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角下的东阳木雕
2017-02-13许元
许 元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东阳 322100)
东阳木雕是因地名而得名的传统工艺美术,绵延发展千余年,口碑中外,不仅在清代有东阳木雕翘楚应征到京城从事皇宫雕饰,而且早在1915年,东阳木雕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现如今,东阳市也因东阳木雕而被授予“世界木雕之都”的美称。在研究东阳木雕发展历史时,能深切感受到东阳木雕是中华文明的产物,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共性,本文试图在传统文化的视角下探讨东阳木雕的文化现象。
一、儒家文化下的“寓教于物”
南宋时期,中原氏族陆续迁入东阳,同时也带来了为人至孝、为仁由已、农本为务、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儒家文化,这些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着当地的人文思想,影响着人们价值判断和文化追求。
作为传统工艺美术的东阳木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物质产品,反映着时代文化和物质生产生活水平;它是精神产品,通过对产品造型、装饰的审察以及题材内容的选取,体现了审美理想下的儒家思想文化:以德立本、经世致用、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给人力量、充满希望。东阳木雕可以说是精神与物质统一合体的充满象征意义的艺术符号,表达着先人的渴望和期待,人们在使用并观赏时,既满足生活的需求,又能在心灵上有所顿悟。
当地古民居的中心是厅堂,厅堂点睛之处是用木雕雕制而成的醒目的堂号,它寄托着主人的胸怀意趣与持家理念。当地以德命名的堂号有30多座,例:巍山的“崇德堂”、卢宅的“树德堂”、厦程里的“慎德堂”、南溪的“敦德堂”、林头的“存德堂”、三潮的“承德堂”、徐田的“世德堂”、龙山“饱德堂”、西宅“滋德堂”、夏厉墅的“怀德堂”、赵宅的“仁德堂”、官桥的“懿德堂”、下安恬的“达德堂”、上安恬“懋德堂”、巍山的“崇德堂”“贤德堂”,而前宅一个村就有“尊德堂”“仰德堂”“济德堂”“让德堂”“崇德堂”五个以德命名的厅堂,这是儒家倡导“德为先”在当地古民居雕刻中的真实体现,以雕刻的“德”字的堂号,时时刻刻告诫人们要遵循道德准则。儒家崇尚的“和为贵”的理念,堂号中也有响应,巍山有“鸣和堂”“鹤和堂”“理和堂”“三和堂”“均和堂”“永和堂”“和致堂”“和济堂”“萃和堂”,白坦有“义和堂”“太和堂”“雍和堂”“敦和堂”“中和堂”“大和堂”“怡和堂”“义和堂”。官桥孙氏家族还有一座祠堂,是鉴于族人常发生争斗狱讼的现象,孙氏家族在明洪武年间建造的,取名“永和堂”,希望让子孙从生活中得到教训,要求后代永远和谐、和睦。儒家文化还说“性本善”,东阳各地有“百善堂”“让善堂”“蔚善堂”“梦善堂”“炉善堂”“敦善堂”,多个以“善”字命名的祠堂或厅堂。这些堂号名称表征着儒家的文化思想,充满道德信仰的力量,流露出人们的精神向往,表达了人们对生活追求的一种理想。
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当地有学规“心静明理之本,貌恭进德之基,刚毅乃自励,谦让可以求益,有善当与人共,有恶勿忌人攻”。[1](P159-165)装饰在当地民居建筑中的东阳木雕所选的题材内容,一样渗透着儒家的教育思想。
当地古建筑中最显著位置装饰的东阳木雕,让人们日常生活起居日日看到,它的图像造型选取的主题当地人是十分讲究也相当重视,它以当地人文思想为基础,遵循儒家文化的戒律。所选主题通常下面几个方面:一是“孝”。当地人“崇孝”,“孝者,德之本也。”《三国志·虞翻传》中有“吴宁斯敦,……代父死罪”的注引句,因为“斯敦为孝,泣血叩昏,经赎父刑”[1]这一真实经典的事件,当地有了“斯孝乡”的地名。“二十四孝图”“花木兰替父从军”等孝敬感恩内容是东阳木雕常选题材,这些故事取材于中国古代经典的真人真事,每一个图像造型背后都是一段动人的故事,给世人示范着以“孝”“敬”为核心的传统人伦礼仪。生活在社会里,每个人都要明白自己的身份以及这样的身份应该承担的职责,教导着每个人都要尽伦尽职、尽伦尽责。二是“义”,当地人“尚义”。各氏各族有“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正其义而不谋其利”[1]的家训与族规,义塾、义学、义行、义做等惠泽一方的义举。东阳木雕常选题材有,历史故事《三国演义》中患难相扶、结义尽义,义贯千古的“桃园三结义”,关羽光明磊落“义释黄忠”以及“精忠报国”的“岳母刺字”,司马光的“砸缸救人”,等等,以“义”为核心的故事,把“立人之道”溶入到耳暄目染的东阳木雕中,让人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走什么样的路,要求子孙要做“仁义”之事。在建筑装饰中的其它位置,还配以梅、兰、竹、菊、松、荷等的题材的雕刻,以标示主人推崇的耐寒、纯洁、有节、磊落、不屈、清白等的秉性,这些题材让观者从中体味出先人对儒家思想的追求。
东阳木雕的图像造型无论怎么千变万化,都以审美艺术化的形式来宣传道德伦理观念,同时也体现了儒家文化对东阳木雕影响的厚实与深刻。有时,赋予木雕认知与教化的目的,甚至超过它的审美目的,认知教化功能与审美功能交织在了一起。
二、审美文化下的“文质彬彬”
东阳木雕“文质彬彬”的美学思想包蕴着“文”与“质”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现了丰富的内涵。所谓“文”,是以文采、文饰为表现的“形式”,文采指木雕体量、布局等的宏观形式,文饰指图案、技法等的微观处理形式。所谓“质”,是以“礼乐”文化为底蕴的“内容”,《礼记·乐记》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规则;乐是天地间美妙图画,是道德彰显的礼仪。[2](P42-46)东阳木雕的“礼乐”文化在于“教化”,以其神形兼备、意蕴深远、知行统一、雅俗共享的特点,使人体悟天道、威仪有序、谦和有礼、修身养性。
东阳木雕的“礼乐”呈现出的是“中和”的审美意境。《礼记·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有而未发,说的是“含蓄”;“和”是发而有节,说的是“适当”。[3](P01-05)东阳木雕的审美表现是含蓄而适当。东阳木雕的“质”的“礼乐”内容遵循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规律,讲求天人地合、阴阳平衡、风调雨顺、万物繁茂。东阳木雕的“文”的“文采、文饰”形式恪守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原则,追求形式和谐、比例对称、中轴平衡、团圆完整。
东阳木雕以平面浮雕为基本技法,使得构图、造型、层次等有了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东阳木雕运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进行构图,这是打破时空界域限制的表现方法,把时间与空间合体考虑,使用“远近自如”的观物取象方法,在全部时空中以全面的节奏和规律来观照物象,面面观、步步移,实现“以大观小”“以小见大”,既可以对此时此景直接刻画,也能超越时空,对记忆的、想象的甚至虚幻的物色组合在一起进行雕绘,并将艺人的情感与物像合一,达到“造境”之美。这使得东阳木雕可以在有限的构图内表现更多的内容,不仅使构图饱满丰富,而且能表现复杂的带有故事情节的题材。东阳木雕运用线面结合的造型技巧,把绘画的线与雕塑的块面立体结合,更能够虚实结合,进行“意象造型”,达到包容天地的情、物色的华、人的情感,“化实景而为虚静,创形象以为象征”的艺术境界。东阳木雕的雕花刻凤,其意并不在描绘物体的形态,而是通过物体透露出所要表达的品格和思想,要表现先人想达到的理想境界,就是所谓“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追求的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东阳木雕的选材在审美上不以材料的价值为判定,而是“因物适材”“因材施艺”,充分利用材质的自身美感和原始特性,少着色少油漆,被人们称颂为“白木雕”。透过东阳木雕恬淡优雅的色泽,给人予自由天真形态的观感,人们在自然形式美感背后,感知了艺人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的内容表达。东阳木雕选材的这一独特情致个性,反映出社会“天人合一”的本质追求。
三、求吉文化下“趋福避祸”
东阳木雕又被称之“建筑木雕”,是因为它用于建筑木质构件的装饰,成为当地民居建筑流派中形、神、气兼具最鲜明的特色。《东阳县志》对大唐太和年间(827-835)所建冯家楼记载有:“唐冯宿、冯定府第冯家楼,雕饰精美”“高楼画槛耀人目,其下步廊几半里”。可见,自唐朝始东阳木雕艺术已用于当地民居建筑的装饰。[4](P52-53)随着唐代以后文学艺术和手工业的大发展,清代康、雍、乾盛世相对稳定的和繁荣的经济,东阳的建筑木雕由简朴到繁华、由粗犷到精细,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一套完整的装饰手法,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些用于建筑装饰的精美木雕,超越了建筑的实用功能,融入了中国文明中深厚的吉祥观,把宗族意识、人生愿望,以及人们对和谐生命追求的心理诉求,借建筑雕饰加以表达和营造。
《说文解字》中曰“吉,善也”,“祥,福也”。吉祥是好兆头,是顺心顺意、美满幸福,吉祥意识对于中国人就像水之于鱼,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通常用双关、比拟、借喻、谐音、象征等手法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求好运幸福、家族兴旺、开官发财。东阳木雕艺人们也不例外,以丰富的想象力巧妙地运用花草、动物、人物、山水、符号、纹饰以及凡是认为好的东西,来表达自己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情趣、宗教情怀,这一切“真善美”,构成了东阳建筑木雕求吉文化的主题和美好的图像造型,使人们用于遮风避雨,冰冷的住所有了温度,让人们的生活起居在木雕所营造的吉祥如意氛围中。
东阳建筑木雕的求吉图像主要有:寓意的飞禽走兽,祝祥的花草树木,寄情的民俗风情,借喻的纹饰符号。最具普通意义的吉祥寓意,动物有:“福”用“蝙蝠”,接福、守福、来福;“禄”用“鹿”,俸禄、百禄、路路通;“寿”用“鹤”,千代、长寿、延年;“喜”用“喜鹊”, 喜上眉梢、双喜临门、喜事连连;“吉”用“鸡”,一鸣天下白、阳明之神、雄鸡冠为“飞官腾达”;“裕”用“鱼”,年年有余、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忠、孝、节、义”用“马、羊、虎、狗”,“马”是“善良神物”,对主人忠心耿耿,“羊”是“孝兽”,吮奶跪膝报母恩,“虎”有节度,虎毒不食子,“狗”讲义气,犬不嫌主贫。花木中有:“富贵”用“牡丹”,荣华富贵、国色天香;“多子”用“石榴”,多子多孙、繁荣兴旺;“益寿”用“灵芝”,起死回生、返老还童;“ 恩爱”用“并蒂莲”,夫妻忠贞、幸福到白头;“淤泥不染”用“荷叶”,亭亭玉立、洁身自好;“春风得意”用“垂柳”,柳知早春、风抚柳动;“四君子”用“梅兰竹菊”, 凌风傲骨的梅花、俊雅清高的兰花、正直凛然的竹子、傲霜怒放的菊花,标示着主人坚贞高洁的气质和节操。民俗有:以著名的山水亭阁塔桥为内容,辅以刻画与之有关的历史人物,引人入胜,浮想联翩;以当地的景色为内容进行雕刻,如东阳寿塔村乐善堂的门之锁腰板,有12块表现了当地人所熟悉的岭下街、南午岭、大寺下、麻车埠、东江桥以及县城景、村景;以寻常百姓生活为内容,或耖地平整,或上山砍柴,或山坡采茶,或晒场簸谷,或养蚕缫丝,或扬鞭犁田,犹如世外桃源,其乐融融。东阳木雕纹饰的抽象图案源于实物,但高于实物,是自然形体的审美提炼,具有节奏感、韵律感并相对稳定。纹饰图案主要有:云雾背景下的流云纹,富有动感的水波纹,上下翻动的叠波纹,抛物状卷曲的卷草纹,厚实富丽的灵芝纹,枝连蔓、蔓带叶、叶生花的花枝纹,以及表示神武与力量的龙纹螭纹,祥瑞高贵的凤纹,纹纹相连,整齐而变化,无不“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祈望吉祥平安的意识产生于先民对生活的不安定感,对疾病、死亡、灾难的困惑与畏惧,需要借助神物来消灾灭难、驱鬼逐妖、保佑平安。作为精神寄托的吉祥图腾出现了,东阳木雕表现最多的图腾之一是狮。东阳建筑的木雕狮多雕刻于迎门的房梁与牛腿,一些木雕狮卷发巨眼、张口露齿,张牙舞爪而凶猛英武,昂首挺胸、收腹起臀欲动欲跃,彪悍异常,寓藏勇敢和力量,尽显护家镇守之气势,有了神圣尊严的象征。一些木雕狮,少了霸气和凌人之气,胸前带红缨挂铃铛,成双成对形态生动,左边雕成雄狮,脚踏绣球,意寓“一统乾坤”而“好事在后头”;右为雕成雌狮,脚抚幼狮,意寓“子孙昌盛”而“喜事连连”,狮头一般朝向门内侧,以示保卫进路,整体有了“事事平安”“纳福招瑞”的吉祥寓意[5](P86-91)。
艺人们把求吉心愿符号化、艺术化,并运用到传统民居的雕刻装饰中,使得传统民居获得了艺术生命的精神支撑。传统建筑上的东阳木雕图像,不但精美,而且寓意深刻,充分体现了先人充满智慧的创造精神和美满吉祥的生活理想。
东阳木雕不仅是当地人文精神的载体,而且是中华民族宝贵遗产的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下视野研究东阳木雕的文化内涵,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庸华,周江跃.东阳人文[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蔡子谔.孔子“文质彬彬”的服饰美学思想[J].邯郸学院学报,2005(03).
[3]钟仕论,李天道.中国美育思想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4]华德韩.东阳木雕[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5]许元.狮文化、狮造型及东阳狮木雕艺术 [J]. 荆楚学刊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