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选手该业余化吗?
2017-02-13南方周末
第31届夏季奥运会,有来自全世界的约11000名运动员竞逐里约奥运会28个大项、306个小项的奖牌。本次奥运会,反兴奋剂的力度空前。目前,国际体育仲裁法庭已取消了波兰举重选手Tomasz Zielinski及保加利亚3000米障碍赛选手Silvia Danekova等人的参赛资格。此前有一批俄罗斯选手或涉兴奋剂被取消参赛资格,有人将运动员使用兴奋剂归结为奖牌竞争压力太大,应该让奥运选手业余化,给竞争减压,这合适吗?可行吗?值得一辩。
正方:奥运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鼓励人类挑战体能的极限。但是,由于奥运奖牌事关运动员个人名利,一些人铤而走险,使用兴奋剂,试图通过欺骗手段获得本不属于自己的荣誉。所以,尽管奥运会有反兴奋剂机构,但在反兴奋剂问题上,永远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例如,为了增强力量,最有名的药物是合成代谢类固醇,为了逃避兴奋剂检测,研究人员通过改变这类药物的分子结构,使得这类药物的品种越来越多。让选手业余化,奥运才能回到初心。
反方:现代奥运史早已证明业余化是“此路不通”。其实,从1896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诞生起,为了维护“业余原则”,国际奥委会一直禁止职业运动员参加奥运。真是业余选手参加奥运,观赏性就会大打折扣,也与“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目标不相符合。另外,要区分业余与专业运动员,并不容易,常常引发争议。所以,1980年,国际奥委会从《奥林匹克宪章》中删除了有关“业余原则”的规定。让奥运回到1980年以前的状态,既无必要也不可行。
正方:业余原则是可行的。在奥运会的竞技场上,仍活跃着一些业余选手。2016年8月12日,里约奥运会男子多向飞碟铜牌得主爱德华·林回到英国萨默塞特郡家中,他要到家中农场帮忙,驾驶着联合收割机收割农作物。2012年伦敦奥运会,美国跳水选手Nick McCrory是杜克大学医学预科学生;美国铁人三项运动员格温·佐根森是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一名会计师;南非射箭运动员凯伦·海斯勒是一位园林设计师。做好本职工作与参加奥运会两不误,多好啊。
反方:如此理解“业余原则”,值得商榷。例如,格温·佐根森在安永享受弹性工作时间,工作量也比较少,她早上5点半到7点游泳,之后跑步一小时,然后去办公室上班;下班以后,她会骑自行车,做力量训练,然后才睡觉。所以她的训练时间与强度仍达到了专业运动员水准。而且,能去奥运参赛的选手,有几个没有专业教练的指导?有几个没有遵循效果最优化的、标准化的科学训练方法?有几个没有达到专业运动员水平?运动员有别的工作不等于业余。
正方: 畅想一下,如果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都有本职工作,他们纯粹出于对体育的热爱、出于挑战人类极限的兴趣而在业余时间进行训练,参加奥运会,除了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之外没有别的动机,还有使用兴奋剂的必要吗?奥运会还会这么商业化吗?还会这么政治化吗?因为奥运奖牌附上了那么多的名利,一些选手才会动歪心思。
反方:奥运会有两类项目。一类是有非常高商业价值的,如篮球、足球与网球等。这类项目的专门赛事如NBA、世界杯与四大网球公开赛等,知名度不在奥运会之下,这类项目不需要奥运会帮衬。一类是商业价值很低的项目,如举重、跳远与掷铁饼等,奥运会在某种意义上是这类小项目的大集合。选手以国家名义参赛,既能吸引政府对这些项目的投入,也能吸引本国观众观看。在这个意义上,是“政治化”救活了这些项目,并使这些项目有了一定商业价值。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