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肖与霍桑

2017-02-13代显梅

大学生 2016年23期
关键词:家庭幸福霍桑艾伦

代显梅

王安忆在《小说家的十三堂课》中说:“我非常重视作家的处女作。……它带有非常纯粹的感性,这种感性没有受到污染,处女作具有原始人世界的特征,那种刚看见太阳升起来,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只是觉得特别热,特别光亮,特别热情,特别兴奋的感觉。” 霍桑的第一个创造出来的故事就体现着作者这样一种始发的经验。

这个故事讲的是两个男大学生和一个美丽纯洁的年轻女子之间的故事。主人公之一的范肖从外表和内在气质酷似作家本人,他的具有贵族气质的高额头,他那由于长期闭门苦读而形成的苍白脸色,他的昼伏夜出习惯都有着作者的自画像。这部作品的主题很明显:作者对书斋生活的怀疑,对女性影响力以及家庭幸福的渴望,家庭和女性作为联结个人与这个世界的纽带,在这部小说中得到充分肯定与重视,幸福的婚姻与家庭生活超越了世俗的功名利禄,也超越了冷冰冰的知识追求。

小说中间一段和结束语正体现了这个主题:“他(范肖)回顾起往昔的岁月,甚至在他的早年,便把时光消磨在孤独的学习——与死者的对话上,而藐视与活人世界的交往,或为任何世俗的动机所驱使。他自问,这一切毁灭性的苦读目的何在,具备了高深学识的幸福又何在。他才攀登了通往无限的阶梯上的几级:他抛弃了他的生命去发现,但穷尽上千条这样的生命,相对而言,他仍是一无所知。他甚至怀着恐惧期盼着——虽说那年头曾使他倍觉亲切——展现在他面前的学无止境。如今,却视如畏途,既无休息地,又无终点站。一时之间,他宁肯像动物一般无梦地睡去,让人最骄傲的东西随之消失,甚至睡之永恒。”

范肖憎恨自己的书斋生活,觉得它毫无价值,宁愿死掉,并带着那徒劳的骄傲与无为的知识。范肖在对自己发奋苦读的努力产生怀疑之后,有一种世间的美好吸引了他:“只要我们还呼吸着共同的空气,就有在我们与别人之间的千丝万缕的牵连。”这种“牵连”最终具体化为他对一个人的爱恋——艾伦。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成为艾伦这个富商的独生女的救命恩人。艾伦出于感激,希望能“成为把你和这个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怎奈范肖积习难改,继续秉烛夜读,通宵达旦,毁灭性的潜心苦读最终耗尽了他的全部精力,“正是这样的习惯把他送进了坟墓”。小说的结尾,在范肖去世四年后,他的情敌爱德华沃尔科特与艾伦结婚,他们婚后的生活非常幸福:“艾伦那种温柔的、虽难以觉察却强有力的影响力,使他的丈夫摆脱了可能会干扰家庭幸福的热情和追求;而他从不懊悔由此被她剥夺的那些世俗的特色。他们长期的共同生活宁静而幸福。除去这些篇幅的记载之外,他们没有在身后留下名声,但那又何妨呢?”

这最后的一问正点出了小说的主题,功名利禄和学识才华与平凡的家庭幸福相比算得了什么?女性巨大的影响力以及由此形成的家庭幸福是人生最真实的存在,也是人值得追求的幸福,身后的名声与生前的抱负都是虚影。

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是霍桑大学毕业之后隐居家乡塞勒姆镇12年中的日子。这个时候的他单身,与母亲和两个姐妹生活在一起,他长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像范肖一样,只与书本和死人的思想打交道的人意识到自己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的品性,但是,与大多数不入世的人不同的是,他并不以自己的孤傲而自豪,并不觉得自己这种书斋生活就高人一等,他人的平凡日子就毫无价值。相反,从这部处女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自己这种知识分子的生活习性始终保持一种审慎的警醒与轻微的自嘲,他相信女性的拯救力量,相信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比他自己的个人志趣追求更重要。

与范肖不同的是,霍桑并没有被毁灭性的潜心苦读毁坏了健康,而且还抓住了范肖渴望不可及的女性的温柔与家庭幸福。1839年,年近四十的霍桑,幸遇索菲亚皮博迪——他未来的妻子,一位在智性、美德、才学上都足以与他匹敌的女性,他从此在这种女性力量的影响和帮助下,一步步攀登上世界文学大师的颠峰。

这部小说从几个方面都奠定了霍桑小说的基本特色。从主题上看,对知识分子的偏执和孤傲提出警告也是他后来不断探讨的主题;从艺术上看,他对大自然敏锐细腻的观察与描写,他营建故事氛围的功力,他制造悬念牵制读者好奇心的技巧,他那哥特式的风格都是后来的作品所经常出现的模式。但这部作品没有他后期作品那种寓言和象征的晦涩,缺少了那种道德、哲理沉思的凝重,《范肖》比起后来的作品来多了几分明快活泼、风趣幽默的愉悦感。

令人遗憾的是,这部小说的命运不济,霍桑自费出版这部小说之后社会反响平平,这对矢志不渝追求文学理想的作者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失望沮丧之下,他索回所有已经散发出去或者赠送朋友的这本小说,将它们付之一炬。在焚书的光焰中,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文学梦想家的痛苦绝望有何等深刻……

那毕竟是一个妇女运动抬头的时代,女人要独立,不再以贤淑贞洁的影响力作为自己存在的价值尺码。那是一个工业化开始的年代,女人在走向工厂,男人在走向西部的金矿。家庭正在解体,物质的成功,世俗的荣耀,无限的机会。没有人有足够的耐心去在乎需要长时间才能凝练而成的文学艺术,没有人有耐心去珍惜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精心呵护以及牺牲奉献才能得到的家庭幸福。霍桑的《范肖》因为触及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忽略了的生活主题而吸引不了读者。那个时代兴盛的小说主题是废奴问题,是印第安人与白人的冲突,是西部拓荒的主题,是淘金冒险的故事,是感伤言情小说。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教授)

责任编辑:孙云帆

猜你喜欢

家庭幸福霍桑艾伦
玫瑰有刺
霍桑是清教徒吗?——从《红字》中的“罪”谈起
我受不了自己的心:艾伦·金斯伯格论
保罗·艾伦绝不只是微软的联合创始人
用音乐缔造家庭幸福
幸福一家人
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
为了广西人民的家庭幸福
长相思·和谐社会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