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色有痕
——范保文艺术回顾展”学术研讨会(纪要)

2017-02-14

国画家 2017年4期
关键词:范先生山水画中国画

“水色有痕
——范保文艺术回顾展”学术研讨会(纪要)

时间:2017年5月24日(下午)

地点:中国美术馆7层

尚辉(《美术》杂志社社长、主编):范保文先生是新金陵画派第二代代言人及杰出代表。大家都知道,范保文先生来自南京师范大学,他读书的时候就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以后工作也是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1958年的时候,傅抱石先生是他的老师,是教他们古代美术史的老师。

范保文先生接受新金陵画派的影响是从学院就开始的,而不是后来。范保文先生之所以在水墨色上有今天的成就,一是受到徐悲鸿中西结合的一种影响,其次就是来自傅抱石先生这种水色相结合,用散锋皴的表现方法。当然在笔墨语言上,除了傅抱石的影响,还有魏紫熙的影响,尤其是宋文治的影响。宋文治表现江南现代园林生活,也是达到了极致。可贵的是范保文先生,虽然转师多人,但是他最终还是走了自己的一条道路。

我今天非常荣幸做他的学术主持。他的学术主持我已经做过好几次了,也为他写过若干篇文章了,但是今天看到他的作品还是有新鲜的感受。

孙克(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范保文先生他是宜兴人,是悲鸿先生的同乡,真的非常有才气。他1958年毕业就可以留校了,确实艺术功底很深厚。

另外,他后来转而进入到中国画的山水画学习,他也能够把金陵画派的山水画注重写生、注重传统,适当结合笔墨的特点表现出来。水、色和墨都结合得很好,用笔也都做到了笔法的变化,艺术上体现蛮有个人特色的。他把根据自然现象的体验画出的墨色、勾勒的东西都结合得非常成功。

作为中国画来说,不可没有这种技巧,不可没有这种艺术表现,我觉得就这一点来讲范保文先生的画又是金陵派。原来金陵派的几位实际上都是比较传统的,包括钱松喦、宋亚为都是运用很传统的技法,但是范保文先生更注重中西结合,也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他在画面上用墨勾勒有团块结构的感觉,还是挺重的,也就形成了他自己的一种绘画风格,不完全是自然的,不完全是有什么画什么,还有一些新的加工,这种酝酿,最后出现了自己的作品跟宋文治又不同,宋文治是一种抒情、淡雅,比较宁静的,他我觉得还是蛮有激情的,画处理得比较厚重、浑厚,用墨色也比较大胆,用笔也比较有力度,这是他的特点。这个画家是我们从20世纪50年代培养出来的画家当中很有特点,很优秀的一位代表,要说是悲鸿先生体系里一个重要的画家,应该也不算夸张。

尚辉:感谢孙克先生,非常具有学理,把范保文先生归纳为学派体系的重要代表。从表现生活到抒情写意,可以说是从徐悲鸿这个体系出来又有新发展的一位山水画家。孙克先生还特别强调他和新金陵画派,和傅抱石、宋文治他们之间有相同又有区别的地方,孙老应该说对范保文先生艺术成就的概括还是很准确的。

徐庆平(徐悲鸿纪念馆馆长):他(范保文)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方法,也是他研究的独特方向。他的前提就是破除一切程式,这是艺术的生命线,你非要现在画的跟几百年前人画的一样,那叫什么创造啊?那就是拾人牙慧了。他完全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技巧,而这个技巧的核心是他的用水,他不是按中国皴法点染的办法最后用水。他一开始就上水,在水上面勾线,水上面进行最大限度的概括。他本人的造型能力很强,概括的能力也很强,他胸有成竹,所以他对水的掌握控制到了非常精彩的程度,而且可以把墨和色很好地融进去。一看就对色彩学有过很深的研究,不是仅仅知道一点色彩,他的那种用色、用墨、用水,都有极强的创造性。中国的山水画,从笔笔都要求古人的,那么没落的境地,到一切方面都用自己的办法来画,这种革命,这种革新,这种创造精神,我觉得怎么强调也不过分。

现在对他的经验,对他艺术的回顾,特别是把他这些艺术作品重新展出,对于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来说,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余丁(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和教育学院院长):范保文先生的回顾展,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地展现一个时代的展览。它代表一个时代、一代人,从50年代到80年代的这一代画家,对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美术来说是很重要的,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就他作品本身而言,主要是画江南的山水和风景,既有这种小景的情趣,又有大山大水,画面是以平原为主,整个画面比较沉稳。是渐笔渐皴,特别是墨的用笔,在里面让笔非常突出。同时在山和水的方面,也用很多皴法,也就是说把水彩画的风格和中国传统笔墨结合起来。我觉得色彩和水墨的结合,墨把画面压住,沉稳有加,但是又不乏春意盎然。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就是整个画面格调的高雅,品位的高雅,我觉得这是江南文人的一种传统。作为一个教育家,作为一个江南的画家,我觉得这是集成了传统文人的风格,同时不管画什么样的山水风景,都表现出了极强的控制能力。画面很紧,不是散的,一切都基于勤奋,基于不同的深入自然的写生、速写。长期积累下来,就会形成我们说的一出手、一下笔就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层次,范保文先生的回顾展就反映了一个时代,中国美术,特别是中国绘画的特征。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中华书画家》杂志社总编辑):看到范保文先生的山水画首先感觉到非常新鲜,这跟之前见到的新金陵画派不太一样,尤其和现代流行的山水画不太一样。既像是青绿山水,又加入了很多水墨的成分。

看当代中国山水画,大部分是八股山水,或者没有摆脱八股山水的陈旧程式。这跟我们这些年来偏激地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复古思潮直接相关。所以我感到范保文先生的画非常新鲜,和当前流行的,在市场上以及很多展览上看到的所谓强调笔墨、千篇一律的山水画大不一样。很清新,而且有生命的气息,还有他的山水画法,包括他的富春山系列,也不是单纯地模仿,完全是自己从写生当中创作的。

再一点,范保文山水画的中西融合,特别强调用水。而且他能够把青绿色与水墨渲染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色调就显得清新、明丽,而且浑厚、秀丽。保留了中国画的韵味,同时还吸收了西画的特点。如果把范保文的山水画跟白雪石的作品相比,范保文的江南山水写实性比白雪石强。

所以我认为范保文的山水画可以说为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取的选项,就是说中国当代山水画可以多元发展,你可以完全回归传统,也可以走向现代,也可以向范保文这样坚持在中西融合当中发挥作用。这样就对打破我们当前山水画创作千篇一律的僵局有好处,给我们山水画未来的发展开辟很宽阔的道路。

梁江(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对范保文先生的研究我已经感兴趣很多年了,我觉得对范保文的评价还是很不够,很不充分的。

这个展览是非常有特色的,应该早来中国美术馆,这个展览非常有江南的韵味。如果我们把这个展览仅仅解读为范保文先生很有个性的画展,或者仅仅是在金陵画派,在这个路数上有所推进,或者是江南画派有个性的画家,我觉得是不够的。这些作品,体现江苏画家的创新精神来说,应该是比较准确的,也比较有说服力。但是范保文另外很重要的意义就是像王镛先生刚才讲的,我也想从这个角度说。

从水与彩、水与墨、水与线的结合,其实引发出了非常重要的话题,就是水彩与中国画。

其实在中国画的创新推进方面,范保文把他原来在水彩上很好的体验融入到了中国画里面。所以他对水与彩、水与墨、水与点、水与线掌握得非常好,配色也非常好,我们一点不觉得生硬,反而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体验。老的山水画家,从《芥子园画谱》出来的,已经找不到这种体验了,你也就不可能找到这种表达方式了。

但他就可以这样画,就可以给你焕然一新的感觉。这就是在美学上给你一些崭新的体验,所以这种体验,是范保文给我们提供的非常好的很成功的经验。由于他在这方面的成功,才形成前几年尚辉说的雅、秀、透、韧的情况。所以我们要把这个过程解读出来,也不是说所有水彩画家画中国画都是成功的。水彩画家画中国画未必能画得好。国画原来可以这样画,这就是很成功的经验,就是他一个独特的创造。

所以范保文在引西入中的路径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为推动中国画的语言、形式、表达手段做出贡献,理应获得美术史充分的评价。

李一(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观察》杂志副主编):谈两点感受。一是“水色有痕”更有情,展览名字叫水色有痕。这个痕是痕迹。通过这个遗作展,给我一个直观的感受是展作里面有情,师生情、夫妻情、朋友情。无论是开幕式还是研讨会,像为山和尚辉他们,都是范先生的学生。惠东也是范先生的学生,来纪念范先生。而且尚辉先生写了好几篇关于老师的文章,一方面说明老师的人格魅力感动了学生,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师生的情感。还有虞志敏女士来操办这么一个展览,这实际上也是夫妻情,当然还有朋友情,这么多朋友,水色有痕更有情。

第二点感受,水色又展现了范保文先生的精神和艺术风貌。这里有水彩画、国画,更重要的是看到了范先生从水彩到国画的历程。刚才看展览,看到了范先生的水彩,都非常惊叹。范先生的水彩是一流的。当然范先生的国画也是一流的。更有追求的是,他经历的从水彩到国画的历程,这个历程又能给我们很多启示。正像刚才很多先生发言所说的一样,实际上他是用水彩丰富了中国画的语言,这一点范先生确实功不可没,而且看他的东西透露着这种生气、韵味,感觉到这个先生有一些另辟蹊径的东西。

有几幅作品在现场我看了以后感到很激动,比如说《太平秋色》还有《江南春》《巫溪急滩》表现得都非常到位。范先生画水有多种手法,既有墨画水也有勾线画水的运动。更有多种方法既有用墨线勾的水,也有用色。当然更令我感动的是,其中有一幅作品画的是《圣地孔庙》,可能是到曲阜写生的作品。因为我生在孔庙旁边,对那一块非常熟悉,画孔庙的人也很多,但是范先生在勾画上是动了心思的。实际上他把孔庙及前面的柏树进行了大胆的创造性的构图,画面造型不是写实的,里面有一些错落的对比,加强了柏树树干的苍劲和柏叶翠的对比。这么多人画孔庙,而范先生的孔庙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这个是写生,但是这个写生又不是客观的,这里是做了一些诗意的处理的。范先生在中国画构图方面,是有他独特的地方的。

王平(中国国家画院信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报》执行主编):

范老师的画很轻松很有活力,像一个年轻人画的,当然范老师年龄也不小了,但是他给我们的感觉还是很有活力的。刚才前面几位老师说了,他是一个很重要的山水画家,我也这么认为,而且我也觉得他是非常有个人语言特色的一个画家,是值得我们去总结的。

作为一个画家,一些语言的运用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能够用长藏拙就可以了,但很重要的是你要把你的长处用出来。没画出自己的语言来,这不能成为艺术家,艺术家是要有创造的,要能够把自己的内心情感,把他的感受画出来,而且在他的语言中,形成了他既单纯又繁复的画面形式的语言。

我看他的绘画,对于我们今天的绘画来讲还是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特别是他笔墨用水的方法和特点,他的画面和水墨的清透、氤氲,也有温润宁静的感受。他在画面中的一些语言元素,值得我们玩味、思考、总结的东西很多。

范保文先生给我们提供的个案,从艺术家语言完善的角度来讲,可以不拘一格,但关键是你要能够用你所长,而且你要能够融会贯通,这个很难。范保文既是受徐先生的影响,实际上也受到了新金陵画派的影响,另外是他做老师的身份。做老师必然要搞研究,还有对于教学来讲,对于一个老师来讲,他经过这种学院式语言的推敲,从而在综合因素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并且有自己坚定的审美追求和相应稳定的题材。例如他画的长白山那张画也非常好,完全是用白描的线条去画的,那张画装饰因素强调得更突出。

所以我们今天通过范老师这样一个座谈会,对我个人来讲也引导了我对当下山水画创作的思考。我们是不是在创作的思想上对于传统的强调多了一些,或者我们对于吸收融合类的因素的东西,是不是下意识就有排斥,如果我们能够有更多的艺术家敞开自己各种探索的方法,可能给我们山水画艺术发展带来多种可能性,也为我们今后山水画家的创作可以得到更多样式的参考。

徐虹(中国美术馆资深研究员):我发现,一是刚才王平所说的带有装饰性,带有规整的,把水彩无意识笔触,水和用笔、身体关系的泼洒,这中间又走到了中国画比较规整的这条路来。虽然有团块,虽然山和水之间结构非常清楚,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里面的线条用法,仔细看了他带有装饰的画法,很容易让人感觉到有一种中国画,就是像海派以后画家的一种画法,带点装饰性,但是也强调用线的多变,画面的韵味和诗意,完全是按照东方意向处理的。里面采取了这样一种策略,很难说是无意的,我觉得他是有意的。这部分作品可以被更多中国观众所接受,画中国画也好,画西画也好,都会觉得他在这方面特别有才华,特别能走一条中西融合的道路,两者结合得非常出色。无话可说,画得非常好,结合得非常完美。

《太平秋色》这样的作品,是非常有个人特色的,而且是一条非常有现代意味的中国画的道路。这样一种作品,使我们联想到,进一步发展完全可以进入到一种带有表现性的,又有空间感觉,又有他自己偶然存在的一种现场感这样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如果发展到比较好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被认为水墨画也可以进入到现代和当代的语境中来。

如果我们仔细看他这些作品,他虽然受中国画水分控制的影响,但是他里面已经将个人的感觉,个人当下的感受,以及已经有的才华和功力充分发挥出来,而且每一张都有自己偶然生存的效果。每一张都不一样,没有一种规整的感觉。

认真看他的中国画,特别像水彩画这样用自由创造和流动的办法来画,就让你感觉到他才是把中国画引入到了一条新的道路上,因为中国画的特质在于它的自由、流动和身体的关系。我们研究和重视的还是不够多,当然他也是画到了这个程度,如果在这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东西是年轻的一代画家更进一步发展的话,我们就面谈黄宾虹的笔法和墨法,我们可以谈范家山水和范保文的笔法、墨法和色法,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怎么用现代人的感觉重新读懂老祖宗感觉到的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才是一条不断的生命线,才是一脉到底的中国人和自然的态度,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和现实一种新的关系。

赵力忠(中国国家画院资深研究员):我们没有必要为水彩、中国画、水墨再费脑子了。关键在于看范先生他的中国画,对于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什么成绩,做出了什么贡献。

范先生对中国画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水的问题上。为什么讲到这一点呢?

我看了一下,发现范先生在2001年出了一本《山水画用水技法》,我第一次听,孤陋寡闻。用水形成文字的,可能范先生是第一人。因为何海霞跟我讲过这个事以后,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用水是不可言,不可记的,都是首创的东西,都是感觉的东西,有时候是文字不好表达的,所以我印象非常深刻。

由此我感觉到了范先生对水墨画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我感觉到范先生的某些作品透露出了一种湿画法的一些味道。大家注意一下,他的笔和颜色,我不知道是先勾的线还是先打的色,但是可以看到,墨色和颜色用得很厉害,可以说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出现温,出现润,出现不可分割。

再比如说《江南春》也是用这种方法,画得很润,技法是很重要的工具,这是范先生的一大贡献。是他在这方面对中国画带有一些突破性的贡献。

中国画很多都是需要掌握分寸的,文人画首先是玩儿的,有空就上一点儿,没空就放一边。黄宾虹的画就是,画的时候挂上,不画就摘下来。虽然南方天气比北方润,毕竟时间拉开了,墨和原来水对纸的渗透,和你昨天画的渗透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感觉到范先生在这方面做了突破和贡献。

罗世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刚才大家讲的我都很赞成,问题看得都很透彻。我想重点说一个,就是应该把范先生看成是20世纪经过中国画的改良这样一个思潮之后,中国新的山水画当中的一个值得重点讲的案例。

在他的绘画中,他在用笔上其实有很长时间的钻研,并且有很好的提炼。比如说他画的江南山水中比较多见的是比较丰茂的物象特点,山水画中大的树,漫山遍野的成林竹子,他在用笔上都有提炼,尤其是中景、远景的对比。他有过很好的提炼。

还有他的画中,在用笔上讲究有干笔也有湿笔,不是单一的,水墨江南的印象很浓。还有一部分作品,全是用干笔画的,并不都是用水,在他这里有三种笔法:一种是干笔,一种是湿笔,还有一种是干湿兼用的。宋文治先生写了一篇文章,说他对进入到中国山水画的表现中,比较着力宋代写诗手法,他在这上面用功最多,他们在这方面应该是有交流、切磋的。一定是在传统中提取,对他来说是适合他表现的东西。

有两件作品,干笔上很突出,一个是白头山,画的白头山完全是用笔墨线条在画,没有一点水在里面,有点像焦墨山水,还有一张是《石级千层》,用的是古代人物画颤笔的特点这种笔法画出来的。他有装饰性,但是也是在做笔法的研究,怎么样把这个笔法很好地应用到表现新的形态山水里去。

我非常佩服这位先生,他不是简单画画的人,他是有思想力的人。刚才我也注意到,说到山水画用水法,这是教学用的技法,他是一个教授。但是这个水法怎么样作为教学的学理性成立,不是很容易的事。这在别的画家的山水画中,不太容易把两者用得那么合一。

如果先勾了线,用了笔,再在上面用色,肯定不是这个效果。所以它是怎样用的?确实有他的专利在里面,而且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画的水润江南很深透,有大量的水墨使用,水的使用量特别大,但是他从来不用特技。所有画多少都是用笔画出来的,不像现在很多人用很多特技手法把水放上去,这就是考验一个画家怎么把中国画和吸引水彩画的笔、墨、线、水几个关系在画中很好地生成,我觉得范先生确实是很了不起的画家,作出来的画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总结。中国画往当代走的过程中,可以提供很好的借鉴。

尚辉:谢谢罗世平先生,刚才大家更多谈到了水和色与墨的关系,罗世平先生特别强调范保文先生在干笔上的特色,实际上是干笔和湿笔、浓墨和淡墨的结合。范保文先生对宋画也很重视,像惠东他们都知道,在范保文教山水画的过程中,相当一段时间是要临摹宋画的。临摹宋画一方面是学习宋画用笔方法,最重要的是与徐悲鸿写实观察山水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刚才讲得非常对。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我自己是南方人,尤其看江南的山水有一种亲切感、满足感。今天我看的时候,还有一些另外的感觉,就是有一种很深的惊讶感。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我自己熟悉的富春江来说,我没见过一个山水画家可以把富春江这种面貌表现出来,可以画得非常自信、自由,同时有一种雄奇。

看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完全是因为信仰的关系,因为他自己遭际的关系,他要宽解,要看到非常诗意、平静的山水慰藉自己的心灵。但是看到范先生的富春江,画的格局,那种气势,完全不是在别的画家作品中能看到的,所以这也是这个画展非常有意思拓展的地方。今天在水色有痕的画展里,我看到了一个非常完整的表达,这是我对此特别深刻的印象。

第二个,我是觉得山水画现代性的开拓始终是一个难题。确实当传统特别强大的时候,你的眼光、笔墨,所有都会受到传统约束。你排斥它,它也在,所以要在传统中汲取影响比较容易,但是比较难的是怎么在传统中走出去,成为我自己一种表达的方式,这大概是最难的。在这里,我看到了范先生第一是画自己熟悉的江南,而且某种意义上也是所谓的怀旧,对家乡的观念,他有一种情分。这种情分融入画面里就非常有诗意,非常有感染力。

所以西画的深入,从一定程度上带给艺术家有一种新的表现格局,也体现出非常强烈的现代性。在中西的结合上,我个人比较有感触的是范先生整个艺术生涯,从学生时代开始到晚年,他一直在吸纳,而且吸纳的过程中,他的吸纳不是那么生硬,对接得非常自由。这是对西画吸纳时候考验的一个地方,做到最后能够生动有秩。《孔庙》中的一些视角,如俯视的角度用的是西方的透视。但是他这个画面处理让你感觉到画的就是国画,很现代。

这里面涉及技术性的问题,如果做一个总结,有一个很好的东西,就是很多不是从这个角度入画的,或者不是擅长表现的对象,在范先生那里就表示可以入画的。但是整个味道是中国画的,这里不断检验的是,我用了中国的底子,借用了西方的影响,两个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结合不是目的,这个结合应该是一个过程或者是一个手段,最后出来的效果是什么?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范先生的这些画,其实是一个一个生动的例子,可以启发我们,山水画或者整个中国画的生命力是越开放越强烈,还是越封闭越强烈,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会,因人而异。有的人坚持走特别纯粹的古代方式,但是你是现代人,甚至宣纸都有改变,很多东西都在变。

你真正要做到百分之百纯粹的怀旧、复古的东西,其实是做不到的。所以无论是怎么走,走传统的起来走现代,我想范先生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今天这个画展也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有弟子的老师,思想会延续。弟子的感恩,弟子进一步的努力,是范先生最大的纪念意义所在,今天也是看到了一个很鲜活的例子,谢谢。

杨惠东(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

就范保文老师而言,他的一重身份是新金陵画派的第二代画家,另外,他还是新中国美术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画家,他们接受的是新中国体系下的高等美术教育。

大家都知道,在1949年之后我们是以徐悲鸿先生思想和苏式教学作为现代中国美术教育的主体,这种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以西式的造型作为主要手段的。范保文先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接受教育,毫无疑问,他的“开口奶”是西画而不是中国画。虽然范保文先生出生在书香世家,他幼年时期可能临过《芥子园画谱》这样的东西,但是这对他今后的发展没有产生任何影响。他的观察方式,完全是以西画作为主体。而且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们接受新中国美术教育的时候,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事件——中国画改造。

他们表现的东西,无论是表现自然之美还是自己心灵的抒发,都是把它作为一个画对待的,而不是传统山水画的方式。所以,在中国美术史上,范保文先生他们这一代人,无论与之前还是与之后相比,其独特的个性语言背后留下的鲜明的时代印记,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值得把它作为一种整体的美术现象来进行研究的。在当时那个特定的时代,确实是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因为他们的中国画真正成熟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因为文艺政策的宽松,他们开始更多地在艺术中和自身发展规律下进行自然美的表达和笔墨的追求。他们这一代人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代,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他们自身不可替代的意义包括他们开阔的视野,包括对于传统笔墨创造性的转换,与创新型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认识的。

毕宝祥(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山水画家):范老师是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创会会长,为我们的创立和后来的发展都付出了很多心血和很大的贡献。首先我要代表研究会衷心地感谢范老。

既然是学术研讨会,也就稍微谈点学术的东西。我是把中国画的类型概括为三驾马车:一个是传统型的,第二个是融合型的,第三个是创新型的。传承型的需要功力,融合型的需要视野,创新型的需要胆识。

代表性画家传承型的像潘天寿,融合型的像齐白石和徐悲鸿,其中齐白石是融合民间艺术的,徐悲鸿是融合中西的。范老师明显是融合型的,融合了水彩和速写。扬其所长,这是他的聪明之处,范老特别善于扬长避短。

三个类型各有千秋,都有存在价值,我们不必要认为某一种类型特别好,所以我们不要反对传承的,当然也要鼓励创新的,所以我讲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刚才我听了好多老师的发言,重点讲到范老跟水彩的关系,但是范老的画不是西画,很显然是中国画。范老作品里面有中国画因素:

首先,造型上是个意象造像,不是完全写实的西画造型,包括松树的画法、孔庙,那种造型是意象造型,是典型中画,意象造型恰恰就是中国画的特点。

第二,讲讲技法的传承,比如说皴擦,特别是泼墨色彩,这都是地地道道中国画的技法。线条绝不是简单西式的线条,有抑扬顿挫、轻重缓疾,有中国画用笔在里面,很明显是中国的艺术。构图也是典型的中国画的,刚才讲到的富春江这个画,很典型的是散点的,焦点是很难画出来的,《富春江山图》是散点的,这恰恰是中国画的特色。

从这些方面来讲,造型、技法、构图还是中国画,范老师在南京师范大学教学中对宋画是有研究的,首先习西画,后来的主攻方向还是中国山水画,范老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很主流的艺术。

邵晓峰(中国美术馆科研部负责人、史论家、画家):跟范老师认识很多年了。在他那个时代有很多人都画水彩,为什么很多人的水彩没有上升到中国画诗意的高度?没有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国画大家,为什么?这个高度和各方面有关系。

第一方面,我觉得速写是范老师开拓他审美非常重要的方式。范老师的很多构图是非常险的,在险当中获得对传统的挣脱。很多速写他是根据现实的观察,从各自的角度抓住新鲜的感受而成的,这是很多画家不具备的。我觉得范老师的速写,也是一流大家的水准。

第二方面,在水彩画的本体上,范老师有一个突破,就是大量用水,在水的机制上他有一个创造性的突破。我们看到他很多画,比如说九寨沟松潘之景、水色争妍,他把水的冲撞已经发挥到了极致,没有看到第二个画家把水对墨、色的冲撞达到了这么夸张的程度。比如说看《九寨沟松潘》,墨的高度可以高达15厘米,通过水来冲撞。这样的技法和使用,不是用特技,而是通过水来完成的,这是范老师最大的贡献。

第三方面,范老师对于传统的理解高度,这个理解高度我把它定位为中国艺术精神的发展认识。实际上,中国的艺术乃至文化,自古以来,至少从汉代以来都是靠着外来的营养发展。假如没有外来细胞,生物是不可能发展的,甚至黄宾虹这样的画家还是受到外来影响才能突破求变,包括李可染他对山水的观察,黑到极致的体悟,这不是中国本土已有的东西,这种艺术,是对传统更高的、更世界化的把握。

他认为宋代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峰,他不是生搬硬套地照摹,而是在诗意地把握,这样才使得他突破了一般水彩画家的局限,这是中国人骨子里应该有的精神,这种精神切合了他来自江南又表现江南的主题,带有一种使命,把中国山水画如何从他的前辈,比如说他的老师宋文治、魏紫熙中,突破而出,虽然他只活了74岁,但是有限的生命中他到达了一定的高度。

尚辉:今天下午我们用了3个小时的时间,对范保文先生的展览,对他艺术创作的道路,艺术教育的思想进行了再度研讨。这是我参加、主持范保文先生学术研讨会最高的一次,有很多新的观点,打开了我们对范保文史学的认识。比如说范保文先生的艺术实践是践行了徐悲鸿先生,用西画改良中国画在山水画体系里很好的个案。

比如说如何看待从水彩画进入中国画的一条道路的问题,我记得范保文先生在世的时候也是有忧虑的,因为江苏是一个传统非常深厚的地方,但是今天的这个研讨会让我们看到,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范保文的一种探索,或者范先生今天不在,他如果在的话一定会感谢大家,也解决了他由水彩进入中国画独特的地位,他具有中国画性,同时也具有水彩意味的特征。

刚才也有学者说,他的画面不仅仅有用水、用色的地方,还有很多独到的,有关干笔和湿笔,有关皴擦和勾线,有关传统丘壑和现代风景构图相互的结合,以此就可以相信,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这样一个画家,他给我们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对象,所以我们今天的研讨会是非常富有想法,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刚才也有很多学者说,让我们研究20世纪后半叶,新中国山水画如何发展,如何进行中西融合的探索,对以后中国画的发展,尤其是山水画的发展具有很多的启发意义,我觉得这些话语对我们如何认识范保文先生的艺术特色都具有很好的启发。我相信这个展览是对范保文成就定类的展览,所以对于北京观众,对于北京史学界、评论界都有耳目一新的感受。我们今天的研讨,是对这种感受理论化的一种表述,我相信我们的表述也一定会进入美术史学的研究。

(新闻链接)

“水色有痕——范保文艺术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盛大开幕

2017年5月24日下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水色有痕——范保文艺术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盛大开幕。作为历时三年“纪念范保文先生诞辰80周年系列活动”的最后一站,本次画展共展出范保文各个时期的精品力作88件和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11件,近百件展品将范保文的“水、色、墨”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表现和研究轨迹特点全面展现出来,也是范保文从艺近五十年的最具代表性的一次展出。开幕式由《美术》杂志社社长,主编尚辉主持。出席画展的嘉宾有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怀西,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杨承志,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陶勤,北京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庆平,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孙克,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梁江,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范扬,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高天民,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顾平,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记朱毅,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会长毕宝祥、南京新城市商业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献国,中国艺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总裁范志军,策展人范文道,范保文先生的夫人著名导演虞志敏等。出席范保文中国画回顾展学术研讨会的理论家有《中华书画家》杂志社总编王镛、《美术观察》主编李一、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中国美术馆科研部(筹)负责人邵晓峰、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杨惠东以及来自全国的艺术家张晓鹭、赵力忠、徐虹、罗世平、丁宁、王平、沈克、刘明、徐锴、蒋苏荣、严璐等。

在开幕式上,学术主持尚辉社长宣读了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先生发来的贺信,肯定范保文先生在艺术上的成就。吴为山馆长声情并茂地回忆了当年与范保文老师一起在南京师范大学工作的趣事,表达出浓浓的师生情谊。徐庆平馆长的发言回忆了范保文担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系主任,以及开创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所经历的令人敬佩的艰辛和努力。章剑华主席则从宜兴同乡的角度剖析了范保文艺术成就的成因和轨迹。现场气氛热烈,来自全国的众多艺术爱好者参加了开幕式。

范保文是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曾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创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范保文其作品生活气息浓厚,成功糅合了造诣精深的水彩画与速写特长,结合自身用色、用水之所长,形成水色淋漓、清逸雅秀、天真滋润、淡怡透明的艺术风格,并使润、透、清、秀的艺术风貌和轻、松、明、快的笔致有机融合,把润泽清秀的江南审美客体不断描绘、拓展到新的层次。被誉为21世纪江苏“新金陵画派”的重要成员之一,“江南山水画派”代表人物。正如吴为山馆长在序言中写到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些具有诗意的景象,无不令人向往。1997年,“范保文山水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当时有被誉为“将一股清新之风带到京城”的评价。时隔20年,“范保文艺术回顾展”呈现了其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为初夏的北京带来一派水色清灵的江南气息,无上清凉。

猜你喜欢

范先生山水画中国画
中国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斗室斟字句 译海起歌声—— 记音乐家、翻译家、作家薛范先生
怀念范先生
抢劫进了演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