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坡芽歌书》中《油蚂蚱》与壮族儿歌《水母鸡》之比较研究

2017-02-13文山学院图书馆

民族音乐 2017年5期
关键词:西畴壮乡蚂蚱

龙 符(文山学院图书馆)

《坡芽歌书》中《油蚂蚱》与壮族儿歌《水母鸡》之比较研究

龙 符(文山学院图书馆)

缘 起

近日,查阅壮学研究资料时,无意中发现,供职于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人类学博物馆,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的民族学博士王志芬著的《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意义解读》(2010年1月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实为她的博士论文,对《水母鸡》壮族童谣公开提出批评。她宣称:“现在流行壮族儿歌《水母鸡》实际上就是壮族少女的卜婚歌。因此此歌将歌名翻译为“水母鸡”是一种翻译错误。”(见该书第84至85页)

接着,王志芬博士阐述了她的观点:“我认为水母鸡实际上就是壮族少女用于占卜的蚂蚱歌。”理由有以下3点:首先,《水母鸡》壮语名叫《扎宁扎》,与坡芽歌书中的“油蚂蚱”的壮语叫法是一样的。其次,“水母鸡”不是水黾。再次,(油蚂蚱)歌曲中唱的内容与《水母鸡》的一样。大意(见该书第85至86页)“所以说,《水母鸡》歌就是壮族少女用蚂蚱占婚的占婚歌”。笔者认为,王志芬上述观点,实属错误,应予纠正。

关于“壮族文化名片”的壮族民歌《水母鸡》,最早在媒体上撰文介绍的人是文山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明富。《水母鸡》作曲的音乐第一人是已故壮族音乐家刘世坤。

深入“越歌僚曲”“原生态音谣”《水母鸡》起源地、传承地——西畴县鸡街乡的“壮学专家学者第一人”是龙符(云南省壮学会副秘书长,壮学学者,云南作家,资深媒体人,文山州社会科学专家,北京炎黄出版社的特约编审,文山州文联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他于2007年4月20日,在时任西畴县副县长谭萍、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戎方雁、县文化馆邬馆长等的陪同下,首次寻访到“壮族女歌王”黄廷秀,并通过她对《水母鸡》的翻译起源、传承、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得出《水母鸡》的根,在西畴的结论。尤其是提出“卜婚歌谣”中《水母鸡》飞翔的方向,是在寻找“幸福的地方”之新题观点,一直被学术界、音乐界所肯定并多次引用。龙符据此次调研和田野考察,先后写出《“壮族女歌王”黄廷秀》,发表在当年的《文山日报·七乡周末》版以及2010年第1期《民族音乐》杂志。2015年,他写的学术论文《壮族原生态童谣——〈水母鸡〉》,刊发于全国音乐核心期刊《民族音乐》第6期上,不论是音乐文化,还是壮学文化的传承,他的调研和宣传,作为先驱者,功不可没。

为了深入了解已故壮族音乐家刘世坤与《水母歌》的关系,龙符自费前往西畴县刘世坤家采访,寻找到一批独一无二,又鲜为人知的资料,丰富并深化了对《水母鸡》的认识、了解和研究,堪称壮学音乐文化探索与发现的引领者,走在儿歌童谣《水母鸡》研究的前列。

事实上,早在2005年4月27日,西畴电视台记者林文闳用两条消息新闻专题报道龙符专程赴西畴县鸡街乡调研《水母歌》此事,并在一周内多次反复重播。

龙符在接受西畴电视台记者采访时,曾经意味深长地表示:在西畴全县上下合力打造“生态旅游品牌”的时代大潮背景下,作为文山州的一名文化人,我力所能及的不仅仅是抢救濒临灭亡的一曲《水母鸡》歌,而是拯救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资源与精神遗产!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是一个地区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我们从事的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文明宝库”保卫战!

正因为龙符与《水母鸡》的这段“艺术人生”的“音乐情缘”,龙符才会格外关注《水母鸡》的所有文化动向。故当王志芬博士提出《油蚂蚱》就是“卜婚歌”《水母鸡》之后,龙符认为,此观点与结论十分不妥,《油蚂蚱》与《水母鸡》从内容与形式上,均“驴唇不对马嘴”。

为了捍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坡芽歌书》的权威性、科学性和真实性,笔者决定撰写本文,与王志芬博士论文商榷。一、原因分析:《油蚂蚱》误为《水母鸡》和“占婚歌”是“双重误读”

在王志芬著的《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意义解读》博士论文中,有两个问题需要甄别与厘清:

1.《水母鸡》是 “卜婚歌”,完全正确。

而壮族的“卜婚歌”,目前认定的仅有《水母鸡》一首,翻译和定名并无任何错误。

这首壮族民间童谣,由文山州著名作曲家牟鸿恩改编,(独唱版)歌中唱道:

札呢札,喳呢莫!~

水母鸡,游啊游。

你莫飞上天,莫要去很远。

就在咱壮乡,永在田里边。

哎哎,你莫飞上天,

哎哎,莫要去很远!

就在咱壮乡,永在田里边。

水母鸡,轻又轻,

站在水上边,四脚划呀划,

划进水草间,划到娘身边。

水母鸡,是生活在水稻田里的一种昆虫,人手大拇指般大小,能潜水,能腾空高飞。壮族是稻作民族,对水母鸡有浓厚的兴趣。每逢薅稻秧的季节,壮家姑娘都会捕捉水母鸡放在掌上爬行,将自己的理想唱给水母鸡听,然后放飞水母鸡来占卜婚嫁的方向。一代传一代,《水母鸡歌》就成了壮乡流行的“卜婚歌谣”。

1984年云南壮族学家王明富和云南壮族音乐家刘世坤在西畴县文化馆破译整理,从民间记录来的《水母鸡歌》,在壮族民间普遍流传的《水母鸡歌》,歌词是以个人的“卜婚幻想”而作词。

壮族著名的民间童谣《水母鸡》的内容是对婚姻的寄托、对幸福的象征。壮家妇女常常借它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梦想,寻找美好的爱情、美满的婚姻。

2.《坡芽歌书》中的 《油蚂蚱》与《水母鸡》没有任何关系。

坡芽情歌完整地体现了壮族情歌的一般特点,“完整的包括见面歌、引歌、大话歌、初问歌、盘歌、赞美歌、追求歌、初恋歌、深交歌、定情歌、赠礼歌、嘱别歌”。《油蚂蚱》这首是男女初恋的“探情歌”,而《水母鸡》是少女祈祷幸福的“卜婚歌”,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

之所以会发生这个误读,主要原因是作者王志芬博士是汉族,不懂壮语,语言不通,靠“翻译”,交流不畅,表达不到位,甚至有“手比脚画”,仅靠“2008年5~6月,在富宁县和坡芽村做了为期近两个月的实地调研,时间太短。(见《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意义解读》一书第14至15页)

王志芬文中的“第一重误读”是把《水母鸡》视为《油蚂蚱》;“第二重误读”则是把“探情歌”视为“卜婚歌”。她举例说:“在坡芽村,歌手侬丽英、农凤妹和村里现年30岁以上的大部分妇女都表示少年时代唱过这首《蚂蚱歌》歌卜婚。”

在云南省文山州的西畴、广南、麻栗坡3县交界的壮族村寨里,被壮家孩子亲切地称作为“水母鸡”的是一种约小指甲大小、身体呈椭圆形的黑色小甲壳虫,它们生活在稻田里和水塘中,善浮水、会爬行、能飞翔,孩子们总喜欢捉来捧在手里嬉戏玩耍,并边玩耍边吟唱一首流传久远的童谣《水母鸡》,以此来抒发他们天真幼稚的情感,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愿望。

学名叫“水黾”,它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小生命。它们能用4条细如长针的脚,依靠水面张力,在湖水上来去自如,令孩子们十分快乐。

笔者认为:《水母鸡》原是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广南、麻栗坡3县交界的壮族村寨的一首民间童谣。壮家儿童最喜欢捉水母鸡捧在手中嬉戏玩耍,边玩边吟唱《水母鸡歌》。以此来抒发他们天真幼稚的感情,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愿望。

一只水边田间随处可见的小小水母鸡,能游、会潜、可飞、能耐大。所以,壮族少女才把心头所有朴素的愿望,寄托在它的身上。

20世纪80年代,经过壮族学者搜集整理成儿童合唱歌曲,“水母鸡”飞向大江南北,唱响全中国。2006年,美国晶晶合唱团团长张智真在浙江听到《水母鸡》歌的演唱,从浙江追寻到北京、到云南,最后追到文山找到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明富和壮族音乐家刘世坤整理的原生态记录版本,又把此歌带到美国教千名儿童演唱并在美国参加全国的合唱团演唱比赛,“水母鸡”开始飞向海外。

《坡芽歌书》中的《油蚂蚱》汉语歌词、傣文歌词《水母鸡》均非“卜婚歌”

1.《水母鸡》(合唱版)词曲:牟鸿恩。汉语歌词如下:

札宁札,喳呢莫!

水母鸡,游呀游,

你莫飞上天,

莫要去很远,

就在咱壮乡,

游在田里边。

扎宁扎,喳呢莫!

水母鸡,游呀游,

你莫飞上天,

莫要去很远,

就在咱壮乡,

游在田里边。

哎嗨,哎嗨,你莫飞上天,

哎嗨,哎嗨,莫要去很远。

就在咱壮乡,

游在田里边,游在田里边,

游在田里边,游啊游……

2. 傣文版《水母鸡》

傣文歌词:(略)

笔者认为:《坡芽歌书》中的《油蚂蚱》、傣文歌词《水母鸡》均非“卜婚歌”

(四)《油蚂蚱》(试探歌)的文学解读

1.王志芬著《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意义解读》对《油蚂蚱》的文学解读

王志芬书中对《油蚂蚱》文学解读的歌词大意、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在此方面,笔者认同王志芬书中的观点,本人的评价与王志芬解读的高度一致。

在此歌中,蝗虫是少女的象征。油蚂蚱是蝗虫中最漂亮的一种,它的身子全是绿色的,腹部大小皆有(龙符注)嫩嫩的全是一包油,但它头背是红的,看起来十分干净漂亮。此歌用油蚂蚱象征心仪的女子,表现出对女方的一种赞美。因为油蚂蚱的头背是红的,这点红由于长在头部,和歌者所要赞美的女方的嘴唇相对应。

这首歌用漂亮、常见、可占婚的油蚂蚱象征与她对歌的女性,用“你一定出生在达官贵人家,你的嘴唇像油蚂蚱一样红润……你的手啊白得就像芭蕉心”,表示对女方的赞美。同时用“你是哪家生的妹妹,你给哥哥讲句实话,是远是近让哥心中有数,也好下次去你家找你”,进一步探问女方更为确切的信息。

表现手法:油蚂蚱头部红色比喻女方的嘴唇,用芭蕉心比喻女方的手长得白,这首歌主要用了“比”的手法。

歌曲阶段:这是一首试探歌。有了初步的意向,但男方此时仍不知道女方的家在哪里,因此用迂回的方式进行探问。

2.壮学专家刘冰山对《油蚂蚱》的文学解读

第12首

男唱《油蚂蚱》:

对译:妹很会说好/妈你是人哪(儿)/有你好像官/嘴粉蚂蚱荔枝/脚手白如蕉心/你当妹人哪(儿)/告给哥知道/哥知道下下/哥很想去返。

歌词大意:妹妹你真会说话,是不是你阿妈教你的?

你一定出生在达官贵人家,你的嘴唇像油蚂蚱一样红润、像荔枝一样粉嫩,你的手啊白得就像芭蕉心。

你是哪家生的妹妹,你给哥哥讲句实话,是远是近让哥心中有数,也好下次去你家找你。

笔者认为,壮学专家刘冰山对《油蚂蚱》的文学解读,基本符合《坡芽歌书》的壮语意蕴。

3.《坡芽歌书》中第12首“男(唱)歌”《油蚂蚱》是男女初恋之“探情歌”。

12,Daekl i zci《油蚂蚱》(男唱)第12首,《油蚂蚱》(壮文版)

Nuengxnaengh roxgangj yawz,

M eh m wngz dwg hunz l awz?

M i z m wngz yawz l um j saeq.

Bak m aeq daekl i zci,

Di nf wngz hau l um j ruengx.

M wngz guh nuengx hunz l awz?

Naeuz hawj go roxndeq.

Goroxndeq hwnj roengz,

Gol aeg nwh bae dauq.

笔者认为,第12首《油蚂蚱》(壮文版)保存了壮族原生态的山歌文学风采。正如王志芬本人所说,《油蚂蚱》这是一首试探歌。

壮文《蚱蜢歌》是《水母鸡》流传的变异体

《水母鸡》是壮族人民寄托理想和美好愿望的自编自唱的壮歌,表现了未婚男女在稻田里捕捉水母鸡,边唱愿望,边放飞水母鸡,以水母鸡飞走的飞向占卜未来婚嫁的方向。其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兴,歌词精确奇妙,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王志芬认为:现在流行壮族儿歌《水母鸡》实际上就是壮族少女的卜婚歌。因此此歌将歌名翻译为“水母鸡”是一种翻译错误。我认为水母鸡歌实际上就是壮族少女用来占卜的《蚂蚱歌》。所以说《水母鸡》歌就是壮族少女用蚂蚱占婚的占婚歌。(见《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意义解读》第83页)

本人认为:《蚂蚱歌》,多为赞美家乡的童谣,形式残缺,内容短少,“有祈祷无赌咒”,没有“卜婚歌”的形式与内容。“占卜物”既可是蚂蚱,也可是水母鸡。“春卜”用水母鸡,“秋卜”用“红蚂蚱”,因地制宜,而“卜婚”才是主角和目的。“水母鸡”飞往的方向,就是壮家情窦初开的少女芳心所属的方向、嫁人的地方和“幸福婚姻的天堂”。

而壮文版《蚱蜢歌》,是《水母鸡》流传的变异体。

题目: M eh bae naz aeu l uem q M eh,m eh,m eh bae l awz?

M eh bae naz aeu l uem q,

Aeu duz l uem q bak ndi ng,

Aeu duz bi ng bak veuq.

Ni nz l o a ni nz l o……

题目: 《妈妈去田里要蚱蜢》

妈妈,妈妈,妈妈去哪里了?

妈妈去田里要蚱蜢,

要红嘴巴的蚱蜢,

要裂嘴巴的蚂蚱。

睡咯啊睡咯……

这是“僚人家园”网站一位僚人网友提供的资料壮文版《蚱蜢歌》,并解释说,小时候在老家经常听到的哄小孩入睡的儿歌,田里会飞的可以拿来烤着吃得很香的飞虫,就是蚱蜢。

本人结论:壮族“歌谣卜婚”仪式上并无《油蚂蚱》“探情歌”,只有《水母鸡》流传变异体的《蚂蚱歌》。

“水母鸡”是“卜婚歌”的“象征物”和“吉祥物”

壮族民歌《打底咛》,汉译《水母鸡》歌,是未婚男女在稻田里捕捉水母鸡,手捧水母鸡,边唱愿望语,边放飞水母鸡,把理想及其婚嫁寄托与水母鸡,观看水母鸡飞去的飞向占卜未来婚嫁的飞向。千百年来,《水母鸡》歌,是壮族人民寄托理想和美好愿望的自编自唱的壮歌,一直在西畴县壮乡传承,是青年男女喜爱唱的一首流行民歌。

(一)龙符说

从人文的角度考察,“水母鸡”寄托着“婚姻”,象征着“幸福”。壮家妇女借“水母鸡”抒发心中的情感和梦想,寻找浪漫的未来爱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水母鸡”就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吉祥物”。“赌你帮我找一户好婆家”一句,正话反说是“希望”“向往”“渴望”之意。“水母鸡”吱吱叫,飞翔的方向,就是“幸福的方向”!

(二)罗扬说

罗扬(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认为:作为这支动听的《水母鸡》童谣的起源地,《水母鸡》在西畴县鸡街乡鸡街河畔壮族地区普遍流传,曲调大同小异,歌词则以个人的卜婚幻想即兴而作。水母鸡是生长在水稻田里的一种昆虫,手拇指般大小,既能潜水,又能腾空高飞。壮族是稻作民族,对水母鸡有着浓厚的兴趣。每逢薅稻秧的季节,壮家姑娘就喜欢捕捉水母鸡放在手掌上爬行玩耍,边玩边将自己的理想唱给水母鸡听,以此来抒发她们童贞的感情,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占卜婚姻的方向。经过代代口头相传,《水母鸡》就成了壮乡流行的卜婚歌谣。

《水母鸡》是壮乡的“卜婚歌谣”

(一)“少女卜婚”唱《水母鸡》嫁人的例证

众所周知: “飞虫卜婚”仪式古已有之。《水母鸡》是“春卜”的“占卜物。”

1.“水母鸡飞到哪个方向,我就嫁到那个方向”

云南著名壮族民间歌手——龙琼琳,麻栗坡南朵村人。20世纪60年代,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唱过壮族山歌。

这种用蚂蚱占卜婚姻的仪式过去在壮乡十分普遍。在云南文山壮乡,过去基本上每一个壮族少女都经历过蚂蚱占卜的习俗。云南壮族著名的民间歌手龙琼琳在采访的时候说:“我十五六岁(就会唱这首歌了),水母鸡飞呀飞,金水母鸡,银水母鸡。我唱完,水母鸡就这样飞走了,嘤嘤地就这样飞走了……水母鸡飞去哪个方向,我就嫁到哪个方向……”

2.追随着“水母鸡”飞往的方向,嫁到西畴县鸡街乡

西畴“县级非物质文化传人”“壮族女歌王”黄廷秀,从小就是听着唱着《水母鸡》长大的。她就是追随着“水母鸡”飞往的方向,嫁到西畴县鸡街乡的。

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罗扬所述:云南省西畴县地处北回归线“黄金十字带”上的高原喀斯特绿洲之上。在这片神秘瑰丽的土地上,既呈现着地球生物的多样性,也孕育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西畴壮族是世居民族,也是歌伴一生、舞伴生活的民族。这里的每一个壮族村寨,不论男女老少,个个能唱童谣,人人能歌童谣。《讨晌午》《舂粑粑》《吹喇叭》《丢手巾》《菜花开》等很多古老的、后来的、原生态的、再生态的、新生态的反映生产生活的童谣在这里村村传唱,代代相传,蔚然成风。

3.“勒少”们面对水母鸡飞往的方向,去寻找幸福的家庭和浪漫的爱情

正如龙符所述: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唱《水母鸡》歌时,十分神奇。壮家少女常常借《水母鸡》歌,表达心情。当“勒少”(壮语:姑娘)手捧水母鸡唱歌时,水母鸡会发出“叽叽叽”的叫声,人唱1~3遍,水母鸡就会在歌声中飞走。“勒少”们大多面对水母鸡飞往的方向,去那一带的壮家村寨,寻找幸福的家庭和浪漫的爱情……

《水母鸡》的多种汉译版歌词与“赌咒卜婚”有关

(一)龙符译本

《水母鸡》

水母鸡,飞啊飞。

飞啊飞,水母鸡。

左挑右选,赌你为我找一户好人家。

水母鸡,你飞到什么方向,

就是丰衣足食的好地方。

……

达尼达、达尼莫(壮语:水母鸡的两种称谓)

赌你去帮我找,

找到好人家,

我就嫁给他!

……

在由壮族作家龙符记录翻译为汉语的这首本地原创、原汁原味的《水母鸡》歌中,“水母鸡”是壮族文化的美丽意象。“水母鸡”又是起兴的载体,放飞希望的梦想。从前对“水母鸡”的汉译,主题单一,现在我们不仅找到了《水母鸡》的“根”,还找了《水母鸡》的“魂”。从而可以阐释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这可以说是“新的境界”。

(二)罗扬译本

童谣的汉语大意为:“老人常嘱咐,神仙有旨意;男大应当婚,女大应当嫁;水母鸡呀水母鸡!为我寻幸福,去找好人家;牛满圈,马满槽;田地多又多,山美人也美;水母鸡,放心飞,飞到壮乡去,飞到田里边,建立幸福家,圆我女儿梦!”

罗扬说:唱千年的童谣《水母鸡》时,甜美的声韵真的让我醉了。《水母鸡》作为多彩壮族文化的标识,折射出壮族文化的美丽意象,放飞着希望和梦想,寄托着对幸福婚姻的向往,象征着人性的纯洁高尚。

(三)张邦兴译本

关于文山州文联副主席、壮族作家张邦兴著《乜汤温》民族出版社2015年3月北京第一版第374页载,此书有张邦兴版的《水母鸡》童谣创作版:

“打宁打,打宁磨,

赌你飞上天,你不要乱飞。

田平水好种水稻的地方你再去,

有帅气小伙的人家你再去。

有五架犁头的人家你再去,

牛马满厩鸡鸭满笼的人家你再去,

有小姑子煮饭洗碗的人家你再去,

陈年谷子堆满楼的人家你再去,

风景秀丽邻里和睦的地方你再去……

——这是作家创作版的典型。有人认为,这版“壮味”浓郁,比较符合壮语歌谣《水母鸡》汉译的本来面貌。

壮族儿歌《水母鸡》是“中国童谣之乡”西畴县的代表作

1.西畴县为“中国壮族童谣之乡”。

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20日授牌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为“中国壮族童谣之乡”。

壮族是西畴县的世居民族,壮族童谣是西畴县民间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其中一首广为流传的《水母鸡》曾传唱到海外,参加美国全美合唱团演唱比赛并获奖。

在西畴的壮族村寨里,被壮家孩子亲切地称作为“水母鸡”的是一种约小指甲大小、身体呈椭圆形的黑色小甲壳虫,它们生活在稻田里和水塘中,善浮水、会爬行、能飞翔,孩子们总喜欢捉来捧在手里嬉戏玩耍,并边玩耍,边吟唱童谣《水母鸡》,以此来抒发她们天真幼稚的情感,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愿望。

西畴有着很多像《水母鸡》这样著名的壮族童谣,多以反映劳动者生产生活的美好向往为主要内容,题材多样,特色鲜明,在壮家孩童口中代代相传。西畴县先后编辑出版了《西畴民间故事集成》《西畴民间音乐集成》等图书,集中展示了壮族童谣搜集、整理和研究方面的成果。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西畴县命名为“中国壮族童谣之乡”。【文汇网讯】(记者芮田甜 西畴报道)

西畴壮族孩子们从小就念着童谣长大,这当中最有名的壮族童谣《水母鸡》,如今已传唱全世界。

西畴,太阳回归的地方,也是“中国童谣之乡”。

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西畴县壮族同胞,除了保留了远古崇拜太阳的文化习俗,各村寨民风淳朴,童谣遍地,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朗朗上口、内容丰富的童谣,孩子们从小就念着童谣长大,这当中最有名的壮族童谣《水母鸡》,如今已传唱全世界。

2.壮族童谣是西畴县民间文化遗产代表作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罗扬授牌颁奖词中说:童谣是最能拨动人类童年时代心弦的情感表达。脍炙人口的童谣妙趣天成,每个字都跳动着悦耳的音符,以至让人很难用“字正腔圆”的标准普通话读出那些简浅的句子。

壮族童谣是西畴县民间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些以反映生产生活的美好童谣在西畴的壮族村寨代代相传,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题材多样、特色鲜明、传承保护效果显著的特点。西畴县先后编辑出版了《西畴民间故事集成》《西畴民间音乐集成》等图书,集中展示了壮族童谣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方面的成果,经过考察论证,决定命名西畴为“中国童谣之乡”,希望生动上口的壮族童谣能够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3.鸡街乡——壮族民歌《水母鸡》的发源地

多次在国家、省、州比赛中获奖的《水母鸡》也在热闹的气氛中唱响:“你莫要飞,莫要走远,来到壮乡,永远在田里边……”优美的旋律在空中飘荡。

鸡街乡居住着汉、壮、苗、彝、蒙古5种民族,该乡彝族舞蹈——旋子舞曾被著名的舞蹈协会副主席戴爱莲女士称为“中国式的迪斯科”, 壮族民歌《水母鸡》在中国儿童音乐电视大赛中荣获金奖,现又流传到国外,在美国加州传唱;壮家《牛头舞》、曲艺《渔鼓说唱》、花族葫芦笙舞、苗族芦笙舞等独具特色。其中,曼竜村的《彝族葫芦笙舞》、下坝村的曲艺《渔鼓说唱》分别被列入国家和省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鸡街又是一个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生态良好的好地方,有美丽的鸡街河、田园风光、么所千年榕树群、龙老仙人洞天然溶洞群等如诗如画的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西畴人已经把对童谣的保护发展纳入到了西畴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童谣的传承已进入了西畴中小学教育的课堂;已经形成了青少年说童谣、唱童谣以及父教子、母教女的传承模式,西畴电视台在黄金时段已经有了童谣的播放时段,西畴政务网已经有了童谣的网络平台;西畴一年一度的女子太阳节以及各式各样的民间节庆活动、自发的对歌赛歌比赛已经为童谣的传承发展营造了新的生长环境和文化空间。

4.“非遗”童谣传承人以及100首童谣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

《水母鸡》原是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广南、麻栗坡3县交界的壮族村寨的一首民间童谣。壮家儿童最喜欢捉水母鸡捧在手中嬉戏玩耍,边玩边吟唱《水母鸡歌》,以此来抒发他们天真幼稚的感情,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愿望。

每年农历四月,栽秧的季节里,田间劳作之余的妇女同胞,唱着世代传下来的《水母鸡歌》这首古老的歌谣,不论是山泉溪流畔,还是小桥流水旁,歌声都会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山清水秀的山寨。

勤劳聪慧的黄廷秀,育有3个子女,且近50岁的壮家妇女,她就是我州已故的壮族音乐家刘世坤的亲侄女。12岁就会唱山歌,因嗓音好,歌唱得好,还录过音。但不识一汉字,无文化。她年轻时,不仅在西畴、文山唱过歌,中年后,广西专家来采风,外国专家来考察,她也唱过,而且几天几夜唱不完。1998年鸡街乡的农村业余文艺会演上,她还用壮语独唱《水母鸡》,是唯一的一位壮族女歌手。

据不完全统计,除了《水母鸡》之外,她还能唱《煮饭歌》《栽秧歌》《耕田歌》《铜鼓歌》等生产劳动歌曲百十首,从当姑娘时唱起至今仍可“开口即唱”,堪称“山歌好比春江水”……

黄廷秀作为西畴鸡街乡中寨村的民间歌手,如今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从小就是唱着《水母鸡》长大的,她熟悉壮族各类歌谣,能唱上几天几夜不重复,加之后来又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指导,曾到过很多电视台和国外去演出。她告诉我,她是追随着水母鸡飞往的方向嫁到这里的,她们这一代人不仅能传承古老的歌谣,而且识字有文化,能在新的环境里和传统歌谣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因此对童谣的未来充满信心。

2013年成立西畴县壮族研究会,陆续收集了壮族童谣100多首,这些壮族童谣已成为西畴珍贵的文化财富。

5.壮族民歌童谣的出版搜集形势喜人

壮族是西畴的世居民族,壮族童谣是西畴县民间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水母鸡》为代表的民间壮族童谣是一枝耀眼的奇葩。《讨晌午》《舂粑粑》《吹喇叭》《丢手巾》《菜花开》等以反映劳动者生产生活的美好向往为主要内容的壮族童谣,在西畴壮家村寨代代相传,涌现出了以黄廷秀、刘世美、陆顺梅等一批壮族童谣传承人,她们活跃在乡间田野,飞歌壮乡,飘扬四方。西畴壮族童谣具有群众基础广泛、题材多样、特色鲜明、传承保护成效显著等特点。为抢救和挖掘壮族童谣,西畴县先后编辑出版了《西畴民间故事集成》《西畴民间音乐集成》等书籍。

在西畴的历史长河中,西畴各族人民创造了包括以壮语“打底咛”(汉译“水母鸡”)为代表的众多壮族童谣在内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瑰宝。以壮语“打底咛”(汉译“水母鸡”)为代表的壮族童谣,水母鸡是稻田里的一种昆虫,会跑会飞。壮族人民发挥想象力,赋予水母鸡一种人性的梦想、愿望。把飞翔的水母鸡演绎为青年女子出嫁的一种喜庆象征。这首歌曲,在西畴的任何一个壮族村寨,大人小孩都会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在西畴的历史长河中,西畴各族人民创造了包括以壮语“打底咛”(汉译“水母鸡”)为代表的众多壮族童谣在内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瑰宝。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向西畴县授牌“中国壮族童谣之乡”。西畴壮族作为古越人的后裔,是西畴世居民族。壮族又是一个稻作民族,是一生与歌相伴的民族。

结 语

关于壮族童谣《水母鸡》,笔者在2016年5月30日第二次专访该歌的曲作者——牟鸿恩老师之际,作为文山州著名作曲家的他,再次跟我谈到三个问题:

其一,“水母鸡”者,乃一种“黑色甲壳小水虫也”。

他说:“水母鸡”不是“水板凳”和“水黾”。而是壮乡西畴当地人俗称的“写字公公”。主要在水面滑行,划“Z字形”前进,会飞,有翅膀,能潜水。

其二,“打咛打”,“打呢磨”者,乃壮语入歌的“水母鸡”之发音也。

他说:“水母鸡”这种黑色甲壳小水虫的壮语称谓就是“打咛打”,“打呢磨”。大的有人手指大拇指甲壳大,小的只有小甲壳(七星瓢虫)般大,此乃“水母鸡”壮语发音的汉译。

其三,《水母鸡》者,乃“壮族少男少女之卜婚歌也”。

他说:唱“卜婚歌”,不仅是“洛少”,还是“洛包”,反正少男少女都一样,在壮家十分盛行。

大致情况是:少女用手将水面上的小黑虫捞起,捧在手中。待黑色水母鸡身上的水沥散晾干后,用左右手心交叉交替铺路,让水母鸡往前爬。水母鸡藏在甲壳下的白色双翼翅膀风干后,便会迎风飞翔。此时,少女们就会唱起古老的“卜婚歌谣”。而当水母鸡飞往哪个方向,少女们就在心里留好位置,嫁往水母鸡飞翔的方向。而少男们,就娶水母鸡飞翔的方向来的女孩。至于“蚂蚱卜婚”,他从未听说过。

这一切,正好是对王志芬著的《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意义解读》说“《水母鸡》歌就是壮族少女用蚂蚱占婚的占婚歌”,自相矛盾错误最好的回答。

一言以蔽之,《坡芽歌书》第13首《油蚂蚱》与壮族童谣《水母鸡》从内容与形式上,均“驴唇不对马嘴”。《油蚂蚱》这首是“探情歌”,而《水母鸡》是“卜婚歌”,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王志芬书中的“第一重误读”是把《水母鸡》视为《油蚂蚱》;“第二重误读”则是把“探情歌”视为“卜婚歌”。“探情歌”与“卜婚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1] 龙符著.“壮族女歌王”黄廷秀.民族音乐.2010 (1).

[2]王志芬.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意义解读.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3]龙符著学术论文.壮族原生态童谣——<水母鸡>.民族音乐,2015(6).

[4]罗杨著.一首传唱了千年的童谣.中国艺术报,2015.

[5] 张邦兴著.乜汤温.民族出版社,2015.

[6]西畴县文联主席苏文林访谈录,2015年06月24日,访谈人:胡耀池 撰稿:胡耀池时间:2015年6月10日晚.

[7]李光聪文.欢乐的鸡街河畔.

[8]唐丽萍,黄鹏.走进文山汤果 寻找太阳的神秘部落.云南网,2015-3-27..

猜你喜欢

西畴壮乡蚂蚱
壮乡美
幸福吉祥伴壮乡
壮乡三月春光美
西畴,在时代的大浪中扬帆起航
披荆斩棘斗顽石
西畴之秋(外一首)
梦飞壮乡
“西畴精神”——写在石漠上的壮美史诗
快活的小蚂蚱
捉蚂蚱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