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主义语境下的当代高校绘画教学反思

2017-02-13陈国辉

书画世界 2017年7期
关键词:符号化消费主义主义

文_陈国辉

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消费主义语境下的当代高校绘画教学反思

文_陈国辉

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消费主义随着经济大潮的市场化和对外改革开放而兴起,它有着大众化消费的快销化、快餐化、即时消费等特点。本文针对消费主义语境下当代高校绘画教学的操作主义、现世主义和媚俗主义等现象提出批判性反思,剖析其危害之处和令人担忧的后果,旨在为当代高校绘画教学改革提供可参考的思考文本。

消费主义;高校绘画教学;操作主义;现世主义;媚俗主义

[1]林粤湘.被符号俘虏后的当代艺术[J].东方艺术大家,2010(17).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市场化与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全球化的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快速地涌入、扩散,对一定时期内的艺术风尚和艺术精神,以及艺术家的创作观念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响,艺术的生存根基由此也发生了转移和变化。很多人原以为,消费主义会给当代中国艺术会带来两种东西:一是思想的自由;二是比较平等的竞争机制。但事实上,经济大潮并没有使我们获得这样比较平等的竞争机制和自由,却带来了更多的现世主义和媚俗主义、物质主义和操作主义。20世纪90年代,中国广东率先出现了“卡通一代”艺术群体,他们探讨的是在商业化浪潮中人的再生产的人类学忧患。一方面现代科技手段所创造的日常生活使得人与自然越来越疏远,另一方面经济繁荣境况下出现即时消费,这两者即是后工业社会发展之后的新的社会群体的“大众消费文化”。“卡通一代”给我们说明了什么呢?在一个资讯爆炸、教育普及、传播手段快捷和大众化程度空前的时代,商业化的机制已经把原本高高在上的精英文化创造纳入商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文化大众化和文化产业化是这个时代“文化工业”的快销化、快餐化、即时消费等种种表现的深层根源,而这种消费主义却快速使社会整体正日益丧失对历史感和责任感的人文兴趣与冲动,文化机会主义和文化的“点子”策划者正借助各种传媒手段而快速蹿红。在“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各种谎言当中,艺术则变成了某种欺骗别人、伪装自己的幌子。“怎样出牌”成了今天中国艺术家创作的焦虑。

消费主义语境下如何展开当代高校绘画的教学?这是如今中国美术教育界不得不面对的话题。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绘画教育在改革开放经济浪潮的裹挟之下,不少美术院校在睁眼看世界的视野中大量引进了西方式的美术教育体系,有意地改造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政治第一”为原则的美术教育体系,出现了多元化的现代美术教育现象。但问题是,在引进西方美术教育体系的过程当中,很多的探索存在着“媚外”的文化心理,“为新潮而赶新”,表现为一种“赶潮”现象,硬是把西方现代艺术的创作思潮在中国画坛上短期内演习了一番,而没有经过深刻的咀嚼和反省自身文化的特殊性。反观此种“赶潮”现象,笔者认为有几方面值得中国高校绘画教育的深思:一是操作主义。近年来,不少院校纷纷成立实验艺术专业,以“实验”为名、为由,设置学科培养人才模式。令人疑惑的是,“实验”指的是在变动探索过程当中的研究行为,它本身能成为学科教育的知识体系吗?比方说,以“实验”为名的艺术教学,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如何确定教师?如何确定教材?培养怎样的专业技能?等等。这些都是值得反思的问题。可是,为什么人们在还没有弄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的情况下,纷纷火速上马,成立“实验艺术”专业呢?很大的原因是不少院校受到当代艺术在市场上“火爆、热卖”的表面现象所影响而反渗到学院教育教学体系当中,说白了这就是受消费主义所左右的操作主义。二是现世主义。出于对市场消费的取悦和教育者个人学术研究的“抢占山头”等现世主义问题的考虑,不少院校的绘画教学体系表现为对学科进行精细化教学。如中国画教学,普遍按工作室制分为山水、花鸟、人物画创作三大教学体系,甚至又在此基础上分为青绿山水、焦墨山水、墨色山水等创作教学方式;花鸟画创作教学则细分为写意花鸟、工笔花鸟、重彩花鸟、没骨花鸟等教学模式;人物画创作教学则细分为工笔人物画、水墨人物画、古典人物画、现代人物画等工作室制的教学。如此细分专业,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教学管理者想凸显自身专业研究特色,但更重要的是针对市场和如今大规模招生的需要,因为细化专业学科的各种“称谓”和“概念”将会引领艺术市场的操作风向和扩大招生的范围。但问题是,在如此众多细分专业学科下培养的学生,他们的学科知识范围是非常狭隘和单一的。比方说,不少学工笔花鸟画的学生就没有掌握好写意花鸟画的操作技巧,甚至压根就不会或没有学过,还振振有词地说“我是学工笔花鸟画的,不是学写意花鸟画的”。表面上好像是挺有理由的,但仔细一琢磨,事情并非如此。中国画创作历来讲究诗、书、印等多种技艺和学科知识的高度融合,是跨学科综合知识的有效生发,而非自我建筑学科边界,屏蔽交叉交融的可能性。要知道,齐白石工笔写意兼擅,人物、山水、花鸟、诗词等样样精通,为什么如今我们却只强调单一而狭隘的学科专业技巧呢?尽管答案有很多种,但其中的缘由却是耐人寻味的。在油画界的教学体系中,也同样出现学科细化所带来的问题。不少研究表现性油画创作的学生声称“他们不是学具象油画的”,因此不会画具象人物,难道“具象”不是他们的绘画基础吗?真是奇怪了!为什么表现性油画教学往往只强调绘画创作的表达思想而忽视了最基本的功底呢?这显然是“快餐文化”所带来的现世主义的教学误导。三是媚俗主义。商品经济的消费主义时代,图像消费以标新立异、自我标示化为文化商品的生成逻辑;反过来,文化商品的过剩与泛滥,又刺激了新的图像生产的聚变。毫无疑问,图像竞争自然就成了消费主义文化的某种驱动力。对于年青一代教师而言,感受诸多当代中国生活的消费趣味变化,他们的视觉趣味也同消费主义文化息息相关。亦即是说,大众的视觉趣味正悄悄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绘画的创作及教学。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无论是油画教学,还是国画教学,到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符号化绘画作品,大量平庸的平涂的符号视觉出现原创危机,亦表明符号绘画正陷入工具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泥潭,甚至衍生出完全倚靠已有图像经验的惰性和陈陈相因、相互模仿的陋习。符号化绘画盛行的是图式化、符号化的创作方法论,即试图以平涂的方式,用画面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形象来凸显画面意义。美术界已有不少尖锐的批评声音,如“符号化有害”,“它们更多的只是一种符号展示,一种策略性的技术,而不再是现实问题的思考”,是“流行的空洞”。但谁也不能否认,“符号化”本身并没有害[1],关键是,平涂化的图像是否能让人们在感受到艺术家鲜明的标识的同时,能否也感受到思想表达的视觉冲击力。现在的问题是,在当代高校绘画教学当中,泛滥着以“符号”代替“创新”,以“媚俗”消解“经典”,讲求“速成”的现象是非常值得警惕的。我们不否认现代商品社会、现代高科技正在改变着传统美术教育方式的同时,也让以符号化绘画为代表的快餐文化得到快速的延伸;我们也不否认消费时代下的绘画教育能确实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但高校绘画教育一旦强化符号化绘画教学,其后果就令人担忧。其一,我们不能一味为追求肤浅的流行文化和表面的技术化教育而忽视了传统绘画教育应有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高校绘画教育应与人文精神、宗教信仰等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它发乎民族的艺术精神,透露出传统的人文气息,如果只求速成而不求内涵,无形中无疑消解了高等绘画教育的意义,其危害甚大。其二,高等教育本身容不得“速成”,高校绘画教育亦是如此。首先,绘画教育是一种身心修养和专业技能习得的领悟过程。它讲求心灵的迹化、气质的流露、审美的显示和学养的标记,集中反映出绘画艺术的高下和精粗。但“专业修为”的习得与掌握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悉心的指导和长时间的修炼,何以速成呢?再则,即使练就了良好的“专业修为”的基本功,然而,如何深入生活,提炼艺术语言,以达到较为理想的形式进行表达和创作也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磨炼。如果高校绘画教育不思进取,以所谓“符号化”“速成”的教育方法敷衍了事,只能说是教育者的一种不负责的托词,又怎能培养“合格的产品”?

(本文是广东省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课题“绘画专业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符号化消费主义主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的实践研究
Film review:WALL·E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新写意主义
近光灯主义
关于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的思考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的欲望叙事——论《嘉莉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