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中中学音乐教育方式的转变
2017-02-13葛新意
葛新意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以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情感为目的。”音乐是一门艺术,而音乐教育更是这门艺术中的艺术。音乐教育应注重学生的感受与理解,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以音乐去感化人、教育人、激动人。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名农村中学的音乐老师,在音乐学科教学不受重视的情况下,其更加有义务尽自己所能向学生展示音乐的魅力,引导他们感受音乐的伟大之处。
当前,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和借鉴,吸收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对指导学校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不断总结、更新,总结出一些音乐教育理念:一是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二是强调音乐实践、鼓舞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三是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四是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五是注重个性发展。音乐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商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它不仅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精神。由于我国广大城乡不同区域经济、文化环境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客观上影响着学校音乐教育的实施状况和教学水平。国家教育改革的浪潮给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以重新定位,将基础教育的实施者——音乐教育推到了前列。
新的课改理念带来新的挑战,对音乐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变得更为全面而深刻。音乐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完善的音乐表现能力,更要开阔的艺术视野、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对音乐教育功能的深刻领会和不懈的探索创新精神。但从现实看来,情况不容乐观。由于我国广大城乡不同区域经济、文化环境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客观上影响着学校音乐教育的实施状况和教学水平。毋庸置疑,在现阶段中小学教育中,艺术课程依然是薄弱学科,许多地区和学校的艺术课程开课情况令人担忧。由于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有些中小学的音乐课程流于形式,可有可无。以我们学校为例:多年前,我在这个学校读书的时候,音乐课基本只是形式。学生唱几句,老师简单给个分数,没有什么理论性的讲解,更别想有什么跟音乐课音乐知识方面的有关实践活动。多年以后,当我毕业来到这个学校工作的时候,虽然音乐课有了很大改变——增设了多媒体,也有了专用教室,上级也拨来不少的音乐设备,如钢琴、架子鼓等很多的乐器。尽管这样,最初这些依然只是摆设,学生们只是更多地欣赏评论一番而已,课程表上的音乐课安排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更多的都被主科取代。上一节音乐课,学生只是听听流行音乐、放松一下神经就行了。在他们看来,音乐就是流行音乐,消遣时间而已,对此我很痛心。于是,改变学校、学生家长及学生对音乐学科这一错误观点成了我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在教学中,我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这种单一、被动的情况,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容易使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
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是第一步。比如有一节音乐课,我让学生试着拍击四二拍子节奏,多数学生拍出XOXOXOXO的节奏型,而有位学生拍出了OXOXOXOX的节奏型。我对这位学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说明什么?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就看师者能不能使用正确的方法激发出他们的潜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拓宽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师形象,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改变中学生偏爱流行音乐的现象。纠正学生的审美取向,让学生更多了解中华民族的音乐瑰宝,排除学生排斥民族音乐的心理现象。也从教师本身寻找原因,提高教师自身的音乐素质,尤其是民族音乐方面的素质。音乐老师应该把精力主要放在教学上,而不是搞家教、搞社会创益,到娱乐场所表演、客串等,然后回到学校上音乐课,就是播放流行音乐、教学敷衍了事。这样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音乐课就是听听音乐而已。
三要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教育方式的改革首先应是观念的改革,只有在新观念、新思路的指导下,才可能有创新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方法,拓宽教学内容:学生的创造与教师的创新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只有当教师运用科学、创新、恰当的创新举措时,学生的创造力才能被积极调动、被唤醒;改变传统教师形象,创造和谐课堂气氛,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体验音乐美的过程,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音乐与学生的桥梁。
音乐与人类关系密切,音乐与人类的生存、成长发展紧密相连。爱乐,是人的天性。对音乐的需要,是人的共性。有的人需要它,就把它当作一种崇高的和令人满足的自我表现渠道,作为精神健康的来源。音乐教育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能够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爱乐天性和习乐潜能,逐步提升为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心理品质。这也是对我们教学成果的肯定,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方式,才能使教育事业和学生学习同步发展,得到全面更新,以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