和敬仰;二是自然崇拜纹样,这类纹样多有吉祥的象征。如“鲤鱼跳龙门”、“龙凤呈祥”等图案,表达传统的升官发财、盛世祥和的意愿;‘阳球花’‘珍珠果’‘神手花’‘茅箭花’驱鬼避邪,特以女性头帕为主;如牡丹象征幸福,瓜果、粮食象征丰收,鸟巢象征喜庆,狮、猪等动物象征欢乐,鱼、龙象征吉祥等等。此外,纹样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如“枫叶”“蝴蝶”纹样多在良家潭乡,八什坪乡及吉首、古丈、沅陵、靠近泸溪边界的部分苗族山寨。

2.数纱(挑花)的文化涵盖

在观察泸溪苗族地区人们的衣着时,会发现无论是在腰带、衣裙、围腰、鞋上,或是在妇女的头帕、袖口、衣襟甚至袜子、鞋垫上,数纱绣法随处可见。对于他们来说,数纱制品不只是单纯的装饰品,同时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品,数纱已深深地融入了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人们寄托情感和表达美好愿望的重要方式,是苗族人民自古一向追求真善美的见证和缩影。

在过去传统的农业社会时代,苗族姑娘“一学剪、二学裁、三学挑花绣布鞋”,数纱(挑花)刺绣是苗族姑娘的拿手绝活。她们从五六岁就开始接受严格训练,常在耕种之余和农闲之时,从事纺线、织麻、织毡、刺绣和挑花活动。在泸溪苗族,不会数纱(挑花)刺绣的女孩很难找到如意郎君。因为没有一双灵巧的手,就无法用精美的数纱挑花技术把自己和家人装饰的更华美。正是因为数纱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的重要位置,这一独特的泸溪苗族挑绣工艺才具有了它独特的艺术审美魅力和较高的文化价值。

苗族数纱在图案构成上,利用象征的手法,将物象形状挑绣成几何形的块状,间以直线纹、斜线纹、锯齿纹,均衡地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并将鱼虾、虫鸟等动植物巧妙地配置在主体几何形纹之间。“这种粗犷、稚拙的创纹手法与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纹、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纹、松泽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纹,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反映了苗族挑花艺术的图纹符号是沿袭着远古陶文化演变而来,并保持着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3]加之泸溪县流传至今的“盘瓠传说”,我们可以确定章小萍这种认识具有它的合理性。总之,这种认识体现了苗族数纱艺术的又一个文化源头。

在关于世界起源这一古老命题上,苗族先民认为天地万物,都起源于枫木,人类的始祖姜央是由枫木所生的蝴蝶妈妈诞生出来的。《云笈七签》卷一百《轩辕本纪》记载:黄帝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后化为枫木之树。”[4]《山海经•大荒南经》云:“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5]苗族古歌中的枫木歌叙述了万物兴起和人类起源同“枫木”的渊源关系。苗族数纱艺术中的“蝴蝶花”、“枫叶花”纹样,则是对战神蚩尤死后化为枫树,枫树叶化为蝴蝶,蝴蝶生蛋,化为央公、央婆,兄妹二成婚后,繁衍人类的神话传说塑造。如果以图像学的方法对苗族数纱艺术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相信我们会在其中找到更多的有关“盘瓠文化”的佐证。

3.数纱(挑花)的研究现状

中国学术界对苗族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国关于苗族文化的深入研究,晚于日本学者。 此前日本民族学家鸟居龙藏到我国西南腹地调查,归国后1905年写成的《苗族调查报告》,居然在此后的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雄观论坛,成为研究中国西南民族的权威著作”,使我国“研究边疆民族的人感到惭愧与不安。”[6]日本学者在二战前夕,对中国苗族的了解就非常深入,再对照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史实,不免使人有细思及恐怖之感。在日本学者的研究著作出版之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凌纯声、芮逸夫合著了《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中国学界开始重视苗族文化的研究。在有关数纱研究的文献中,龙海清认为,石启贵在上世纪40年代所著的《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对数纱的描述,是他所见的最早关于苗族数纱的文字记述。2009年,由章长干、姚本奎编著的《苗族数纱》从苗族数纱的历史渊源、生态环境、使用习惯、工艺流程、编织针法、文化涵盖、艺术特征、存在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作了详尽的介绍和探讨,并收录了大量的图案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研究价值。

结 语

随着泸溪苗族数纱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代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对这门艺术的研究。在一些期刊杂志上,我们能见到一些学者主要从数纱艺术本身的研究出发,结合文化、经济、发展的问题综合进行研究,甚至有的研究者在尝试将这门古老的艺术与当代设计结合,使它重新走入当代人的生活,焕发新的生命。这些研究都非常有意义、有价值。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于数纱艺术的保护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朝向科技化和现代化的模式演变,古老的传统如何保存是一大难题。国家政策层面的宏观把握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课题,还是使苗族数纱艺术与当代人们生活重新接轨,因此,对苗族数纱艺术的研究依然是一个没有解决的学术问题,而且,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应该采取传承传统、接轨当代的态度。

[1]水经注[M].陈桥驿,译注.王东,补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56.

[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267.

[3]章小萍.苗族挑花·线里行间数出美好生活追求[J].民族论坛(时政版)杂志社,2013,(7):23~25.

[4]张君房,编著.云笈七签[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6.

[5]丁焕鹏.山海经[M].红旗出版社,2015(5):18.

[6]中国边政学会.边政公论[J].边政公报社,1948,(3):15.

(责任编辑:梁 田)

J528

A

1008-9675(2017)05-0123-03

2017-06-03

王任波(1979-),男,湖南长沙人,湖南科技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艺术。

猜你喜欢

挑花刺绣苗族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浅析雪峰山地区花瑶挑花的历史及传承现状
清新唯美的刺绣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挑花看“妹”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