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视角下俄罗斯浪漫曲创作特征探究

2017-02-13

齐鲁艺苑 2017年4期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艺术歌曲旋律

王 铁

(齐鲁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审美视角下俄罗斯浪漫曲创作特征探究

王 铁

(齐鲁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浪漫曲是俄罗斯声乐艺术中的重要形式。与西欧艺术歌曲相比,俄罗斯浪漫曲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并呈现出了民族性、悲剧性、音画性和情感性等审美特征。通过对这些审美特征的研究,可以获得对俄罗斯浪漫曲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为欣赏和演唱这些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俄罗斯浪漫曲;发展历程;审美视角;创作特征

一、俄罗斯浪漫曲的发展历程

浪漫曲是艺术歌曲在俄罗斯的别称,是在吸取德、奥、意、法等西方国家艺术歌曲精华的基础上,结合俄罗斯本民族音乐特点,发展成的一种声乐艺术形式。

18世纪,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一些俄罗斯音乐家逐渐成熟起来,并取代外籍音乐家成为了俄罗斯音乐创作的主力军。一些青年作曲家如科兹洛夫斯基、杜布扬斯基、瑞林等,纷纷创作出了一批表现现实生活的声乐作品,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因此这些作曲家被视为俄罗斯浪漫曲发展的先驱。随后则又有古里辽夫、瓦尔拉莫夫、阿利亚比耶夫等,分别创作出了《亲爱的妈妈》《黎明时你不要唤醒他》《晚钟》等佳作,使之前的发展基础得到了有效的巩固。19世纪,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父”的格林卡,又把浪漫曲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格林卡明确提出了用西方艺术歌曲形式来表现民族生活、审美和精神的主张,创作出了《威尼斯船歌》《云雀》《我记起那美妙的瞬间》等,其创作理念和实践既是对之前浪漫曲发展的总结,同时也明确了浪漫曲的发展方向,对强力集团等作曲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强力集团是五位有着相同创作理念的作曲家组成的创作群体,而且都将浪漫曲视为重要的创作方向。巴拉基列夫创作出了45首浪漫曲,作品追求个人情感的抒发,精致而典雅;穆索尔斯基创作出了60多首浪漫曲,塑造出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科萨科夫创作出了79 首浪漫曲,作品普遍有着优美的旋律和精致的钢琴伴奏,最具抒情色彩;鲍罗廷虽然只创作出了十多首作品,但是每一首都堪称精品,具有深沉含蓄的特点。除了强力集团之外,另外一位同时代的音乐家柴科夫斯基也创作出了一百三十多首佳作。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使俄罗斯浪漫曲逐渐形成了体系化、风格化的创作特点。到了20世纪,则由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等作曲家扛过了大旗,与之前的作曲家相比,他们在创作理念和技法上都更加丰富和创新,展示出了俄罗斯浪漫曲特有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世界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散发着独有的魅力和光芒。

二、审美视角下俄罗斯浪漫曲创作特征

(一)民族性

“艺术歌曲这一名称是在西方各国所通用的,而传入俄罗斯后却变为了‘浪漫曲’,其并不是简单的称谓变化,而是俄罗斯创作者对艺术歌曲进行民族化改造的结果,也是俄罗斯浪漫曲最鲜明的审美特征之一”[1]。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创作理念。19世纪,被誉为俄罗斯民族音乐之父的格林卡明确提出了民族化的主张。将“力求使我的一切东西民族化”作为座右铭。随后的强力集团继承了格林卡的这一主张,特别是巴拉基列夫和科萨科夫,长期致力于民间音乐的收集和整理,并广泛应用于创作中。柴科夫斯基则将自己定位于“地地道道的俄罗斯作曲家”,将搜集而来的民歌、舞曲等视为至宝,作为浪漫曲创作素材的重要来源。拉赫玛尼诺夫则表示祖国和民族是自己创作的源泉,要让丰厚的民族音乐在自己的浪漫曲中得到全面的展示和运用。可以看出,自格林卡开始,诸多俄罗斯浪漫曲创作者就树立起了鲜明的民族性理念,试图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而不是对西方艺术歌曲简单的模仿和移植,这种创作理念上的坚定和一致,为俄罗斯浪漫曲的发展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创作素材。在民族化创作理念的引领下,一方面,“诸多创作者都选择本民族诗人的诗歌作为主要的创作素材,由此获得情感和精神表现上的一致性。如巴丘什科夫、茹科夫斯基、巴拉丁斯基、德尔维格、普希金等著名诗人的诗歌,都被谱成了浪漫曲”;[2]另一方面,创作者还植根于现实生活,使浪漫曲呈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现实主义色彩。如强力集团中穆索尔斯基的《神学院学生》《古典派》《跳蚤之歌》等,它们的原始素材都来源于现实中的真人真事,这种对民族现实生活的反映,既是素材方面的创新和丰富,也从本质上拉近了浪漫曲和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

再次是创作技法。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历史悠久,类型多样,为浪漫曲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技法借鉴。比如在旋律上,俄罗斯民歌善于利用旋律走向来展示情感色彩,对此很多创作者都予以了继承。在鲍罗廷的三首艺术歌曲中,所有的上行和跳进都对应激动、兴奋等表情记号,表现出欢快、热烈的情绪;而所有的下行旋律则对应着悲伤、难过等表情记号,表现出压抑、伤感的情绪。又如在结构上,俄罗斯民间音乐在结构上是较为随意的,并不完全遵从大小调体系结构,对此柴科夫斯基是十分推崇的,在《吉普赛女郎之歌》中,两部分完全相同,调式均为d小调转 D 大调,且均为 16 小节。而后一部分则是在转调中陈述同一材料。这显然不是一种规范的曲式结构,但是却获得了良好的情感表现效果。可以看出,俄罗斯浪漫曲创作是地地道道民族化的,体现在创作理念、素材和技法等多个方面,也正是因为这种民族性的认同和表现,才使俄罗斯浪漫曲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和风貌。

(二)悲剧性

悲剧性是近代俄罗斯艺术创作的普遍的风格。首先,“俄罗斯地处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候严寒,自然环境恶劣,特别是到了冬季,大部分地区都被积雪覆盖,人们的生活十分艰难。其次,俄罗斯民族普遍信仰东正教,其教义为‘用受苦受难来获取幸福’,要求信徒要具有苦难意识。这在两个原因的影响下,使悲剧性成为了普遍的艺术风格。”[3]

柴科夫斯基创作的成熟时期,正值俄罗斯社会变革时期,给知识分子在生活和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让诸多作曲家都感到迷茫和失望。加之柴科夫斯基本身具有消沉、忧郁的性格特点,自然将这种情绪带入了浪漫曲中。如《再让我孤寂如往日》,这是柴科夫斯基生前最后一首浪漫曲。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当完成一项重要工作的时候,得到的不是轻松和休息,而是忧郁和惆怅,所以对世间感到失望,对未来感到恐惧”。这首作品中,柴科夫斯基使用了其独创的“哽咽式”旋律,在高音旋律中突然出现一个重复中间音的下行音阶,这就使原本的旋律线出现了一个小而急的切口,像是一个人在轻声哭泣。随后,柴科夫斯基又特意使用了持续的低音作为尾声,象征着这种愁绪的无穷无尽。《泪水盈盈》中,柴科夫斯基将整个心绪变化和旋律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悲伤情绪的推动下,旋律逐渐向着高音区发展,而唱到“我多么痛苦”一句时,钢琴伴奏上出现了极强音,象征着悲伤已经到了极点。以至于有评论者认为柴科夫斯基过于注重情感抒发,有损浪漫曲优雅含蓄的气质,其对悲情的表达追求可见一斑。

又如拉赫玛尼诺夫。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个虔诚的东正教信徒,而且与一般人相比,他的人生经历可谓是波折不断,亲人和恩师相继离世,创作初期不受认可,长期在海外漂泊等。内外两种因素的交织,使他的浪漫曲也表现出了鲜明的悲剧风格。如《我迷上了哀愁》,从标题本身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表现消沉、抑郁之情的作品。在旋律上,拉赫玛尼诺夫重点使用了其独创的“悲情旋律”。即用小二度下行打破原有的音乐进行,听起来更像是人的抽泣声,给人以意外而又无助之感。在和声方面,为了表现出低沉的情绪,他用简单的单音和较强的力度配合下行旋律,让人们的心绪一步步走向低沉,形象刻画出了主人公那种无助和失落之感。可以看出,在地域、时代和宗教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俄罗斯浪漫曲的悲剧性风格是十分鲜明的,这是区分别于西方艺术歌曲的一个重要特征,带给了观众全新的审美体验。

(三)情感性

浪漫曲采用诗歌作为歌词,以人声演唱为表现方式,使其在情感抒发方面比其它音乐形式更具优势。这一点也是为俄罗斯浪漫曲创作者所深刻认知的,他们以虔诚的创作态度和精湛的创作技法,表现出了真挚而多样的情感,真正把握住了音乐艺术的本质和灵魂。

如对爱情的渴望。柴科夫斯基根据托尔斯泰的诗作创作的《舞会》中,歌词描绘到:“舞会正热烈时,我看到了你神秘的面容,苗条的倩影和忧郁的眼睛,你的一颦一笑都深深印刻在我的心上。”为了表现出这种惊喜而忐忑的心情,柴科夫斯基先使用了三拍子的节奏,描绘出舞会热闹的氛围。然后再配以中等的速度和平缓而略带悲伤的曲调,形象描绘出了自己在爱情到来前那种激动而又稍显无奈的心理状态。结尾处唱到:“不知道自己是否爱你,但是好像越来越坚定了”。对此柴科夫斯基则用一组变化和弦表现出了这种从疑惑到坚定的心理变化。整首曲目的音乐与歌词内容是十分契合的,真挚而动人。

又如对美好过往的回忆。强力集团的科萨科夫曾根据普希金的同名诗歌创作出了《浮云飘散》一曲。作品大意是普希金在流放途中身患重病,得到了友人的悉心照料,不但迅速康复起来,而且渡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作品采用了12/8拍子,先给人以宽广豪迈之感。第一部分使用了b小调主和弦的伴奏音型,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般慢慢飘散,与当时主人公身患重病而得到及时救治的欣喜之情相契合。第二段表现的是对那段美好生活的回忆,因为这种心情是较为激动的,所以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离调和转调,旋律时而热情激动,时而低回婉转,时而甜美明朗,结尾处又用分解和弦营造了一种梦境的氛围,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再如对自然事物的赞美。《云雀》是格林卡的代表作,表现的是对云雀的赞美之情。作品的旋律素材取自俄罗斯的民歌,并使用了四度上行渐进这种典型的民间音乐创作技法。先用三连音的形式模仿出了云雀的叫声,并用波浪般行进的旋律抒发了作者“不知道去哪里”的感慨,“最后还是从云雀身上找到了答案,用四分附点音符紧接两个十六分音符的音乐织体,表现出了云雀‘天高任鸟飞’的豪情,同时也是自己四海为家的宣言”。[4]可以看出,俄罗斯浪漫曲的情感表现既是形象生动的,也是丰富多样的,正是因为这种情感性表现,才使作品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四)音画性

所谓音画性,是指音乐作品在词曲内容、音响色彩等方面所产生的画面感。具体到俄罗斯浪漫曲来说,那些以诗歌作为歌词的作品,诗歌本身已经进行了形象而精准的文字描述;而那些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许多听众也是有过相似认知和经历的。所以当音乐将这些内容展示出来时,听众基于已有的审美体验和生活阅历,自然会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生动而鲜活的画面。

如拉赫玛尼诺夫的《春潮》。该曲取材于俄罗斯著名诗人丘特切夫的诗歌,描绘的是早春的俄罗斯春潮萌动,冰雪消融的景象,表现出了对春天的赞美与渴望。可以看出,诗歌本身就带有鲜明的画面感,是对早春景象的白描,而拉赫玛尼诺夫则为其添上了音乐的色彩。在前奏中,作者先是用六连音和三四度音程模进,展示出了春风拂面,冰雪消融的景象。随后利用降六级和弦半音上行分裂的形式,与旋律的上行姿态相配合,生动表现出了春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景象。到了尾声部分,则用主和弦的分解形式高呼“春天来了”,并使用了“fff”的力度记号,宣告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温润的春天已经到来。一曲听罢,冰雪消融,河水初涨,草木生发,春风拂面的景象自然就浮现在了眼前。

又如穆索尔斯基的《跳蚤之歌》。穆索尔斯基是使浪漫曲呈现出现实主义色彩的第一人,将“在活生生的音乐中塑造活生生的人”作为浪漫曲创作的重要追求。《跳蚤之歌》创作于1879年,取材于德国诗人歌德的诗剧。全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的是国王养了一只跳蚤,不但封为宰相,还要求裁缝给它缝制官袍。因为是对事件由来的说明,所以穆索尔斯基采用了宣叙性的音调,带有明显的朗诵性特点。第二部分表现的是跳蚤在皇宫里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丑态。对此穆索尔斯基创造性的运用了反讽的手法,让旋律呈现出了一种颂歌般的威严感,这种威严色彩越强烈,对跳蚤的反讽也就越深刻,那个沉浸在虚荣中,将宫廷搅的上下不安的跳蚤就在眼前。第三部分将第一、二部分旋律交替呈现,继续表现国王的荒唐和跳蚤的跋扈,而人民群众早已是忍无可忍,最终捏死了跳蚤,并以痛快的笑声结束全曲。结合歌词本身的含义,听众面前自然就会浮现出相应的画面。除了这首作品外,“在《卡里斯特里特》《叶辽姆什卡摇篮曲》《戈帕克》《可爱的萨维什娜》《小孤儿》等作品中,也都有着鲜明的人物形象,让浪漫曲成为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故事”。[5]可以看出,俄罗斯浪漫曲的音画性特色是十分鲜明的,一方面是作品的选材使然,一方面也是诸多创作者精湛创作技法的体现。

综上所述,虽然俄罗斯浪漫曲至今仅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但是获得的成就却是有目共睹的,在杜布扬斯基、克兹洛夫斯基、格林卡、强力集团、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等创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使艺术歌曲在俄罗斯生根发芽,硕果累累,既有力推动了俄罗斯声乐艺术事业的发展,也为世界艺术歌曲的丰富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在今天的艺术歌曲欣赏、演唱和教学中,理应对俄罗斯浪漫曲有充分的重视,并重点体验和表现出其特有的审美特征,使其价值和魅力得到最深刻、最全面的彰显。

[1]陈刚毅.俄罗斯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研究[J].大舞台,2013,(3).

[2]王培新.简析俄罗斯艺术歌曲的风格及特点[J].北方音乐,2012,(8).

[3]张艺.俄罗斯艺术歌曲的发展[J].音乐创作,2012,(3).

[4]张春良.从民族性试论俄罗斯浪漫曲与民歌的演唱风格[J].艺术教育,2011,(3).

[5]牟一娜.浅析柴可夫斯基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J].音乐探索,2010,(3).

(责任编辑:郑铁民 李鸿熙)

10.3969/j.issn.1002-2236.2017.04.005

2017-05-16

王铁,男 ,博士,齐鲁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J604

:A

:1002-2236(2017)04-0026-04

猜你喜欢

柴科夫斯基艺术歌曲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浅谈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之美学体现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浅析柴科夫斯基《四季·十一月》
浅析尚德义艺术歌曲的创作及其特征
灵感从民谣中来
7月,盛夏的旋律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谈福雷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唱技巧——以《梦后》为例
法国艺术歌曲演唱的语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