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美术”语境下的全国美展
——第九届全国美展的时代性与多元性

2017-02-14唐家路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观念艺术家美术

唐家路

全国美展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不仅仅是提高人民大众的审美品位与视觉感官的愉悦性,更重要的是以一种新的认知方式,去观照社会、关注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中大众的精神形态,从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以艺术家独特的视角去正视社会发展进步中文化精神的审美趋向。作为世纪之交的第九届全国美展,无论其艺术表现形式还是作品所反映的现实生活,都向全国人民展示着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观念和艺术审美观念。特别是艺术设计等多种艺术风格作品出现在此届美展中,以一种“大美术”的展览形态呈现在全国人民的视野中,更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开放性与多元化观念。为即将到来的21世纪的文艺发展开辟了新的篇章。

1.“大美术”观念——艺术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第九届全国美展以“大美术”为指导原则增设了艺术设计展区,扩大了美术创作的领域,意味着传统美术概念的解体,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转变,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大美术”概念的提出源于1987第一期《美术研究》中赵友萍的《我办第二画室的想法》一文中“建立大美术”观念的阐释,即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整合、相互渗透的系统工程。1992年7月,广州美院的郭绍纲在“中外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又作了大美术观念的述说。1998年《美术研究》第一期中,东南大学的张道一教授发表了《我的“大美术”》专论文章。“大美术”作为20世纪末中国美术界是一个独特的艺术语境。

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的提升及社会的转型。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美术观念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美术已悄然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由美术织起的巨网已覆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现象无不向传统美术的观念提出挑战,推动了中国美术向外延伸开阔。在新时期,“大美术”的概念还相对模糊,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大致是以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等为基础,通过科学及其它方式手段拓展美术范畴,从而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美术观念。

第九届全国美展的“大美术”原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艺术设计成为美术的一员,进入全国美展。艺术设计作为科技的产物,成为了美术的一个重要分支,不断拓展着美术的范畴,也改变了原有的艺术观念,与时俱进地推动了中国美术的全面发展。经济的浪潮不停地拍打,科技的力量越来越雄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重视生活环境,重视身边的事物,既要有实用功能又要具备审美功能,带有美观性。因此,艺术设计诞生了,它为人们创造了美妙的空间,为人们打造了美丽的人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求,使美术无处不在,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袁运甫认为,“大美术”非但不排斥“纯艺术”,且往往是从纯艺术的爱好开始,但它的落脚点却是和人民生活联系最紧密最广泛的社会需要,因而它重视装饰艺术并涉足实用美术的各个方面。这不仅是对象的扩大,也是趣味的升华,其根本着眼点在从“小我”转向“大我”、从“自娱”转向社会共享。[1]雕塑、壁画等不再局限于纯艺术的范畴,与现实生活有了更为“亲密”的关系,由单体艺术转为公共艺术的一部分。在本届展览中壁画《生命之树长青》、装置《结构对话》等一系列作品充分体现了艺术家们的“大美术”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大美术观念下对艺术家提出的更高要求。不仅要求艺术家们具有渊博的知识、艺术修养、开拓创新的精神,而且也担负起社会责任和使命,关注现实生存空间和生命状态。第二是引入大美术意识,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给予不同性质的艺术以相应的发展空间。长久以来,全国美展按照固定的展览模式和机制办展,表现出某种惯性效应。而且在创作题材和语言形式上也约定俗成地以现实主义为主流,拒一些边缘艺术于门外,导致了一些艺术家难免出于功利迎合的心态从事创作,使作品缺乏真情实感,或者使一些立足于个体感知和生命体验的艺术家们对官方性的展览抱有抗拒的心理。这样一来,全面反映我国美术创作整体水平的全国性美展就显得鞭长莫及。尤其是在二十世纪末我国已形成多元美术的局面,艺术家们都在以自我的方式去构建语言(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立体主义等),在以往不同的图式组合传达着某种讯息。针对这种现象,全国美展还是要以容纳百川的“大美术”气派迎接不同类型的作品。无论是主流中心艺术还是支流边缘艺术,都应给予相应的发展空间。较之前各几届美展,第九届全国美展为艺术家们开启了较为宽阔的创作天地。题材内容无所不包,价值观念多元化,涵盖着个人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体验。而艺术语言也在纵深拓展,新型材料的更迭与应用层出不穷,这点在版画、雕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此外,艺术家们从西方不同艺术流派中汲取营养,形成了不同艺术风格汇聚的多样化格局,在一定意义上与当时的美术形势相适应,对推动新世纪美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大美术”观念中“主旋律与多样化”

作为全国美术大展,第九届美展在“大美术”的前提下,“主旋律”依旧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艺术创作的核心所在。整体上,美术作品所表现出的“主旋律”是社会时代生活主旋律在艺术上的反映,无论题材内容的倾向和艺术语言的表现,它作为一种隐性的精神,旨在凝聚成一股力量,融合成一份情感,贯穿渗透到作品当中,给人精神上的审美享受。在本届全国美展上,“主旋律”的艺术作品可谓是数不胜数,题材种类繁多,且表现手法也多样。其中有《踏平坎坷成大道》《春天》《畅想·浦东》《水调歌头》《鞠躬尽瘁》《百年名流》《大河上下》等歌功颂德的政治题材,有《热血》《民兵史话长卷》《黄河大合唱》《冬雪》《延河水》《热血男儿》等历史革命叙事题材,还有《检阅》《世纪三峡》《硕果》等作品从不同角度关注现实生活,赞颂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发展。或许有些人认为历史革命叙事的作品已经“脱离时代”,时代感不强,但一段段革命历史演绎的民族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同样在折射时代的主旋律,激发人们的内部心理,倡导爱国主义、勇于开拓和积极奋斗的精神。相比较第七、八届全国美展,本届美展“主旋律”的气息甚是浓厚,它在不同程度上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激励人们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争创美好生活。展览中作品数量显著增升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世纪之交特殊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市场、艺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全国美展与时俱进地把握美术发展的脉动,倡导多视角关注现实,运用多样化的语言形式进行创作,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这也促使本届美展生成了多样化的艺术格局。

多样化是这个时代艺术发展的主要特色,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亦是东西方文化撞击的产物。它促使新事物不断出现,包括新的题材内容、新的创作理念、新的表现手法和新的艺术评判等等。“多样化”是对内容和形式的双重要求,是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是一元化中的多样化,根本上坚持以主旋律为核心,不同于因文化性质差异而生成的多元化艺术。多样化与主旋律是相互统一的,在多样化的格局中应包含主旋律内容的作品,主旋律内容的作品也可以用多样化的题材与风格表现出来。[2]主旋律是时代精神在艺术中的体现,多样化是这个时代存在的多种艺术形态,所以说多样化是对主旋律的补充与丰富,而主旋律是对多样化某一方面内容的表现与阐释。对于艺术家而言,他们尝试创作与“主旋律”相契合的艺术形式与内容,无疑在潜移默化地推动着艺术向深处发展。

第九届全国美展的展品内容丰富多样,个人情绪强烈,充分展现了个性。从内容上看,弥漫着多种多样的风姿情调。有的恢弘壮丽,有的温馨可人,有的沉寂凝重,有的古典优雅,还有的轻松愉悦。林林总总,千姿百态,使主旋律的歌颂之风在各种小品情调的烘衬下显得更加美妙。从形式上看,艺术的多样化状态突破了传统写实的套路,画家们博采众长,融汇中西,自寻本体。或是坚持传统的创作道路,或是跨画种汲取特长,或是夸张变形造型,或是构图饱满设色浓艳,亦或革新材料和技法追求不同的审美效果……他们不断丰富着形式载体,向观者传递各种讯息,进行对话与交流,在多样化的“美”中折射人生的千姿百态。不同艺术门类打破了壁垒,在抽象、结构、装置等艺术观念影响下拓展语言形式的表现,演绎出不同的艺术美,记载着中国艺术从单一走向多样的历程,蕴含着深厚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

3. “大美术”观念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关注时代与社会是艺术家与生俱来的责任,时代的主题和社会的重大事件是艺术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民主进度的加快,新体制的建立打乱了原有的社会秩序,伴随地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艺术家对探讨文艺问题的激情逐渐减退,把对文化领域的专注回归到人类本体。新世纪来临之际,中国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成为艺术家们的聚焦点。在本届美展上感应时代号召、关注现实生活的作品有了大幅度的回升,出现了许多内容深刻、艺术感强的佳作。其中以抗洪救灾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以极富时代的精神力量令观者震撼并产生共鸣。

1998年夏天,中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灾,我国江南、华南等大部分地区以及北方局部地区普降大暴雨,波及范围之广,历时之长,受灾人数之多,都是自建国以来绝无仅有的。洪水无情地摧毁着人们的家园,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千万人生死攸关。为了战胜这场罕见的洪水灾难,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着党的领导作用,调动几十万士兵奔赴前线抗洪,各级领导亲自赴现场考察,慰问士兵与受灾群众。洪水无情无意,但群众却满怀深情厚意将物资运往各个灾区。党民一心,军民一心,团结一致,最终战胜了这场规模宏大的自然灾难,并且凝聚了“九八抗洪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这也深深地刺激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欲望,把党政府巡堤指导与关心慰问,以及士兵与洪水搏击的场景呈现于众。《巡堤》《1998夏·丰碑》《九八记事》《洪流滚滚》及《战洪图》等作品谱写出一曲曲气吞山河的抗洪赞歌。

在全国高奏抗洪壮歌之余,其它各种社会现象如工厂倒闭带来失业大军的惊慌,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轰炸导致的群情激愤,互联网的发展、克隆羊的诞生等科学领域的突破,腐败之风盛行引发的反腐浪潮,农民工进城打工等,此起彼伏,成为艺术家们的关注的焦点。艺术家们遵循现实客观并保持着个人独有的直觉感受和主观经验,以个人精神的独立与创造力敏锐地嗅到时代的气息,借艺术之手抒发着个人情感。

现实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是令艺术家们感触最为深刻的,因为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规模经济的开发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景观,乡镇城市化,城市都市化,从工厂高楼大厦到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俨然一番奇异景观。在艺术家们的画作中,它们记载着一段历史的过去,见证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现实生活真实可触,在艺术家的画笔中凝固定格,记录下岁月的斑驳痕迹,感受时代的新风。

4. “大美术”观念中艺术语言的新探索

由于社会环境进一步的宽松,西方资讯的涌进为艺术家们拓展了创作空间。九十年代美术表现出对中西文化矛盾的考量,对传统与当代文化历时性与共识性的思考,“文化策略”渗透到了艺术品的创作之中。九十年代后期中国艺术语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形成一种崭新的状态,艺术家们以沉着冷静的心态探索新的语言表现形式,与现代艺术观念和语言滥用的八十年代末有着本质的不同。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术创作最大的“弊病”就是对西方艺术盲目地模仿,沉浸于对形式的研究和判读,但这种寻找个人艺术风格的形式创作在九十年代后期得到修正。受“文化策略”“生存策略”的影响,对语言、形式、材料、技法进行有目的的修正,而这个过程正是对艺术语言的新的探索。在二十世纪末的第九届全国美展上,每个画种都在不同程度上“保守式”地探索语言形式,延伸并拓宽了语言程式,这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材料工具的更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美术创作中多种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固有的创作思维和制造模式,刺激着艺术家们创新材料和工具来进行美术创作。铝铜、玻璃钢、金属片等新时期的科技产物成为了雕塑的用材,替代了木材、石头、石膏等传统材质,以轻巧、简洁、扭曲等特性替代了大型实体雕塑的重量感、厚重感和体积感,实质上这种变化是一种雕塑的新观念的体现。在前几届美展中略有几件金属焊接雕塑,但还没有形成规模,但在本届美展上玻璃钢材质、金属焊接的作品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在200多件雕塑作品中约有一半玻璃钢材质的,金属焊接的雕塑又占有10%的份额,且获奖作品不在少数。雕塑家们在材料工具上的大胆尝试丰富了雕塑的现代语汇,推动着雕塑艺术的发展。不仅雕塑享受着科技的“恩惠”,版画也向材质物性语言不断探索,单一的木版发展为铜版、石版、丝网版等各种材质的版画,还有与电脑技术、摄影技术相结合形成的综合版画,将照相制版技术成功地运用到版画中,将现实图像直接转换为画面的构成要素,并结合拼贴等方PS式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二是语言技法的突破。由于社会的巨变、西方艺术的介入,中国美术在西方话语权下显得被动,尝试着按照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从事艺术创作。尤其是在国际艺术市场西方艺术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境下,更强化了西方中心论的观念,我们可以认同并借鉴抽象变相的西方美术,但绝不能抛弃本民族的艺术精神,要确立以本民族文化为根基的中国美术。

在本届全国美展上,《书香门第》《又是一春风》《冬雪》《大敌当前》《世纪三峡》《十二生肖》等不同画种的艺术作品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个人化语言形式的创新。有大量中西融合的艺术作品,以传统艺术为前提,紧随时代的发展,兼取西方流派之所长,创新语言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五角星》《红土情》等作品都将超现实主义的技法和观念融入于自己的创作之中,以独特的审美视觉效果震撼观众。与西方超写实主义不同,在这两幅作品的民族精神很明显。此外,打破艺术门类的壁垒,汲取不同画种的语言形式,也成为一种新突破。体现最为明显的是中国画。中国画有着深厚文化积淀和一脉相承的艺术品格,但在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也不断革新语言形式,在造型、色彩等各方面开拓创新。如水墨人物画在体面造型上向着深处发展。在色彩上,艺术家们从油画、版画等其它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或向民间艺术的色彩观念借鉴,或大胆引进日本画、西画中的重彩中光的表现手法,重墨重彩的艺术形式十分明显。当然这也与艺术市场、大众的审美需求相关。水彩画也借鉴学习与自己有着“亲密关系”的中国画,汲取中国画的笔墨技法、语言形式和艺术品格,营造出水彩的独特意象与意境。

5.结语

世纪之交的第九届全国美展以“大美术”为背景的创作前提下,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理念得到了极大发挥的自由空间。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与审美观照,从社会现实和多角度艺术表现手法中,汲取丰富的艺术语言,来达到创作的目的与思想的深度。这种以“大美术”作为时代的语境,是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形式,是文化繁荣的重要内涵。以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作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艺术现象,“大美术”契合了社会文明发展的需求,也体现了艺术家对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反思。

注释:

[1]袁宝林.历史性的推进——袁运甫美术观述评[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2]顾建国.主旋律·多样化·责任感[J].美术,1995

1.潘公凯.限制与拓展——关于现代中国画的思考[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2.郁人.当代水墨艺术丛书3·二十世纪末中国现代水墨艺术走势[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6

3.鲁虹.现代水墨二十年[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4.吕澎.中国当代艺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5.高名潞.中国前卫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1997

6.易英.学院的黄昏[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观念艺术家美术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健康观念治疗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