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体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文化构建策略
2017-02-13刘滔王斌刘宁
刘滔 王斌 刘宁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1-000-01
摘 要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教育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提出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从素质教育角度来看,体育这门学科的有效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阳光体育理念。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综合型人才,高校应当高度重视体育学科,树立阳光体育理念,积极构建体育文化,以便熏陶和影响学生,不断强化学生的体质、增强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素质等。本文通过概述现代阳光体育含义及特点,重点分析阳光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文化构建。
关键词 阳光体育 高校 体育文化
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首次提出了阳光体育理念,并制定了一系列实施细则,然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应用阳光体育理念,意在强化学生体质、增强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等,促进学生全面化发展[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责任是向企业、社会、国家输送优秀人才,所以,在我国对综合型人才需求较大的情况下,高校应当明确何为综合型人才,进而加强人才培养。也就是在阳光体育理念下积极构建体育文化,使之可以影响、熏陶学生,提高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精神,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一、现代化阳光体育理念的基本含义及特点
(一)阳光体育理念的基本含义
基于《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的规定,确定阳光体育理念的基本含义是指高校体育教师要用自身爱心来关爱、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关注和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和肯定学生的自身潜力,让学生成为有团队协作意识、努力奋发向上的合格人才。基于此概念,可以确定此理念的树立,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使得体育教学更加人性化、实用化、有效化。
(二)阳光体育理念的特点
1.自由性
相对于传统体育教学理念来说,阳光体育理念的最大特点是自由性。因为阳光体育理念并没有提出任何的限定范围,更多的是让教师发挥自身的能力与爱心,辅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热爱体育锻炼,并逐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这使得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有更多的自主性,可以自行支配自己进行不同幅度、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锻炼。
2.全面性
阳光体育理念还具有全面性特点,主要是陽光体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健康问题,通过要求教师关爱学生,鼓励和激励学生,使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日益提高;注意营造轻松的、愉悦的学习氛围,以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学习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个人情感自我调节能及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增强[2]。
二、阳光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文化构建的策略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确定阳光体育理念的树立,对于良好的传播体育文化有很大促进作用。那么,在阳光体育理念下如何构建体育文化呢?笔者的建议是:
(一)加强阳光体育理念的宣传
真正实现阳光体育运动,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并且让学生熟知阳光体育运动,如此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而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所以,阳光体育理念下构建体育文化的第一步就是加强阳光体育理念的宣传,也就是相关负责人应当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站、宣传手册等进行阳光体育理念的宣传与推广,以便学生在校园生活之中能够频繁的接触阳光体育理念,进而了解阳光体育理念。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组织阳光体育活动,鼓励和激励学生参与活动,以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对阳光体育产生兴趣[3]。
(二)积极改革高校体育文化课程
贯彻落实教育部要求,树立阳光体育理念,积极构建体育文化,还需要开设体育文化课程,以便学生可以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影响,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积极主动的参与阳光体育。那么,在阳光体育理念下如何改革体育文化课程呢?自然是从阳光体育理念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审视高校体育文化课程,明确体育文化课程存在的不足,进而优化调整体育文化课程,以此来增强体育文化课程的趣味性、教育性,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学生,让学生对体育文化课程产生热情,积极投入课程教学之中[4]。
三、结束语
总局和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应用阳光体育理念的情况下,高校树立阳光体育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在体育文化建设之中,渗透阳光体育的自由性、全面性等特点,使得学生能够受到熏陶和影响,逐步提升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长此以往可以强化学生体质、增强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等,促进学生全面化发展。所以,阳光体育理念下高校积极构建体育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庞伊婷.新媒体发展与体育运动文化的价值重塑[J].体育与科学.2013(3):87-89.
[2] 白海鹏.谈新媒体环境下体育文化的传播特征与策略[J].未来与发展.2014(2):22-24.
[3] 方新普.社会变迁:高校体育文化脉络及其特征的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389-393.
[4] 戴剑.论高校体育文化的缺失[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