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中的写意造型方式
——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运用

2017-02-13张海童

国画家 2017年3期
关键词:大写意形体雕塑

张海童

中国画中的写意造型方式
——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运用

张海童

在东西方艺术领域中,西方艺术多以具象写实造型与抽象造型去表达艺术家对事物的感受,而东方艺术尤其是中国艺术则是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个独特的造型方式,它区别于西方造型方式,有着独特的审美特质,那就是中国写意造型。中国艺术家以写意造型的方式去表达对自然万物的感悟,中国写意造型由来已久,从原始社会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到原始彩陶中半坡彩陶与马家窑时期彩陶上的纹饰,无不闪烁着先民意向造型的艺术雏形,彰显着我国先民最初表达艺术的独特方式。中国写意造型对外在事物的追求不是描摹客观物象真实具体的细节,而是将主观人文情怀与思想感情寄托在客体物象当中,追求物象在人心灵中的感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形体处理上追求“气韵生动”与“似与不似”之间,“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造型方式。所以在中国画中透视可以不用西方的焦点透视,而是散点透视,造型也不拘泥于真实物象,更加追求神韵,用虚实相生的意境表达物象在人们心中的感受,正如清人笪重光在《画筌》中说:“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用笔墨的方式捕捉大自然的神韵。正如国画家傅抱石先生所讲:“写意的创作方法。其意来自于心是作者心灵的表述,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表露,这种意的念意虽然包含在形象之中,但它却可以借助于联想和想象,产生象外之旨,画外之意,所以说意蕴大于形象。”

中国画的写意表现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是明代画家徐渭,他开创了大写意的先河,徐渭将水墨与宣纸的特性高度融合,以草书的笔法入画,直抒胸怀,笔墨酣畅淋漓,不求形似,但求神韵,寥寥数笔将花草山石表现得跌宕跳荡、脱略形似,表现了画家从主观感受出发不拘泥于花卉的自然生趣,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现出变幻莫测的意境与高旷脱俗的情趣。在人物写意造型中,南宋画家梁楷是杰出代表,他将写意造型运用于人物画中,开启了元明清人物写意的先河。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画面用粗阔的大笔以水墨淋漓的变化将仙人宽衣大肚、袒胸露怀的特征形象泼洒抒写,又将仙人五官距离压缩在一起,进行简笔勾勒,形成了耸肩、抿嘴、长额头的仙人形象。笔墨有粗放,有凝缩,用写意的造型与笔法表现出仙人醉态而行的生动形象。寥寥数笔就将形神意趣跃然纸面,概括出仙人的醉态与憨态可掬的形象。达到了笔简神聚的自由奔放、意趣超旷、自然潇洒的飘逸风格。显示了画家大刀阔斧般的率性挥写,是画家自我精神的写照。正如中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曾说:“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和诗的境界就叫做意境。意境既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反映,又是作者自己感情的化身,一笔一画既是客观形象的表现,又是自己感情的抒发。”

中国画的这种写意造型也被借鉴到当代雕塑创作中,中国画中是用笔墨写意表现,雕塑中则是用体积形状进行写意表现。如我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就把中国画中的意象造型与写意风格融入雕塑创作中。如钱绍武先生的《曹雪芹》头像雕塑,其整体造型突出曹雪芹那种悲怜的情感形象,体现文人阅过人间千帆过后的愁绪与思索状态,是对其所处时代的人世间聚散、家族盛衰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的一种悲怜。整个头像并不是拘泥于五官的真实刻画,而是以一种相当概括的写意造型手法,将曹雪芹的悲怜的精神情绪表现出来。头像重点突出了曹雪芹紧蹙地向上拧起的眉头,而削弱了其他的细节变化。将人物情绪的关键点突出出来,让观者第一眼就被那紧蹙的眉毛所吸引,而在眼睑形体处则是用很概括的写意方式表达。在这整体基础上第二突出的形体就是紧闭而沉毅的嘴部,嘴角有点下拉的表情。其在整体形象处理上是以中国画大写意的方式将眉毛上提,鼻部形体概括、胡子与嘴部撅起、嘴角下拉,整体头像形体概括,用写意造型的方式突出了愁眉和悲怜的嘴部还有方而硬的脑门,将曹雪芹那种满腹悲愁之绪、倔强而无奈的悲怜,用大写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达到了刻画人物真实情感的体现,是中国画中写意造型的转换。而钱绍武先生在表现《伍子胥》头像时,也用一种写意的形体进行表现,用那种疙里疙瘩的体积形状意向表现春秋末期的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子胥的坎坷遭遇,其头发、胡子、脸部形体处理成起伏变幻而激烈冲撞的写意形体,眼睛怒张,没有眼球,形成两个黑洞,将那悲愤的表情意向地表现出来,象征那段峥嵘岁月,表现出英雄的壮怀激烈悲歌式的强烈精神性格特征。在雕塑创作方面还有著名雕塑家叶毓山先生也在自己的创作中把中国传统大写意手法巧妙地融入雕刻之中,形体处理虚实相应,虚的部分借鉴国画中的留白,实的地方强调突出刻画。如《歌乐山烈士群雕》《红军突破湘江纪念碑》等作品就是运用中国传统的写意方式塑造人物造型。《歌乐山烈士群雕》主体部分以烈士大义凛然的动作,不屈不挠的精神形象为主体,突出刻画了烈士的头部形象,将烈士眉头紧锁,嘴部紧绷表情愤懑又倔强,烈士的脖子突出绷起、扭转向一侧、有力的肩膀肌肉隆起,人物上半身胸腔以上形体刻画集中而突出,胸腔以下的形体则采用概括的大写意的手法将人物躯干形状与山石的凹凸形状相融合为一体,正如雕塑家项金国先生在回忆老师叶毓山先生的一段文字中说:“这些作品是在需要强调需要表现的部分尽情地表现出来,而不需要分散视线的部分又艺术的引入大块大块的山石中,从而又产生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是因为先生把中国传统的大写意巧妙的运用于雕刻之中与中国写意中的虚实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

著名雕塑家邢永川先生的作品也将国画中的写意意造型引入雕塑创作之中。如邢永川先生的《杨虎城将军》,此雕像作品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其造型就是采用中国造型语言中写意造型的方法,杨虎城将军雕像站姿挺拔,表情凝重,眉头紧锁似乎正在历史紧要关头,思索着矛盾的焦点,内心在激烈的斗争,在民族大义与个人情感的矛盾冲突中思索,作者突出人物头部神态,而身躯则概括简练,以大写意的方式略加雕凿,整体雕像气韵生动、形象感人。这种吸收了中国画意境的方式进行的造型表达,正如邢永川先生自己所讲,在构思阶段“大胆沿用了吴道子画嘉陵江水与搜尽奇峰打腹稿的法则,在统览了大量有关资料与图片之后,随即进入面壁运思的意化构思中,以充分调动起自己全部的艺术素养和生活经验,紧紧伴随着活在人们心目中的传说与口头形象,反而复之地酿化,凝练造像形象的塑造和表现形式,须知这其间的甘苦是十分艰辛的,那是一场激烈、复杂的意识群的激荡。忽而出现种种英雄人物,忽而掠过金刚力士、石人、石马、石虎,幻想翩翩、八面涌思。正是在这翻天覆地节节紧凑的意化中,迁想妙得,追魂捕神地把握和熔炼再创造,追溯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我认为这就叫意象造型。它是作者意识与无意识沟通的瞬间,由幻觉于幻想的活中混沌初开的生成象,是绝不可以客观来对应的,它是意象,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英雄形象,而不是一个人像,正如叶浅予先生所评的那样,是酷似一块巨石,一座丰碑的酷似其人的像”。

当代著名雕塑家陈云岗先生在创作雕塑实践中,将中国画中的写意方式与线条感觉运用其中,如陈云岗先生塑造的《老子》雕像,此像曾获第十届美展银奖,老子整体形象中,五官眉毛、胡须并没有具象刻画,而是将它们变为意向的流动线条,形成高低起伏的线形水流似的体积,由眉须处似淙淙泉水冒出,由高处向下似汩汩流动的高山小溪在臂弯汇集处形成湖面,再向下奔流,形成川道,一泻千里,在脚下汇集向两侧展开,如意向中的河流奔涌倾泻而下,形成高低起伏的山川沟壑般的意向体积形状。作者将手中的泥条由上而下痛快淋漓地塑造出来,泥条变成流动的线条,像滔滔江河之水,整体运用大写意的手法,将手中塑造的泥痕与中国画的笔性相接合,笔走龙蛇。环环相连,形成气脉贯通的如丘陵、山川、河流上下起伏的意象形体,又如老子思想之文脉由远古逾千年流淌至今,其思想文化似山川河流孕育着华夏子孙后世。再有作品《大江东去》,此作品为第九届全国美展最高奖项银奖,陈云岗先生在制作此雕塑时吸收中国画中的“线”的元素,以“线”造型。泥条代笔一生二、二生三,笔笔相连,将北宋诗人苏东坡身上的衣纹以写意的手法塑造出来,并有大江东去浪滔滔之意向感觉。是作者将中国写意精神融入雕塑创作中。同时陈云岗先生还将中国画中的线条这个造型主要语言转化为雕塑中的波浪起伏的泥痕线条,正如陈培一先生所写:“作为一个雕塑家,陈云岗继承的是中国造型艺术手法,这个艺术传统的核心就是线的使用,线是现本土最主要的造型手段,是主流艺术形式。书法水墨画的‘骨’和‘神’‘韵’所在,雕塑自然而然地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书法和绘画的影响,也是以线造型、山水画的皴法和人物画的描法,及艺术家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在中国,这种普遍艺术程式自然催生出了更具个性色彩的风格特征,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等。陈云岗从林林总总的线条之中看到中国造型艺术的本质所在,在自述中其云:‘但绝非吾国吾民知线,用线实乃全世界皆知以线入画,然如我国将线赋予万千情感者,并用其表情表意,达于至高至美之境者,确乎唯我先贤。’”由此可以看出当代雕塑艺术创作中无论在作品构思阶段还是艺术表现阶段都吸收融入了中国画艺术中的意象造型的表现方法、写意的表现方法、线条的表现方法,借鉴了中国画的创作表现语言,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雕塑造型艺术。艺术是共通的,尤其雕塑与绘画是姊妹艺术,相互借鉴发展是艺术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将写意造型继承与发展能更好地建设中国本土文化,使之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张海童系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大写意形体雕塑
巨型雕塑
浅谈形体训练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一代精神属花草—当代八家大写意花鸟画展
西夏文形体研究述略
大写吾意
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产后形体恢复的积极效果
自然雕塑
形体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