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重庆“长江淘金”的路子
2017-02-13米粒
米粒
位于长江上游的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在国家区域发展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既是这座城市肩负的重要使命,也是它面临的重大机遇。
“不辱使命,抓住机遇”,一年来,重庆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作为头等大事,积极融入地方建设之中。
紧扣定位 相合相融
——以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为主要载体的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建设。比如,2016年,渝中区瞄准现代服务产业建设,高新区积极打造生产服务性高地,都是其重要体现。
——加强以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为主要载体的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保护与建设。其中,三峡库区腹地的巫山县、奉节县,依托山水资源,精心培育特色农业、打造乡村品牌,实现一、三产业收益接近当地GDP的60%。
【点睛】: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是重庆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根本依托。其实施三年多来,通过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协调发展、联动发展,重庆空间布局得到优化,资源配置更加高效,为各区县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为重庆融入国家战略打下扎实基础。紧扣定位、融合发展,让长江这条“黄金水道”释放出更大效能。
青山碧水 构筑屏障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约能源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重庆在推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市场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治理沿江地区水土流失,积极退耕还林还草,主动保护天然林资源。截至2016年10月底,重庆市域内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提升了26.8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49%。
——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库区清漂。目前,重庆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城市垃圾集中处理率达99%。
——继续推行环境保护负面清单制度,坚守重庆市域内长江水环境质量不能变坏、不发生严重生态事件。
——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贯彻“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原则。江津区打造“森林旅游”品牌、黔江区发展桑蚕产业是值得称赞的样本之一。
【点睛】:“绿色托底,永葆生机”是重庆推动长江经济带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长江经济带是经济发展带,更是生态共同体,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自觉承担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责任,坚定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可以让重庆在服务国家战略大局的同时,得到自我优化和发展。
立体交通 互联互通
——增加铁路里程,推进高铁项目。2016年初,重庆加快渝黔铁路、涪化二线等七个铁路项目的推进,积极缩短城际之间的距离;2016年末,渝万高铁如期通车,打通西南地区和中原地区、华北地区的联系,缓解了川渝地区对外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
——丰富高速路网,激活潜在资源。重庆主城至万州区形成的长江两岸两条高速,有效地串联起沿线经济资源,推动了长江航运中心的建设。
——优化长江航运,加强港口建设。2016年,重庆更加突出果园港、珞璜港、龙头港、新田港的枢纽地位,加快了港口与铁路、公路、机场的连接,扩大了港口的辐射范围。
【点睛】:交通是发展的“动脉”。以交通设施建设为中心,推进互联互通,是重庆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基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等加快建设步伐,着力构建内畅、外捷、联运的立体交通体系,能够增强服务、集聚能力,更好地发挥重庆承启东西、沟通南北、通达江海的作用。
创新驱动 产城融合
——把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打造电子核心部件、智能终端、工业机器人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多级现代产业,主动填补经济发展的短板。
——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优化产业布局与区域资源的衔接。2016年,重庆积极推动“万开云”一体化发展,释放“1+1+1>3”的效益,构建长江经济带的区域“新节点”。
【点睛】:打造支撑能力、协调能力强的沿江城市群,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创新为驱动,做好产城融合,把沿江产业带与沿江城市群进行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有利于提高效率,增添活力。
内陆开放 合作共赢
——“渝新欧”班线新增口岸,中新(重庆)示范项目持续推进,成功申请成为自贸试验区……2016年,重庆继续深化打造“大通关”体制,把“一带一路”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相结合。
——2016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重庆积极贯彻这个规划,促成两地的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推动一体化发展,携手发挥对长江上游地区的带动、支撑作用。
【点睛】:长江经济带既是东中西地区协调发展带,又是沿江流域全面对外开放带。努力营造开放格局,深化推动城际合作,是重庆积极打破行政壁垒、市场壁垒和贸易壁垒的主要体现。在推动长江流域协调、开放的发展过程中,这将为重庆赢得更多发展机遇,促进地域与区域间的相融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