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发展特色民族歌唱事业研究
2017-02-13戴丽霞广西艺术学院
戴丽霞 秦 栋(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发展特色民族歌唱事业研究
戴丽霞 秦 栋(广西艺术学院)
研究缘起、意义、构成要素
1.研究缘起
广西被称为“歌海”,歌曲音乐资源丰富,全区12个民族,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歌曲,在长期的流传和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虽有一定的融合与交流,但还是保留了各自民族音乐的独特性,成为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符号与象征。同时这些独特的民族歌曲也是广西丰富音乐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广西传统的特色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衰落是普遍的现实,某些民歌形式甚至存在的失传的危险,为此从自治区到当地各级政府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为广西特色民族歌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似乎还没有达到最终目的,广西特色民歌的影响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与其“歌海”的称谓也不相符。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探索出一条发展广西特色民族歌唱事业并走出去的路径。
2.研究意义
广西特色民歌是广西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西文化走出去的号角式工具,是广西地域文化符号和传统文化的的象征,因此发展广西文化产业广西特色民族歌唱事业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时广西特色民族歌唱事业的发展是新时代广西特色民族音乐与时代发展并轨,起着传递时代的信息、表达时代的声音和记录时代的符号的作用,也是新时代广西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广西特色民族歌唱事业是当代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3.构成要素
歌唱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两个要素:作品和人才。歌唱事业的发展要以优秀的作品为依托,没有优秀的作品、优秀的特色民族歌曲,发展特色民族歌唱事业就无从谈起,古今中外音乐发展都是如此。我国现有专业院校所学习的中西音乐理论都得以于优秀的音乐作品,以优秀作品的研究为依托,以优秀作品作为文化输出、影响力产生的载体。因为一首优秀民歌作品产生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宣传工具。所以发展广西特色民族歌唱事业首先要创作优秀广西民族特色歌曲,创作一批具有鲜明广西民族特色的、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歌曲来,这是发展广西特色民族歌唱事业的唯一途径。同时人才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培养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为广西发展特色民歌歌唱事业服务的作曲家,则是广西发展特色民族歌唱事业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同时,就目前国内各个地区歌唱事业的发展现状来讲,能够产生巨大影响力的,首先是当地富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是旋律优美特色鲜明的歌曲,其次才是歌唱家,如内蒙古和西藏。
现状分析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境内主要有12个民族构成,其中汉族、壮族、瑶族人口较多;其他民族人口较少,特别是彝族、仡佬族人口还不足1万人;但各个民族均有自己民族的歌曲形式,只是多少而已;其中歌曲资源比较丰富的是人口较多的民族,如汉族、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而回族、彝族、仡佬族等相对较少。特别是壮族的“歌圩”活动;瑶族的盘王歌、唱香哩;苗族的山歌;侗族的大歌、琵琶歌;仫佬族的“走坡”对歌;毛南族的“罗海歌”、“欢歌”;京族的“哈歌”、“海歌”,坳瑶的“大声歌”;茶山瑶的“香哩歌”等形式多样,内容素材丰富,挖掘潜力巨大。
这些歌曲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当地普通民众的生活习惯、节日风俗、风土人情和生存环境等,是当地普通民众现实状况的真实写照,这些与当地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是当地民歌素材的来源之所在。由此本课题组认为当地民歌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旋律音调与当地方言体系、文化、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历史传说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调、发音,成为当地特色文化内涵的展现,如:壮族“歌圩”的故事、布洛陀的传说;瑶族的勉语群体瑶歌、布努语群体瑶歌、拉珈语群体瑶歌等;侗族的耶、嘎等。这些民歌独特的文化背景可以说是发展广西特色民族歌唱事业的基础。
然而目前现状是这些与当地民歌发展息息相关的因素存在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的,这些独特的民族艺术生存的土壤正在遭到破坏,具体如下:
1.外在因素
(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当代市场经济状态下,许多以往的生活方式或劳动方式已经发生改变,而在传统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歌艺术有很大一部分是当地人们人常生活的写照;由于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与这些生活或劳动方式息息相关的民歌艺术正在失去存在的土壤。
(二)人口流动的增大:在现代社会状态下,城市化快速扩展,人口流动急速加剧,越来越多的人们流向城市,主要是青年人,优秀的人才几乎没有留在农村的,都流向了城市;而且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很不稳定,流动性很大,特别是年轻人大多远离家乡,使传统民歌艺术失去了传承的条件,仅保留在传统节日和仪式活动中,与现代人的生活渐行渐远。同时没有逆向反哺的流通渠道,致使留在农村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遍为老少群体,许多传统民歌艺术由于缺乏传承人而逐渐消失,传统特色民歌艺术仅仅停留在老人们的记忆之中,并随着老人们的离去而消失。
(三)民歌艺术的发展缺乏动力:由于传统民歌艺术主要反映农耕状态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面貌,其内容形式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没有当地文化背景的基础,很难理解一些民歌的表达,所以接受群体有限,致使民间艺人不能依靠其得到生活来源。
概言之,大的时代背景变了,包括传统民歌在内的好多传统民间艺术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呈现出衰落的现象,是时代的必然,所以发展特色民族歌唱事业不能脱离大的社会背景,因为艺术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反映,只有努力挖掘时代背景下人们感情的内在,才能充分利用表达时代的呼声,才能传承时代的声音,才能为广大普通民众所接受,进而达到发展广西特色民族歌唱事业的目的。
2.内在因素
除了大的社会背景之外,广西传统特色民歌本身也存在着众多问题,如传承人的缺乏,后备人才不足;民歌传承的环境遭受破坏,传统乐曲保护不力,缺乏新作品,未能与时俱进;传统民歌内容丰富而形式简单,形象多样而内涵不够,缺乏专业艺术加工等,这些问题导致了一系列的后果,严重影响广西发展特色民族歌唱事业,具体如下:
(一)传承人缺乏,后备人才不足,致使许多原生态民歌资源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传统民歌与现实社会状态相差甚远,难于找到市场,社会生存能力差,难以为社会所接受,导致学习的人越来越少。
(二)新作品少、能在当地广泛传播的新作品更少、当地作曲家更是少之又少,许多原生态民歌处在一种自我封闭状态,缺乏更新能力,与时代发展和普通民众的生活渐行渐远。由于缺乏传承人,民间歌手又往往为年龄较大的老艺人,缺乏创作新作品的能力;同时专业院校的创作人才由于对当地民歌的文化背景缺乏认识,创作的作品难以为当地民众所接受。
(三)传统民族歌曲作品相对较简单,虽有特色但缺乏艺术性,没有经过专业音乐创作的加工,内涵不够丰富,主题不够深刻,风格不够鲜明,不能作为广西的一面旗帜走出去,成为文化的符号,地域的标识。许多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当地传统仪式、节日活动相结合,没有做到发展和与时俱进,反映现代人们生活的新作品很少,有影响力的作品更少,所以不能为外界所接受,只能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流传。
(四)地方文化、风俗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严重影响了传统民歌的传承,也使传统民歌赖以生存的土壤受到破坏。
另外,普通话的推广伴随着的是方言体系的退化,当代社会发展一个显著的趋势就是城市化,这在加快人口融合的同时推广了普通话的发展,却加快了方言体系的退化,而一个地区民歌的特色与其方言体系是分不开的,方言独特的发音体系是形成民歌特色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方言发音的独特性与传统民歌音调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独特的民歌体系。然而这些方言体系正在消失,传播的人群也在逐渐减少,留在当地的人们对于方言传承的也仅限于口头,对于其长期传承演化过程中的脉络也缺乏了解,其中内涵更是知之甚少,这无形中也影响到了传统民歌艺术的发展。
这些可以说不仅仅是传统民歌存在的问题,而是传统文化存在的普遍问题,为此各级政府部门都做了许多努力,广西区各级政府也不例外,都做了许多积极努力对于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进行保护、开发和发展,举办了各式各样的活动,民族音乐保护方面最为突出的要数“南宁国际民歌节”、“中国——东盟音乐周”和“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尤其是近年来,类似的活动在广西各地可以说是无处不有,为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些活动似乎并没有完全达到各级政府发展广西文化、输出广西文化的目的,各式各样的活动也没能将各种当地文化形式发展成为鲜明的广西符号和地域象征。就如民族音乐保护来说,各式各样的活动效果并不明显,通过民歌节广泛传唱的歌曲也非常有限,推出的歌手也非常少,其影响力更是有限,还不能承担起发展广西特色民族歌唱事业的重担。问题出在哪里?本课题组认为关键在于以下四点原因:
(一)活动形式的相似性,如,各地市、县、乡举办的歌王大赛、畅享民歌等活动,更多是群众性的自娱自乐性,目标不在于推出有影响力的作品。
(二)活动形式的单一性,如文化厅陆续出版不少歌集,推出不少作品,但后期的推广、扩大影响的工作力度不大,作品创作目标更多在于艺术性,而非群众性、地标性,不追求能在群众中传唱。
(三)探寻地标性歌曲作品目标的缺乏性,近年来的各类赛事、节日、音乐周等活动,都没有把写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特具广西特色的,群众爱唱的歌曲作为重要的活动目标。
(四)活动推出的奖励力度不够,参与对象太过局限,不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特别是青少年。
经验借鉴
近年,在全国各地举办的歌曲征集比赛非常多,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各地举办了各式各样的歌曲征集比赛,活动目的也多种多样,有为繁荣当地文化,打造文化精品,促进当地文化艺术发展;有践行科学论断、弘扬时代精神、歌颂美丽自然风光的;有树立当地品牌,提升当地知名度和影响力,宣传城市形象的等等。概言之,就是为服务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但从举办效果来看,在全国各地举办的歌曲征集比赛中产生巨大影响力的歌曲还很少,至少没有听说过在现代歌坛那首歌歌曲是通过歌曲征集比赛而一炮打响,传唱全国,闻名于世的。而且这些不同地区的歌曲征集比赛,在活动宗旨和内容要求方面主要为服务地方发展,讴歌当地精神;在作品形式方面主要要求原创歌曲,题材不限;评奖方法由组委会或委托专家评审;奖励设置,最高奖基本在5万以内。现实是这些评奖活动影响力有限,参与群体有限,只是在小范围专业圈内展开,参与对象也主要是当地一定区域内的专业人员,受众对象模糊,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不能为大众所参与,不能达到发展当地音乐,传播当地文化的作用。可以说这样的歌曲征集活动出发点是好的,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最终效果却是不尽如人意。
那么成功的案例在哪里?当前能够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力的歌曲,产生的平台在哪里?是全国范围内的歌唱比赛,特别是由普通大众参与的歌唱比赛,也许并非专业,但却意味独特,如:星光大道、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提供了一个平台,唱红了歌曲,也推出了新人。主要是能够引起全国观众的关注,让全国观众参与其中,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影响力巨大,也达到了发展歌唱事业的效果。可以说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些成功的案例有什么特点?
1.星光大道:“节目不同于其他娱乐节目以明星表演为主的局面,本着“百姓自娱自乐”的宗旨,突出大众参与性、娱乐性,力求为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提供一个放声歌唱,展现自我的舞台。”(引自百度网)
2.超级女声:“赛事接受任何喜欢唱歌的女性个人或组合的报名。其颠覆传统的一些规则,使之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是当时中国大陆颇受欢迎的娱乐节目。超级女声的出现,改变了大陆音乐市场被港台歌手占据主要地位的局面。超级女声及后来湖南卫视举办的快乐女声,快乐男声为大陆音乐圈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实力与人气兼具的音乐人才。”(引自百度网)
3.中国好声音:“赛事倡导在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上发掘乐坛新人,让那些有音乐才华和梦想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好声音》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音乐层面和节目本身。一个个普通人在舞台上展示了他们惊人的唱功和音乐才华。观众被选手们返璞归真的真情所打动:在这里,既有专业的音乐世家,音乐教师,歌手,又有业余追求音乐梦想的学员;既有音乐老顽童、大叔,又有初出茅庐的学生;既有有火车司机,买帽子的老板,老师,又有全职主妇,边远山区的农家子弟。他们来此展示自己的个性,寻找自我的认同,表达他们个人的爱与梦想。”(来自《〈中国好声音〉的启示》)
据上所述,三个成功案例的共同点可以概括为两点:1.提供了歌手展示歌曲演唱的平台;2.参与面广,专家与大众共同参与。
笔者认为发展广西特色民族歌唱事业应借鉴成功经验,创造一个平台;举办大型赛事,像超级女声等赛事一样用大赛遴选歌曲,检验歌曲,传播歌曲,进而发展歌唱事业。而且大赛应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歌曲征集,第二部分歌唱比赛。
歌曲征集部分可以设立征集网站,提供网络平台,使征集作品音频或音像的形式呈现,号召国内、外听众参与其中进行投票遴选,选出一定数量歌曲,进行公示,后投入歌唱赛事进行比赛;歌唱比赛部分邀请国内外专家,特别是东盟国家专家参与其中,同时进行网络投票让全国观众参与其中,进行评比,由歌唱比赛选出年度最佳歌曲作为大赛的年度歌曲。
当然发展广西特色歌唱事业也要充分考虑广西的实际情况,实际情况是广西地处边疆,经济实力一般,就从全国来讲,缺乏地理优势,用一般的普通赛事引起全国的注意不太容易,这是劣势;同时广西又与东盟国家接壤,是我国与东盟国家交往的窗口,两者在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上存在着众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又具有一定的区域优势,这是一个先天有利条件可以利用。那么举办大赛,不妨邀请东盟国家加入,将其作为参赛的组成部分,首先形成区域影响力,然后再反哺全国,再图走向世界。
发展策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发展广西特色民族歌唱事业不是一个单一工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仅仅保护广西特色民族歌曲传唱和地方特色那么简单,而重点应该是注重发展,至少要创作一批符合广西地方特色,为当代广西普通大众所喜欢的民族歌曲形式才行,这些歌曲要与普通民众的当代生活息息相关,符合广大普通民众的真正诉求,真正反映广西当地普通民众的生活面貌和所思所想;而且这些歌曲首先要能感动广西本地普通民众,得到广西本地普通民众的认可和喜爱,然后才能意图走向全国。而就受众对象来讲,这些民族特色民歌的创作应首先面向广西青少年群体。因为未来属于他们,无视他们的存在和艺术诉求就等于斩断了发展广西特色民族歌唱事业的未来。
为此笔者提出两个方案:一是现实策略——为广西民族特色歌唱事业的发展创造平台,吸引全国歌曲创作人才投身到广西民族歌唱事业的歌曲创作中来;一是长远规划——为广西民族歌唱事业人才培养和影响广播制定发展方向和长远战略。
1.现实策略——请进来
(1)举办“唱响广西一支歌”广西原创民歌作品百万奖励大赛
发展一项事业短期来说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现实策略执行才行,这一策略应具有可操作性,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营造事业发展的氛围,从而参与其中,也就是造势;特别是需要广大普通民众参与的事业,更应如此。因此广西发展特色民族歌唱事业不应该仅局限于广西本地区专业人士的努力,还应吸引国内、国际专业人员的关注参与,聚集一切可以聚集的力量投入其中,才能形成巨大的影响力,也就是说要请进来。那么怎样才能请进来,一项巨大奖励的民歌赛事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民歌征集加民歌比赛两者结合,通过民歌比赛筛选所征民歌,通过民歌比赛检验所征民歌,评选出真正能为广大普通民族所接受和喜爱的新时代的广西特色民歌来,才是发展广西特色民族歌唱事业的可行之路。这里本课题组对于这一赛事做了一个简单规划,如下:
目标:
以赛事作为“引玉之砖”一石激起千层浪扩大影响力,让全国知道广西有一个原创歌曲大赛,激起国内外的作曲家投入到广西特色民族歌曲的创作热情中来。概言之: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方案:
1.歌曲要求:运用广西特色民族音乐元素创作的歌曲
2.受众对象:老少皆宜最好,首先是青少年
3.参赛对象:作者国籍、民族、年龄、性别、职业不限
4.评委组建:专家和全国观众
5.奖励方式:第一名奖金100万,第二至第七国家级奖项
6.举办间期:3年或5年一期
效果:
(1)投入少:作为一首歌曲获奖,能获得百万奖金,在全国没有,全球罕见,在国内是唯一的首创的赛事。
(2)传播广:巨额奖励必将引起巨大轰动,产生蝴蝶效应。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向全国乃至全球发布消息,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更多的投入。
(3)影响深:大量的广西特色民族歌曲的创作既是对发展广西特色民族歌唱事业的积淀,也为发展广西民族歌唱事业乃至广西特色民族音乐事业奠定了基础,更为创造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广西特色民族音乐发展添砖加瓦。
经费:
经费筹措方案,企业赞助,可以将活动冠名权赠与赞助企业。
2.长远规划——走出去
(1)培养人才
无论发展什么事业,人才的培养都是第一位的。歌唱事业也不例外,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才培养作为基础,发展歌唱事业是无从谈起的,既是有一时的灿烂,也如天上的流星,虽能划破长空,射出耀眼的光芒,但是眨眼而过,不能长久;而不断涌现的优秀人才则如天上的太阳,才能普照大地,不断散发光芒,是发展广西特色民族歌唱事业的不竭动力。
那么如何培养人才?本课题认为歌唱事业人才的培养不应该是简单的培养演唱人员或优秀歌手,而应该首先培养一批创作人才,因为相对于歌唱人才来讲,创作人才的培养更加艰难、不易。由此,本课题组就创作人才和演唱人才的培养提出两个培养模式,如下:
a.设立“精英式”的创作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我们来谈创作人才的培养,创作人才的培养不应该是大众型或普及化的,而应该是精英式的。因为创作人才是一个综合型的人才,他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簇而就的,他不但要具备各个方面的音乐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还有最为重要的生活积累才行。所以创作人才的培养应该是“精英式”的,具体如下:
(1)创作人才的选拔:从音乐院校、艺术院校作曲专业毕业生中选择;从国家级、省部级创作竞赛获奖者中选拔;从长期致力于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挖掘与运用的创作人材中选拔。
(2)创作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是通过专业院校的系统学习,提升创作技能以及对民间音乐的学习,一方面通过外出学习、交流、专业竞赛等平台培养和推送优秀创作人才。广西本地音乐文化的长期积累,包括:民歌民调、戏曲、曲艺、器乐曲等是人才 培养的重要内容。中国音乐家协会前主席赵季平先生曾说过,自己曾在戏班中扎根21年,对于地方戏曲、民歌民调早已烂熟于心,包括戏曲、器乐曲、民歌民调等,在村头、在田间、在山坡上听民间艺人唱戏、唱歌,在窑洞里跟老乡聊天,是赵季平最津津乐道的美好回忆。也是赵季平先生取得成就的重要积累。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交流和长期扎根民间的生活体验是创作人才培养的关键。
b.构建“阶梯式”的演唱人才培养体系
对于演唱人才的培养,应该是阶梯式的、分层次的、金字塔式的。低层次的是能够传唱广西民歌的歌唱人才,能够在一般的剧场演出的独唱或合唱人员;中层次的是既能传唱、又能教授广西民歌的歌唱人才,能够担当中高层次剧场演唱的独唱人员,又可以承担起培养中低层次人才的作用;高层次的是专业的、高水平的独唱演员,能够走出去在全国立得住,成为广西一面旗帜的演唱广西特色民歌的歌手。
人才的选拔可以从中小学开始,特别是应该从当地选拔,培养一批对当地文化具有一定了解和具有当地背景的歌唱人才,培育广西发展特色民族歌唱事业的土壤。在此基础上进行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培养一批能够走出去的人才。在这一方面,广西艺术学院的民族艺术系一直在做着不懈的努力,自2008年开设了民族音乐表演(演唱)专业以来,从各地少数民族地区招收会演唱当地民歌的学生,通过四年艺术院校系统的专业训练,培养少数民族地区民歌演唱优秀人才。在立足于本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同时,从三江、环江等地区聘请民间歌手到学校教授原生态的毛南族、苗族、壮族等民歌;从龙舟等地区聘请天琴琴师教授天琴的演奏技法,培养具有广西地域特色的优秀演唱人才。成果举办一系列原生态民歌展演的专场音乐会,各种民歌组合、民歌小组唱、表演唱取得了丰硕成果,其《山歌年年唱春光》《阿妹远远走过来》《千里壮乡是歌海》《画眉飞进油茶林》《天上星星伴月亮》《酒歌》等节目屡获省部级、国家级大奖。
另外,广西著名的民间歌手,如壮族农正甫,侗族陈国凡,苗族杨桂花,瑶族钟新建,毛南族覃晓琳等,对发展广西特色的民族歌唱事业,也应充分发挥他们的特殊作用。
(3)资源利用: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的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及传统仪式等,广西各民族的传统民歌很多都与这些民族文化元素有关,那么将这些民族文化元素与发展特色民族歌唱事业相结合,运用特色民歌的创作结合当地文化资源,既为发展广西特色民族歌唱事业提供了无限的素材,又服务了当地文化发展,宣传了当地文化,也为人们了解广西文化和传播广西文化提供了一个快速便捷的渠道。
a.民歌与旅游资源的结合
广西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在全国都非常有名,如:桂林山水甲天下早已闻名于世。而对于四方游客来说,来到广西各地旅游想观看的并不仅仅是当地美丽的自然风光,而且在美丽的自然风光留给游客的记忆也很有限,其实很多人更想了解一下当地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文化资源,可以说相对于美丽的自然风光来讲,一场简单的与当地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民歌活动,不但能够给各地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难忘的回忆,而且能够也起到了传播当地文化的作用。
传统的旅游模式往往是游客白天乘坐旅游大巴在各个景点穿梭,晚上回到市区旅店住宿,这对于生活的景点地区的当地民众,特别是山区的人们来说,得到旅游带来的实惠有限,而目前有一种新型的生态旅游模式正在盛行,对于生活在城市的渴望回归乡土情怀,了解景区人们的生活状态,特别是原生态的文化习俗,最能给人回归自然的感觉,也是快节奏生活中的一个有效调节。这时一场由当地人们表演的形式简单的晚会活动,将传统文化、舞台表演和民歌演唱结合起来,表现当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不但拓展了旅游资源,而且也是对当地民族文化的宣传,更能给远道而来的游客带来意外的乐趣、留下长久的回忆和谈论的话题。
b.民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
广西少数民族众多,各个民族都有一些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如黑衣壮、白裤瑶等,这些民族艺术活动形式在现实中比较原始、单调,但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也是当地人们民族记忆的表达。而就发展广西民族歌唱事业来讲,这些民族记忆活动内容虽然艺术性有限,但却是非常好的艺术创作素材,能够给予艺术家无限的联想和创作激情,如果经过艺术加工,将其与民歌艺术相结合,创作具有史诗般的歌剧艺术,既是民族历史记忆的现代表达,也是对发展传统民族艺术的有益探索。这在当代广西作曲家中已经有探索尝试的先例,如傅磬创作广西第一部原创歌剧《壮锦》、钟峻程的大型历史题材歌剧《大秦灵渠》等,都是歌剧与民族传说和民族历史的结合。
这一发展模式也是当代文化艺术服务地方,构建新时代的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的一条有效途径。特别是在当今,新的时代背景下,民族艺术生存土壤正在遭受破坏,民族艺术若要生存,先要发展,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时代文化相结合,成为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用广西人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承民族艺术,才能真正做到保护民族艺术。
(4)定位发展:广西特色民族歌唱事业的发展要进行相应的定位,也可以说是一个发展方向,以便于歌唱事业的长久发展和具体措施的展开实施。这一定位应从区内、区外、国外三个方面来讲,从三个方面的不同角度进行定位,区内是面对全区所有民众来讲,区外是指全国其他地区,国际是对我国以外的国家来讲,由于受众对象不同,从而决定了相应的定位差异,以便于制定相应的发展模式,促进广西民族歌唱事业的发展。
a.区内向大众化、普及化发展
一个地区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需要有培育地方特色文化发展的土壤来孕育,没有肥沃的土壤滋润,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地方特色民族歌唱事业的发展亦是如此。所以就广西特色歌唱事业的发展来讲,首先要有培育广西特色民族歌唱事业的土壤,要让广西人了解广西音乐,了解广西民歌才行。那么这一土壤如何培育?就是要在广西区内向大众化、普及化推广发展特色民歌,要让广西各个民族的特色民歌在广西区内为大众所了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目前现状是各民族的原生态的文化正在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人们的生活现状也与原生态民歌产生的文化依托大相径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创作新时代的民歌,要与时代发展相符合,要与普通民众生活密切相关满足其基本诉求,才能引起大众的兴趣,为大众所接受,当然这一民歌的创作要从广西各民族特色音乐文化中汲取营养,运用特色民族音调进行加工,结合现代音乐理论进行创作,创作为当代普通大众所能接受的现代广西特色民族歌曲。
另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广西民族特色歌唱事业的发展亦是如此。毕竟,谁抓住了青年人,谁就抓住了未来,广西民族特色歌唱事业的发展不能没有青少年的参与。所以目前首要的工作是创作一批能为青少年中传唱,特别是10岁以下少年儿童接受和喜爱的原声态民歌,首先要让青少年对广西传统音乐有一个原始记忆;当然现有原生态的民歌承担不了这一任务,需要有新的歌曲形式才行,对于原生态民歌进行加工改造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使音调保持原有特色,歌词童话化等,将“乡音”植入青少年的心中,才能保持长久的传承。
b.区外以民族化、特色化定位
一个地方的文化之所以能够引起其他地区人们的关注或兴趣,往往是因为其民族化、特色化,给人以新奇的感觉,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就全国范围内来讲,广西民族歌唱事业要想走出去,作为广西文化发展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成为广西的一面旗帜,不可避免的要走民族化、特色化之路,突出广西的地域文化特点来,将广西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特征呈现在听众面前,让人们充分感觉到其地域文化之魅力所在。
这里是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在我国各个民族地区,特色民族歌唱事业的发展无不立足本地民族化、特色化的为特征的。目前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内蒙古、西藏、新疆地区都是如此,就内蒙古地区来说,内蒙古地区主要为辽阔宽广的草原地带,形成了其独特的草原文化,民族歌曲艺术的表达也体现其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最为突出的是其“长调”音乐,字少腔多、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充分体现出辽阔草原的宏伟气势和草原人的宽广胸怀;每当“长调”唱起,听众就好像身处辽阔的蒙古草原,面前仿佛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景象,“长调”;而广西地区是另一番景象,闻名于世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和“十万大山”可以说是广西独特地域的突出代表,千奇百怪的自然风光、好山、好水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又由于历史上中原人口的不断迁入,形成了多民族融合的现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经过长久发展和文化交流后保留至今,而在这一传统文化下产生的“嘹歌”文化,就是广西特色歌唱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嘹歌”既是一部宏伟的历史文化长卷,也是一部记录壮家儿女风俗习惯的长歌,更是广西特色民歌发展的一个优秀代表。所以发展广西特色民族歌唱事业,就要将类似“嘹歌”一样的歌曲歌唱形式作为主打品牌,作为广西歌海的一面旗帜,一个象征、一个符号。
c.立足广西、面向东南亚的发展战略
广西地处北部湾地区,与东盟国家越南接壤,这是一个地理优势;而且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代东盟国家都与我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文化交流,两者在历史文化方面存在着众多的共同之处。这可以说是广西又一大优势。那么广西发展民族特色歌唱事业,就要充分借助地理和文化两大优势,使广西特色民族歌唱事业走出去,传遍东南亚,走向全世界。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要实现这一伟大工程,非宏大史诗般的歌剧不足以承担。
在我国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交往的历史中,和平共处的时间是很长的,历史上相互交流的、呈现传统友谊的历史事件是比较多的,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有太多的正能量可以宣扬,也与目前我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相吻合,运用歌剧艺术讲述双方友好交流的历史事实,这可以说一个文化输出的重要工具,也容易得到周边国家所认可。可以说运用广西特色民族音乐元素创造一部郑和下西洋的宏大史诗般的歌剧,作为传播广西特色民族音乐的载体,是一条可行之路。前文提到的傅磬的《壮锦》和钟峻程的《大秦灵渠》可以说就是有益的探索。
结 语
发展一项事业是一个系统的的工程,需要有一定的发展指导思想和战略布局策略,发展广西特色民族歌唱事业亦是如此。由此,本课题组对于发展广西特色民族歌唱事业提出了两个方案:一个为现实策略和一个为长远规划。现实策略的指导思想是“请进来”,为广西发展歌唱事业构建一个巨大平台,吸引所有能够吸引的力量投身到发展广西特色民族歌唱事业中来,为其创作音乐作品和提供演唱人才,并将这些音乐作品和演唱人才展示在观众面前,进行现实检验;长远规划的指导思想是“走出去”,通过培养人才、发展文化、定位发展来实施,培养人才是长远规划的基础、发展文化是长远规划的途径、定位发展是长远规划的战略,最终达到发展广西民族特色歌唱事业、输出广西文化使广西文化走出去的目标。两个策略利用两股力量,现实策略为引进外部力量,长远规划为提升内在实力,两者相互结合达到发展广西特色民族歌唱事业的目的。
世界的融合最终是文化的融合,通过“请进来” “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广西音乐,了解广西音乐文化,让广西的音乐文化走向世界。
注:本文为2016年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当代语境下的广西多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6D D 2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