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017-02-13谢权尚
谢权尚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当作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提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
夯实信息基础设施是提高信息素养的必由之路。没有一定的信息基础设施,要想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无从谈起。虽然很多学校经过十几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设施设备整体上有了较大提升,但很多学校信息技术硬件数量仍然不足,设备使用时间较长,配置不高,学生使用率低。为此,学校一方面应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多方筹措,配齐、配足实用的信息技术设施设备。做到上信息技术课时能保证人手一台,计算机机房能接入互联网,学校建有校园网。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构建数字化图书馆,积极引进电子文献资源,逐步实现图书馆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学校要将计算机房提供给师生使用,让师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计算机知识,能够利用学校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只有在一定基础条件的保障下,并能够充分运用,学生才能学到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信息技术教师是信息技术的传播者,教师的信息素养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信息素养。然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开设时间不长,课程内容较新,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不是科班出身,而是由数理化等学科转岗过来。这些教师往往年龄偏大,信息素养不高,课本内容理解不透,信息技术专业技能偏低。因此,需要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培训。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充分了解教师信息素养现状,明确信息技术培养方向。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前,要了解每个教师所处的信息素养水平层次,因材施教、分类实施才能提高培训效果。
二是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学校所有教师都应该具备基本的信息处理技能,掌握常用软件(如办公、图片处理、动画制作及最新的微课制作相关软件等)的基本操作。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最终目的还是为教学服务,所以在进行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同时必须与学科教学相结合。鼓励在日常的教学中能经常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多操作,多实践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学生有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应用性较强,紧跟时代发展的学科,有一个较大的优势: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还是有浓厚兴趣的。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教师要吃透教材,深挖其中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知识点,再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多下工夫,引导学生的吸引力。教师可以把比较抽象的内容做成微课或者课件,适当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操作,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感到“好学、易学、乐学”。
四、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抓手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抓手。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该根据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不断总结和反思教学经验,积极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来推动学科教学的发展,使其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比如,可以采用运用任务驱动、微课法、学生合作互助法等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 学科整合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既可以深化其他学科的教学,又可以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课程整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弥补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理论过多、应用不足的缺陷,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通过学科整合,有效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