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学案的有效设计
2017-02-13曾文清
曾文清
随着高效课堂改革的不断推进,“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生本理念不断受到人们的认同与追捧,课前预习单应运而生。课前预习单强调的是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开放而又高效的课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纵观现阶段的预习单,就单篇课文预习而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内容过多,课前预习与课后练习混淆,负担过重;2.类型雷同,年段特点不明显;3.缺少激励性、多元化的评价。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前预习单呢?经过一年多的试行摸索,我根据学性学情、不同课文、不同课型编制出了以下几种类型的课前预习单,指导学生的预习行为。
一、导学型预习
预习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因此,预习方法的指导是基础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并常而用之,形成习惯,学生的预习就会有序可循,有路可走。在预习单的设计中,将预习方法与步骤贯穿其中,让学生循而蹈之,使预习达到理想的效果。如《圆明园的毁灭》:
同学们,按下面步骤进行预习,你明天的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哦!
(一)读——认真读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圈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标上拼音。
(二)写——写一写这篇课文中我认为比较难写,容易出错的生字词。
(三)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问——读了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懂问题。
(五)查——查相关资料,了解“圆明园的历史”。
“一读二写三想四问五查”预习法,学生易操作又实用。这种“预习单”一般适用在学生刚开始对预习还不知如何着手时用。学生在这种“导学型”预习单的引导下,一步步地进行课文预习,既能达到预习的效果,又能在举一反三中逐步掌握预习方法,养成预习习惯。
二、分层型预习
我在设计预习学案时,常常将作业设计成有难易之分的基础题型和选做题型,课文的朗读、生字词的认读及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些是基础知识,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过关的。一些思维含量较高或探讨型题目设计为选做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但无论是“必做题”还是“选做题”,它都根据学生的学情,由易到难进行设计。
三、拓展型预习
在预习时根据课文内容将一定的“拓展型”作业融入其中,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如在六上语文第四单元的课文预习单设计时,针对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拓展型预习要求:《鹿和狼的故事》,读过课文后,试着将鹿和狼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并加上想象,要求家长评价。《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收集你身边一个破坏环境的事例,用上课文中的部分词进行描述。“拓展型”预习作业,为学生的课文学习作了铺垫,促使学生熟读课文。但是不可设置太难,否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预习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种拓展型的预习作业最好与其他的预习作业相融合,作为选做题,既给学困生留有余地,又满足了优等生的欲望。
四、命题型预习
当“小老师”是小学生最感兴趣与自豪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来帮老师设计预习作业,化“被动”为主动,反“生”为“师”,这种“角色”的转换能收到意想不到的预习效果。但要注意的是“命题型预习”适用于高年级学生,因为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判断能力,也基本掌握了预习的方法方式,可进行“命题型预习”的设计。但要注意的是,布置“命题型预习”作业时,对数量要进行限制,避免一些学生设计的预习单内容多、量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五、多元激励评价型命题
在设计预习单时,采取★级奖励制度,并把家长、学生的评价纳入其中。如:回家熟读课文,家长根据学生读书情况进行评价奖励★;小组交流讨论,组员间进行评价奖励★……这种★级奖励制度更多设计在有一定难度的“选做题”上。如:《别饿坏了那匹马》,请你评价一下文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学生总是有惰性的,以往由于没有设置★级奖励制度,就经常会出现学生由于懒惰选择不做的情况。★级奖励制度的出现,课堂小组讨论交流时,生生间根据同伴完成题目的质量及参与度进行★级评价。
预习是课文教学的“序曲”,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就从预习单的精妙设计着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先学后教”的号角吹响!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