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初探
2017-02-13龙海燕
龙海燕
【摘 要】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低碳之路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暖的最佳模式。关于“低碳”,自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后开始重新进入人们的话题讨论区,但要使低碳成为一种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和日常可行的生活方式,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本文从重要性、发展方向、技术人才支持等方面分析了低碳现状,并对未来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低碳 发展 技术 梦想
关于“低碳”,自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后开始重新进入人们的话题讨论区,目前,“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城市”等一系列概念应运而生,但要使低碳成为一种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和日常可行的生活方式,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低碳发展在不断的阐述中似乎日益清晰,但梦想与现实的距离依然较远。
1 低碳的重要性
低碳梦想照亮中国,中国也为低碳插上理想的翅膀:“我们的脚下是人类共有的地球,我们的头顶是人类共有的天空,把什么流入大地,把什么排向天空?”2010年5月4日,上海世博首场低碳论坛,中国第一首低碳之歌《心尔之歌》首次在世博会联合国馆唱响[1];国务院自2013年起把每年6月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第三天设立为“全国低碳日”……国家的重视带来了低碳梦想的曙光,而低碳梦想的实现主要是低碳经济的实现。
众所周知,传统经济,即工业革命后人类经济面临三大重病: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低碳专家吴季松先生说:“三大病有两个半是因为高碳,因而低碳不仅是重要的,更是必须的[2]”。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我国政府决定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至60%,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至45%。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和各界的共同努力。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方向,以节能减排为方式,以低碳技术为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不只是政府的事情,而是全民努力的方向。
2 低碳的发展方向
我国亟待改善的节能困境还有很多,研究表明,我国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当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近10年内得到根本改变。这就需要低碳技术,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此格局下,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如何着手这样的发展途径?
除了能源结构调整,关于建筑节能的话题也并不新鲜,资料显示,一个建筑节能企业在8年时间内能为国家节约煤炭能耗6万t,节约耕地1.33×106 m2,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13万t,节约能源1.6万kW·h,但这样成功的案例为何没有大面积推广呢?而事实上,从1999年开始,国家就在大力提倡建筑节能,而发展至今尚未全面推广的最主要原因是替代材料的成本太高,节能却不省钱。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节能建筑是依托科技创新来实现的,而高投入的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使得节能建筑令很多大型建筑“望而却步”。如何解决这样的节能困境?
3 低碳的技术人才支持
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就是低碳技术,低碳技术贯穿于低碳能源的开发、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减少碳排放等所有环节,因此发展低碳技术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只有低碳人才能通过技术改进和创新,提高设备效率,改变以能源高消耗、低效率支撑GDP的高增长发展模式;只有低碳人才能依靠新能源的开发技术,逐渐提高低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只有低碳人才可以研发和推广减排的新技术新工艺,在加强技术的自主创新以外,还能积极利用国际清洁能源合作机制,以加速低碳技术的开发利用进程。
减排、节能,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生态修复,绿色产品技术研发及高效应用都需要低碳人才的努力,现存的高碳企业需要低碳人才去改造,新兴的低碳项目需要低碳人才去对接,先进的低碳技术需要低碳人才去开发……如何穿梭在各行各业的项目合作及技术研发中,是对低碳人才的考验!
4 低碳的未来展望
从我们自身角度来看,我们心中都期盼着未来生活中能充分享受低碳带来的一切,而实际上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都与碳排放息息相关,以“行”为例,有这样一组数字:一辆每年在城市行程达2万km的大排量汽车,释放的二氧化碳约为2t;而发动机每燃烧1L燃料,向大气层释放的二氧化碳则约为2.5kg;但一棵中等大小的植物,每年能吸收的二氧化碳才不过约6kg。我们不能限制“行”,所以现在提出的新观念是,如何鱼与熊掌兼得?既可以“行”,又能够将“行”带来的对地球与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针对这样的情况,“低碳交通”有效的兼得了两方面,它倡导在日常出行中选择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交通方式。2013年,交通运输部与江苏省政府签订了《共同推进江苏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框架协议》,到2020年,江苏省将全面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示范省份。政府的支持带来了低碳发展的曙光。
更重要的是,低碳发展除了政府的政策鼓励,社会的响应,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以碳基金的形式激励低碳技术的研发是导向,碳基金的资金用于投资方面主要有三个目标,一是促进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加快低碳技术的商业化,三是投资孵化器,以此鼓励技术创新,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以促进长期节能减排。同时,可以依照国际通用的“碳源-碳汇”平衡规则,生态受益区在享受生态效益的同时,拿出享用“外部效应”溢出的合理份额,对生态屏障区实施补偿,完善碳交易机制,保障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对平衡。各种方式多管齐下,殊途同归,才能有效解决低碳困境。
参考文献:
[1]王枫.世博为低碳插上理想的翅膀[J].防灾展览,2010,(3):66-71.
[2]冯闻文.高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引擎[J].中国高新区,2010,(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