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与人性冲突的背后
——评戏剧小品《老丁家的故事》
2017-02-13张元华
张元华
《老丁家的故事》系由万安县文化馆创作、万安县采茶剧团演出的一部戏剧小品。该小品力求反映时代变迁中的人性与法理的冲突,着意表现社会变革中人物灵魂的挣扎和自我救赎的努力,从而得到了评委的充分肯定,喜获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金奖。
长期以来,征地拆迁成为当代社会的一大难题。不少干部认为“征地拆迁”早已取代计划生育,成为“天下第一难”。《老丁家的故事》以万安县城城南片区棚户区的改造为现实背景,直面当下生活和干群关系,触摸社会深层次的矛盾,以平民的视角切入征地拆迁中的民生主题。全剧虽然只有三个演员,但在更广袤的意义上参照人性与法理的冲突,尤其显得纵深和丰富。
首先,全剧通过征地拆迁中个体的生存境况、个体的心理变化轨迹来反衬人性,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丁得发因为一家七口人住在棚户里,如果按规定补偿两室一厅将显得拥挤,于是临时抢搭棚子,以此想多要一间房,变成三室一厅,为此他不惜弄个假伤情,甚至以上访和上吊相要挟。这些情节的展现,无不袒露出丁得发在棚户区居住多年后的郁闷以及想借此贪些便宜的投机心理,更展示出他矛盾而痛苦的心理困境。此刻,人性本能或者说天性的缺陷开始同法与理发生剧烈的碰撞,成为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应当说,从这个角度看,该剧对丁得发这个人物赋予了历史的回声、现实的审视,使他在痛苦的矛盾煎熬中呈现出人性的复杂维度和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心理嬗变。
其次,剧作中的角色冲突,实质上是一场人性与民间伦理、法规条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冲突,因而显得真实可信,具有浓厚的人间烟火气。《老丁家的故事》没有一味地拔高拆迁工作组干部小杨的精神境界,也没有一味地贬低丁得发的思想觉悟,而是顺着生活的本来面目,按着生活的逻辑,按照人物的性格依次展开。丁得发虽然一心想着三室一厅,占着位子不签协议,但他竟然不允许他人叫他“老丁”,因为“老丁”与钉子户的“钉”谐音,有讥讽的嫌疑。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即便老丁怀有侥幸心理,想在安置房里多分一杯羹,可他毕竟好面子,知道钉子户并不是自己愿意接受的角色。从中可见,他的心底仍存本分,他本质上依然是个坚守道德底线的平民。而妻子郭三秀,则显然是个老实本分人。小杨进屋,她不忘端上一杯茶,老丁要伪装伤情,她也是忐忑不安,小杨指出她家临时搭建的棚子是违章建筑,不属于补偿范围,她当即承认说“是、是、是,我早就跟他说了”。连说三个“是”,并以“我早就跟他说了”这句,表明她与老丁不同立场。当小杨为救老丁受伤时,她终于说出“要不是小杨同志把你推开,砸到的就是你……”一波三折,尽显各人性格,尽显各人心理。这其中,老丁代表的是人性、是本能,郭三秀代表着朴素的民间伦理。小杨则代表政府,代表法规条例和原则,他既坚守原则,不肯松口,又和风细雨,反复做思想工作,最后还挺身而出,替老丁挡了倒下来的屋梁,头部受伤。人性本繁杂,故而多曲折。郭三秀遵循的是人之常情,是为人的根本,是我们中国流传几千年的民间伦理。这些因子同样还流淌在老丁的血脉里,所以老丁才有后来的转折,后来的幡然醒悟。
最后我得说说剧作的语言。剧作语言简洁明快,富有地方色彩。无论是老丁的多次抢白,不让别人叫他老丁,而要称他的大名丁得发,还是他的唱词“说什么影响不影响,吃苦受累有补偿。只要坚守不退让,美好的日子在前方”,诸如此类,都很贴切地刻划出了老丁的心理和性格。对于郭三秀,老丁则只称“老婆子”,这是当地家喻户晓的口头语,反映出世俗风情和百姓常态,地方特色鲜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剧中设了一个小插曲,就是老丁的孙子故意将上访的横幅写成“我要上房”。此细节颇出机巧,一则说明孙子急于想住上新房,与后文称孙子常常到新区参观相呼应;二则表达了孙子对老丁拖延不搬的强大不满。只此一笔,便写出了老丁孙子的聪慧与可爱。
当然本剧也有不足,比如老丁的转折虽然有所铺垫,但仍显突然,说服力不够。又如有些唱段过于肤浅,经不起琢磨,而且也没有充分展现地方特色。不过,瑕不掩瑜,该剧确为一个成功的戏剧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