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7-02-13李凤月徐慧婷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

李凤月 徐慧婷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1-000-02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方法,总结了当前我国共同体育服务供给的现状:公共体育服务经费投入比重较低,不同区域投资比例差别较大;供给主体单一,供给内容非公众选择性;供给效率低下,资源利用不充分。并提出改善当前困境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公共体育服务 供给 现状 对策

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问题也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公共体育服务是指公共组织为满足公共体育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1]。中国社会现在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体育也进入体制改革阶段。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已发生质的改变,公共体育需求已经发生改变,并且需求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共体育服务机制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公共体育需求。

一、当前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

(一)公共体育服务经费投入比重较低,不同区域投资比例差别较大

自中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十分迅速。政府对于体育事业的投入也相应的增加。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更是达到历年以来的最高峰。但是,从2003年至今,体育事业的相对支出并没有增长,只占GDP比重0.10%左右[2]。另外,由于举国体制和体育强国战略,中国体育事业的投入,主要集中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方面。虽然近几年,政府也在努力发展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但总体来讲,在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投入比重仍然很低。

公共服务最基本的特征是公共性。公共体育服务是国家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同样具有公共性的特点。然而,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在配置和供给格局上都呈现较大的差距。人均体育事业经费可以衡量各地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水平,区域之间的差异可以较客觀的反映各地区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发展的情况[3]。数据显示,尽管东西部人均体育事业经费之间的差距正逐步缩减,但东北仍然高于中西部。西部大开发战略,使西部得到更多的重视,公共体育服务投入比重也略有增加,高于中部地区,但仍低于东部地区,致使我国体育服务总体呈现“中部凹陷”现象。

(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单一,供给内容非公众选择性。

在原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行政部门是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唯一主体,并且掌管几乎所有的公共体育资源。随着经济改革带来的社会效益,人们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增长迅速,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尽管近几年我国体育事业经费不断增加,但我国人均公共体育服务仍然供不应求。近几年,社会体育组织逐渐发展,分担了政府部分公共体育服务职能,但由于体制及政策方面障碍,社会组织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作用尚不能充分发挥[4]。

由于体育行政部门垄断着公共体育资源,并且代表体育行政部门行使体育职能的决策者有理性人的假设。因此,决策者往往不是根据公共体育消费需求决定公共体育服务内容的供给,而是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内容与自身利益联系在一起,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比如,在1978-2008年期间,体育行政部门把竞技体育成绩作为行政绩效考核指标因而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把工作的重心都放到发展竞技体育方面,过分提供竞技体育产品和服务,忽视公众真正需要的其他公共体育服务项目的供给。

(三)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效率低下,资源利用不充分

目前,我国有很多政府投资兴建的大规模体育场馆,分布在各个城市。然而,这些体育运动场馆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进行监督和管理,许多场地利用率不高,除举办几次大型活动以外,大部分时间都是闲置状态。同时,场馆的固定性以及所在位置的限制性,导致里面大量的公共体育服务资源无法流动,即无法充分被利用。偏远地区或者农村人口基本无法得到这些资源的供应。由此造成公共体育服务的整体水平下降,供给效率及其低下。究其原因,还是制度的不合理性:政府提供经济支持的能力有限,公共体育服务制度和机制已经跟不上市场的变化。

依据公共选择理论,由个人组成的政府并非是一个超级完美的组织机器,在缺乏外界的监督与监控之下,必然产生投机行为,即政府致力于尽可能地增大自身利益[5]。政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在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约束体制的情况下,能否公平公正和高效的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基本靠自身的道德约束。虽然每个政府部门都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但却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度,难免出现越位和缺位的行为。

二、加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对策

(一)将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动力,均衡公共体育服务供给

目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已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状态。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导致体育需要不断增加,而政府供给的增加却远远不及需求的增长幅度,阻碍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进程。为了均衡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均衡化,应该从以下方面展开工作:

一是改善公共体育财政供给格局。提高不同地区的公共体育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建立城乡公共体育服务财政供给与事业支出自然增长的对接机制,以阶梯性政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继续对西部地区提供财政支持,将西部公共体育服务供一项长期发展任务;进一步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增加公共体育服务在中部地区的供给,逐渐改善“中部凹陷”的格局。

二是改善公共体育设施供给格局。根据公众的实际需求,注重体育设施的基础性和实用性,科学规划场馆的空间布局,避免过度集中在某些繁华区域。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打破学校、事业单位等场馆资源的分割局面,深度挖掘公共体育设施的可利用率。

三是鼓励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提升体育社会组织的主体地位,对社会体育组织实行“放权”政策,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将供需平衡作为根本目标,建立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一体化模式

一直以来,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较为单一,政府一方供给已经难以满足广大民众的公共体育需求。因此,要想改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困境,首先应该建立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需求的一体化模式:

一是根据公共物品的性质,细分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准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和市场性质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形成供给产品的多样式格局。

二是改变政府一直以来的垄断地位,尊重市场规律,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各自的优势,弥补彼此的劣势和不足。

三是根据具体服务项目的不同,制定相应的供给路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路径,应根据具体项目具体规划,而不是按部就班,拘泥于原有路径。

四是根据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差异较大的现实,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阶层供给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公共体育需求。

(三)以创新作为基本手段,维护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平稳运行

为保证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应按照不同项目所设计的不同供给方式,建立更加全面,立体和多层次的运行保障机制:

一是打破政府垄断地位,建立多元主体供给的竞争机制。缩小体育行政部门的权限,给予市场和社会组织更多的空间。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市场的公平竞争。

二激励政策与约束制度并行。一方面激發体育行政部门、社会体育组织或者私人部门对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潜力和欲望,另一方面又要制定制度对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寻租行为或者机会主义破坏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有效进行。

三是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将体育行政部门、私人组织和社会体育组织都加入监督行列,形成稳定的公共体育服务监督系统;为避免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各主体之间的寻租行为发生,可以采用第三方评估政策,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的渠道。

三、结语

公共体育服务,说到底就是为百姓服务。因此必须以百姓的需求为根本,否则即使再多的资金,再好的设备,百姓享受不到,一切都是徒然。百姓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这也要求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主体要时刻接受公众的反馈,及时调整供给策略,而群众也须认识到自己的权力与义务,积极参与,积极配合。

参考文献:

[1] 肖林鹏.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困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

[2] 王淑英,朱艳英.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

[3] 李丽,张林.体育事业公共财政支出研究[J].科学教育.2010.

[4] 熊晓正,钟秉枢.新中国体育60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5] 闫静,刘晓艳,赵丽艳.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5.

猜你喜欢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