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善于察言观色,幼儿方能梦笔生花
2017-02-13金晓英
金晓英
艺术是幼儿感性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表达对世界认识的另一种语言。在美术活动中,正确理解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其作品,读懂幼儿、看懂作品并合理评价反馈,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关键。笔者从一线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对幼儿及其作品评价反馈的案例中感悟到:只有教师从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入手察其言、观其色,合理评价,才能有效促进其在自主表达中获得发展。
一、聆听心声,转变观念
在美术活动中,总会有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搅扰我们原本顺利的教学。面对孩子的问题,不应简单地从问题本身评价和反馈,而应善于聆听这些问题背后孩子们的情感和需求,从而真正改变教师评价的理念。
更重要的是,当孩子不会画时,往往只是不会用老师教的方式画,并非不会表达。幼儿的感受被先入为主的教师教授的绘画形式阻碍,孩子享受不到自由表达的乐趣。事实上一旦在教学和评价的过程中过于强调“技能”的时候,幼儿的兴趣就已经丧失。长此以往,孩子非但无法画出有创造性的作品,反而容易丧失活动兴趣,变成不爱画也不会画的孩子。所以教师对幼儿创作,应以“主求其意,不严求其形”作为评价标准,教师评价反馈应该是引导孩子观察、启发孩子创新,而不是引导幼儿模仿成人,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干预,造成幼儿作品千人一面。
二、把握症结,呵护心灵
美术是幼儿感性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表达自己内心对世界认识的独特语言。成人可透过幼儿的美术作品了解其心理发展。所以新时期的教师要善于从孩子的画中找到孩子的喜怒哀乐,从对孩子作品的正确评价入手找到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成为孩子的朋友,继而正向影响并促进孩子的个性健康发展。
案例1.用紫色和蓝色的皓皓:复活节快到了,中班美术区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轻泥、彩色笔等装饰复活节彩蛋,经过一周观察,林老师发现新来的皓皓几乎每天都只玩装饰彩蛋。别的孩子都乐于用多种颜色搭配在一起装饰,使彩蛋鲜艳好看。但教师反复引导鼓励,皓皓完成的彩蛋都只有单一的黑色或紫色,每个蛋都未出现第三种颜色。
为了解开孩子独钟于黑色和紫色的秘密,我们开始关注这个孩子。经了解知道孩子是因父母离婚而转学到本地,之前父母的每次争吵孩子总不可避免地成为目击者,对孩子造成了一定伤害;而转园后陌生的环境更加剧了孩子内心的恐惧感。而孩子的这种心理恰恰在最喜欢的美术区个别化活动中通过自主用色流露了。于是老师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在一日活动中对皓倾注更多的爱心,皓皓很快有转变。
幼儿自由涂鸦最能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其用色习惯和构图特点等往往映射出他们的心态特征。我们可能会遇到类似皓皓这样到了中大班仍执迷于单一用色或者习惯性地把人画得特别小且放在画面的某一角落上的孩子,或者画面线条始终杂乱张狂的……面对孩子的随性涂鸦,教师不能仅仅单纯从美术技能的角度评价孩子的发展,还要善于透过画面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育策略,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身心健康地发展。
三、读懂作品,启发创造
字如其人,孩子的画往往反映了孩子当前的心理状态和能力水平。對同一个孩子不同作品的分析反馈,对教师实施教育评价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案例2 乐乐的“概念画”:一头短发的中班孩子乐乐对长辫子异常痴迷,她笔下的人物,无论妈妈、好朋友或自己,几乎都是一个模样:长辫子,笑脸、美丽的花裙……这样重复的画面让老师们担心不已:她为什么总是画相同的形象,会不会形成“概念化”的绘画模式?
指南指出:教师要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正确认识乐乐爱画长辫子的“奇怪”现象,才能给予最接近正确的教育引导。所以说欣赏幼儿美术作品应该建立在对儿童身心发展认识的基础上,只有真正了解和理解幼儿,读懂孩子的内心,懂得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及幼儿美术的特征,才能真正认识幼儿的美术作品,准确地评价他们的作品。
四、着眼发展,共同评价
指南强调,艺术教育应以形成幼儿完整和谐发展的人格为终极目标。在美术活动中,我们的评价从应关注作品本身逐步转向关注活动中的孩子。通过有效的评价策略引领幼儿个性品质、情绪情感、能力习惯等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同时,美术活动中评价主体应由教师逐步转为幼儿。教师要灵活设计与内容相适应的多形式评价组织幼儿对自己或同伴的作品及付出的努力进行评价,培养幼儿积极的审美体验及自我反思的习惯。
案例3 新故事还是老故事:在欣赏绘本《裴泽提诺》中的“飞毛腿”和“游得快”后,教师岚借助白板和幼儿一同讨论了方形组合的方法,并让每个孩子用36片1厘米见方的方块纸组合粘贴成佩泽提诺遇到的“新朋友”,创造新图像。在孩子创作的过程中,岚不断地启发幼儿想象“天空中,水里……会遇到哪些新朋友”。最后岚把孩子的作品都贴到展板上,让孩子们讲佩泽提诺的新故事。当每个孩子讲完后,岚都会将该幼儿创作中的亮点放大,并组织其他孩子评价其表现和描述的故事是新故事还是老故事,对新故事进行表扬。
《指南》要求教师欣赏和回应幼儿的活动,赞赏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教师应从幼儿的作画态度、年龄特点、表达方式、独创性等角度评价,从关注“画”本身真正走向关注过程中的“人”。大班处于图示期的幼儿开始运用绘画方法有目的地再现周围事物和表现自己的生活经验,在绘画中有强烈的主观愿望。
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在一首名为《彩虹》的诗里这样写道:“儿童是成人之父,我希望在我的一生里,每天都怀着对儿童天然的虔诚。”教师必须怀着对孩子及其作品的充分尊重,让孩子敢于画出属于自己心中的画,教师才能有机会从孩子们创作的过程和最终作品中真正理解孩子,才能有机会发挥教育评价这一反馈手段在美术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最终让孩子们自信涂鸦、梦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