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2017-02-13
特别报道
国务院参事特约研究员 姚景源:让人口红利转化为人口质量红利
把握中国经济,一定要把握住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中国经济作出的两个重大判断。
第一个判断就是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新常态是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大逻辑,我们的任务是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第二个判断就是中国经济现在遇到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其根本是重大结构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为此,我们要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面来。
随着30多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内在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主要矛盾不是速度也不是数量问题,而是转型升级、质量效益提升、健康安全的问题。什么叫健康?健康就是正常、新常态,常态就是健康。把握新常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概括为三句话: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把握了这三个化就把握了新常态。
包括纺织服装行业在内,新常态下增长速度回落是个规律,因为阶段不一样。纺织服装原本具备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现在演化成一种美、一种文化。用经济学角度讲,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由过去规模、速度扩张、粗放增长,转到质量效益提高的一种集约增长。我们要用质量换数量,用效益换速度,从根本讲这是途径、方向,但在短期内不能让经济增长速度降幅降到影响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把握新常态,最核心重要的就是速度问题。第一,速度回落是新常态下的一种客观规律;第二,速度回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困难和问题,但也是我们化解深层次矛盾问题的必需;第三,速度回落有底,但不能影响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最重要的是人的供给,要让人口数量红利的消失转为人口质量红利的提高,努力从供给角度提高人口的质量,包括行业整体员工的素质、工匠精神等一系列因素。以前单靠数量取胜不可持续,要来解决质量问题。第二个是制度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要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供有效供给,根本的途径就是深化改革。
中国经济在2017年会在十分错综复杂局面下,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局面。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 潘建成:消费结构升级为中国经济带来积极因素
2016年或许是2010年以来年度GDP增量最高的一年,从增量角度来看,这预示着中国经济正在温和走出阴霾。预计2016年中国GDP增速为6.7%,中国经济正温和地走出低谷。未来中国经济依然具有积极因素。
我认为支持中国经济L型走稳的十大因素:首先,房地产市场的回暖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其次,基础设施投资的贡献;第三,受人民币贬值和中国对海外投资快速增长的影响,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出现持续的回暖;第四,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包括汽车消费的活跃;第五,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包括“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较快发展;第六,库存周期见底的推动;第七,减税降费等带来的企业成本减轻;第八,PPI(生产者物价指数)的回升对企业信心的提振;第九,相对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的效应;最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效应。
2017年,虽然存在房地产动力衰减、产能过剩压力依然巨大、汽车动力可望延续但已接近高位、出口面临更多不确定性等因素,但消费和产业结构升级、降成本去产能效应、三大国家战略可望继续发挥作用,压力与动力均衡下的中国经济L型走势可望延续。
未来中国经济依然具有积极因素,如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尤其是服务型消费的快速增长。2016年“双11”销售最多的不是产品而是服务,大众消费正在从商品转向服务,这反映出消费升级背后的道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从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消费,从模仿型到个性化,从低成本到高品质。智能化制造成本的大大降低将让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
此外,还有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包括“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较快发展、减税降费等带来的企业成本降低等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
金轮针布(江苏)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黄春辉:提振实体经济与增强企业内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着重提出大力振兴实体经济,这对于从事纺织制造业的同仁们是振奋人心的消息。
我认为,未来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将经历以下几个路径:一是从外销转向内外结合;二是从制造转向服务;三是从代工转向自主品牌;四是全面整合产业链资源。
因此,从提升实体经济的角度,企业应该有自己的观点或举措。一方面,要积极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号召,提高对于市场的供给质量;另一方面,响应国家的“三品”战略,并将其纳入到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中。
此外,新时代我们需要弘扬企业家精神,中国纺织实体经济发展要靠微观企业主体,要从高度、广度、深度和大局观等方面提升企业家修养。
下面我分享一下金轮针布对于提升内功,促进企业发展的经验。
金轮针布目前在江苏南通、甘肃白银有两个生产基地。产品包括棉纺、毛纺等全系列器材,国家“十三五”规划为金轮针布带来了新的机会,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中设备更新是重要方面,同时,响应国家的“一带一路”我们在新疆也迎来了发展新机会。
在迎来机遇的同时我们也面临挑战,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世界政治不确定性加大,国际市场货币波动,钢材原辅材料价格波动,劳动力成本,人口老龄化趋势等不利于因素同时伴随发展。
结合机会与挑战,我们确定了金轮针布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发展战略,做精梳理器材,预计2020年金轮针布将进入全球梳理器材领域前三甲,预计通过五年的努力,将市场占有率从25%提升到40%。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将金轮针布的战略方向定为一下几个层面: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经营驱动实现做优做强;最终实现全球化的经营。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孙淮滨:行业要培育、挖掘新的消费热点,推动消费升级
实际上,我们所谓的新动力是相对的,并不是全新的。大体有几个方面:第一是全民二胎,婴幼儿的消费品包括服装、家纺,势必会有新的机会;第二是“三品战略”,我们期待通过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来把这些境外的消费拉回来,成为国内的消费,这个战略的实施会带来新的机会;第三,就是“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果能实现这个目标,对于家用纺织品又会带来实际的需求,因为有人住就必须添置家用纺织品等等,这些都属于政策方面的一些动力的来源。
此外,消费升级也是纺织服装行业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因为我们毕竟是消费品行业,所以我们需要培育、挖掘新的消费热点,要推动消费升级。
首先是绿色。逐渐富裕起来的消费者,在消费时越来越讲究健康、安全、环保、生态、循环、低碳,这些概念已经融到它的意识,甚至购买行为、消费行为中,如果我们的产品能够满足这些需求,会为我们的经济带来很大的动力。
第二是轻奢。如今消费越来越理性,追求大牌子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更多讲究要有奢侈的元素,但也要有承受得住的价格水平,比较强调性价比,这就属于轻奢的路线。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它的消费群体在国内很大,基本上可以定位在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在中国有一亿多,如果我们把轻奢这条消费路线把握准了,这个市场非常可观。
第三是定制。消费者观念开始提升,开始运用互联网、大数据,运用网络手段来获得能够满足他个性化需求,而且快速获得个性化需求的服装或者相应的产品。定制过去是贵族的一种消费,现在通过规模化的定制能够成为大众化的消费,这个在服装行业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第四是非遗。纺织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国家级的13项,世界级的3项,纺、染、织、绣、印,这些传统的工艺能够和现代的设计、品牌、渠道有非常好的融合,来提升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使这些传统的文化元素能够变为经济因素,能够成为我们生活方式提升的一个资源,这也是现在消费者比较关心、比较关注的领域。
最后是场景和体验。这是一个比较流行的概念,一般在流通环节里面,零售环节里面制造一些情景,让消费者和服务和产品产生一种黏性,使他们产生实际的消费和购买。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贸易和投资研究室主任 王海峰:稳定外贸出口增长的国际机遇
2016年下半年,随着进出口商品价格回调,我国贸易进出口实现止跌回升,而纺织品及原料的总体情况与全国数字基本一致并表现更好,主要原因之一是纺织业国有企业占比较低,对于产能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着眼国际大环境,虽然美国去年经济发展在减速,但日本在过去的6个季度里实现了一个比较长期稳定的增长;欧元区的工业生产在过去三年内也相对稳定;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在过去的一年里有着较为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可以预见未来3~5年将会继续稳定增长。
在发展中经济体里,中国、印度经济增长保持在5%以上,我国是6.7%,印度是7%以上;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虽然经济处于减速状态,但2016年经济减速的幅度明显下降。这说明国际经济正在进入回暖期,全球经济将步入低速稳定增长轨道。
总体判断,未来发达经济体将重新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形势下的增长能力不会过高。
未来纺织工业发展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一是要尊重行业特点,我国纺织行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国际化水平非常高,市场的竞争比较充分,这是我们的优势。
二是要理性看待国际贸易的增长,随着大批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我国纺织行业贸易量不可能一直保持较强增长,从国际竞争力角度来讲,如果我们纺织服装企业要走出去,就不能过分顾虑所谓的贸易下滑,更应该从产业链、价值链和技术链角度考虑纺织服装核心的竞争力。
三是过去的人口红利是一种价格的红利,未来的人口红利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提升,我们要用好这种人力资本,建立在大量高知人力上的人才架构需要进行调整,如果把大学生也放到很简单的流水线上,那就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相信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经过新一轮的调整将会迎来更稳定、更国际化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