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
2017-02-13王斌来崔佳蒋云龙龚鸣
王斌来+崔佳+蒋云龙+龚鸣
重庆有一组数字十分惹眼——大写的“五”。说来巧合,却显用心。
“五位一体”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重庆有清醒的认识:既要生态文明的工业化,又要经济建设的生态化。
“五大发展理念”,是引领国家发展的新理念。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实践,重庆的发展路径一点点变得清晰、明确。
“五大功能区域”,是重庆实施的重要发展战略,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其中,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以生态建设为首要任务。
“五个决不能”,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提出的底线要求。归根结底就是决不牺牲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
“五大环保行动”,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是重庆人的逐梦行动,就是要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五个“五”,奠定了重庆生态之路。
一条江:污水不直排,两岸绿起来
2015年的一天,在重庆某区县会议室里,一场协调会已经开了九个小时。
水污染半数来自乡镇生活污水,建污水处理厂已经成为共识。
怎么建?什么时候建?建好污水处理厂谁来管?各方想法不一。
所有质疑被解释清楚后,当地干部最终服气:“专业的事儿还得给专业的人去干。”
“统一管理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成本明显降低,技术和管理水平却能得到提高。对于减轻区县政府债务、降低融资成本、加快推进建设都有好处。” 重庆环保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重庆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59座、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809座。污水不再直排,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1%。
想要守住一江碧水,污水处理是一方面,修复“城市之肺”是另一方面。
重庆巫山县,长江两岸都是高大石头山,树木难以自然生长。
如何种树,如何让树活下来?巫山人有办法:挖掘机开上山,挖坑、客土、种树。在没有水源的地区,生根粉、保水剂全用上,局部地区引水上山灌溉。
“林地和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我们很早划定了一条条红线。”重庆市林业局局长吴亚介绍,“红线指标,为生态养护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如今的库区两岸,山体大片裸露“创口”再看不到了,绿化实现了全覆盖。
一座城:举目难见工业烟囱,环境保护有要件
重庆是工业重镇,也是一座几乎看不到工业烟囱的城市。
2015年,重庆发电厂2号机组、攀钢集团钛业公司李家沱工厂、西南合成医药寸滩分厂相继搬迁或关闭。这意味着,“十二五”期间,国家下达的总量减排任务,重庆超额完成。整个主城区,工业烟囱仅剩数根,也将被拆除。
“这几年,主城区关闭搬迁256家重污染企业,基本实现‘四个没有:没有钢铁厂、燃煤电厂、化工厂、燃煤锅炉。”重庆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重庆污染物排放大幅削减,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项主要污染物单位工业增加值排放强度下降一半以上。”
企业搬迁,并非要生态不要发展。
2015年,重庆试点多年的排污权交易开始全面推开,排污权由过去的无偿获取改为有偿使用。
重庆市排污权交易渐入佳境。2015年底,一级市场完成1.18亿元排污权交易,为促进节能减排打了一针催化剂。
“重庆资源与环境交易所、重庆环保投资有限公司和重庆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是重庆生态环保领域市场化改革的三个功能要件。”时任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认为,资源与环境交易所为环境资源优化配置搭建起市场化平台。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是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环保产业的有力杠杆。而环保投资公司将形成一个投融资平台,成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污染治理的主力军。
一张网:环境资源审判庭设立,乡镇环保机构全覆盖
2016年1月14日,在重庆万州区人民法院,三峡库区首例跨行政区域环境公益诉讼案公开宣判。
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磺厂坪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被判定污染重庆巫山千丈岩水库,须进行生态修复,并在国家级媒体上赔礼道歉。
与这起案件类似,许多环境资源保护案件呈现出跨地域、专业化的特点。为此,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在万州区、涪陵区、江津区等地分别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市检察院设立环境资源专门办案组。市环保局与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建立了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初步形成“刑责治污”格局。
“有了专门审判庭,人员更专业,判决更精确。”江津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兼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陈红专说。
截至2016年4月,重庆市环境资源审判庭共受理1800余件案件,审结1700余件,发出环境违法行政处罚决定书908件,共计罚款4665万元。
在重庆乡镇,环保机构实现了全覆盖。1017个乡镇全部设立环保机构,专兼职人员从2012年的169人增加到3988人,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区县—乡镇”三级环境监管网络。
“我们发现九江路一处雨水管有黑色污水流出,工作人员钻进地下逐一倒查,守候四个通宵,终于查获企业违法排污的证据。”重庆市双福新区管理委员会环保办相关负责人说,“类似违法排污事件,我们每年制止、处理60余起,执法人员不充足,肯定做不到。”
一杆秤:环保标准不打折扣,绿色红利全民共享
“面上保护,点上开发”,重庆有完整的制度设计:督查与考核双管齐下。
重庆组建十个督查组对生态文明建设全面督查。在渝东北生态保护涵养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生态环保工作考核权重高于GDP。
万州区,“面上保护”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点上开发”实施“负面清单”制度。近3年来,否决了50余个不符合环保产业政策、环保标准的项目。
璧山区选择了绿色之路,GDP不降反升。“放弃100亿的工业产值,却换来了产值1000亿的低污染、低能耗绿色产业链”。
好生态吸引好投资,培育好产业,许多农民捧起了生态碗,巫山的脆李、万州的柠檬……个个都是叫得响的品牌。
坚持绿色发展,重庆将永远是山清水秀的美丽之地。
(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