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教育”也有春天—专访出出国创始人张哲
2017-02-13编辑胡是飞摄影王大鹏设计
记者_孟 蕾 编辑_胡是飞 摄影_王大鹏 设计_孙 星
“慢教育”也有春天—专访出出国创始人张哲
记者_孟 蕾 编辑_胡是飞 摄影_王大鹏 设计_孙 星
在留学行业日渐成熟、产业链日趋完善的今天,不少机构开始将注意力投向留学后端市场。面对蓝海,有人不以为意,例如出出国创始人张哲。在她看来,留学前端市场的业务并未饱和,仍有“大大小小的市场空白需要我们努力去填补,去开拓”,那才是出出国要做的事。
出出国
出出国是北京美华心成国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旗下“美国留学领导品牌”,由张哲率领美国留学资深团队于2010年5月5日创
立,为赴美学
子提供“高端升学服务”,包括美国名校升计划,CASC卡思科青少年领导力训练、藤果儿留学课、托福SAT考试培训、CR批判性阅读,美国名校实验室科研项目,海外实习计划,海外志愿者计划
等。出出国采
用递进式专家团队服务,并推出“极致服务手册”等,目前已帮助超过20,000名学生成功申请到美国名校。出出国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非营利教育组织CASC在中国大陆
地区的唯一合作者。
如果把留学业务比喻成织造锦缎,那么众多的从业人员无疑就是织工。然而织工手艺和风格总有不同,有人擅于渲染,大鸣大放;有人则是慢工出细活,润物细无声。出出国创始人张哲,无疑属于后者。
因为常年打理公司上下业务,张哲早炼就了女掌门人的干练爽利,无论是公司同事还是其他熟知张哲性格的朋友,更喜欢称呼她“哲哥”。这个昵称带出了些许霸气味道,实际上,哲哥也有非常女人味儿的一面。影棚里,镜头前的“哲哥”身着一件蓝色毛衣,柔声细语尽显温婉。她跟《留学》记者聊自己的教育理念,言辞间更像一位老师—“孩子就像小树苗,修修剪剪才能使其根正,茁壮成长”。
张哲对自己的定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她坚信教育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程,用耐心才能浇灌出从容绽放的“花朵”。主打美国留学高端业务的出出国,是张哲一手创立的品牌,成立于2010年。六年来,出出国一直坚持着“慢教育”的理念,提倡用3—5年的时间教导一个孩子,从启发自我认知开始,逐步引导其释放个性,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出出国依旧坚持在留学前端深耕,为学生夯实留学基础。此外,目前还有主打的旨在培养学生领导力的CASC卡思科青少年领导力学院和围绕美国本科升学而设计的藤果儿教育品牌,实现了从传统的留学咨询机构到留学能力提升训练基地平台的转变。
在留学行业日渐成熟、产业链日趋完善的今天,不少机构开始将注意力投向留学后端市场。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是一块蕴藏无限潜力、有待开发的蓝海。与此相比,专注于做前端服务的出出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然而张哲自有其主张,她对《留学》记者表示,留学后端服务的现状依然是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获取利润,与目前已形成的前端服务模式本质无差。事实上,留学前端市场的业务并未饱和,仍有“大大小小的市场空白需要我们努力去填补,去开拓,那才是我们要做的事。”
领导力的养成
卡思科青少年领导力学院(California Association of Student Councils,以下简称CASC)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致力于青少年领导力开发的组织,其精英校友遍布全美,其中不乏常青藤学生、白宫资深顾问等。2013年,出出国与CASC项目启动合作,推出CASC中国营,成为该项目在中国的唯一落地机构。
拥有69年发展历史的CASC,通过创意演讲、互动性会议、团队协作、领导力开发等课程,致力于青少年的道德和品格培养。与其他领导力训练不同的是,CASC遵循同龄人互训的方法,运作SDP导师制度,让考核合格的高中生或大学生带领团队进行学习实践,使学生感受到一个人的力量也能对他人产生巨大影响,并通过“涟漪反应”影响社会和世界,从而使青年人更具社会责任 感。
CASC的领导力概念相对广义,即首先要做自己,然后才能做更好的自己。譬如,“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不能平庸?”“为什么一定要上好的学校?”等,这些深度的自我认知是CASC课程里的第一要务。 “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找到最根本的问题,即他自己是谁。”张哲解释说只有认识自己,找到目标和方向才能更好地做自己,而人的本性多是先己后人,每个人都有自私的基因。自私必然会带来对抗,而对抗的两败俱伤会使孩子认识到合作才能带来更大的利益,这时CASC会引导学生做更好的自己,把自身经验、能量、激情传递给别人,做一个服务型的Leader。
比如召开会议这堂课,按照常理Leader应该是主持会议、传达信息。CASC却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会议本质目的(即聚集想法、形成决策并做出分工)出发去思考Leader的作用,这样想来Leader的作用就不是主持会议和传达命令,而是有能力去选择一个能够完成会议目的的人,推动会议顺利进行。这种由原来的拍板决定到选贤任能的转换,使学生认识到Leader不再是身居高位而是服务大众的角色,CASC的领导力概念因此得到完美体现。
“这符合事实本质,也符合教育规律,即不做任何扭曲、不加入任何政策性导向,以人性的本质和真相来引导。”张哲认为CASC从事物本质出发引导学生,不强行干涉、不硬性规定,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极大发挥。
CASC:标准化与个性化统一
CASC对于学生的影响之大,张哲深有体会。她向《留学》记者介绍,前期参加CASC课程的学生以两类人居多:一类是“别人家的孩子”,各项优秀,稳坐年级第一;另一类是“被抛弃的孩子”,学校不认可,家长常批评。但进入CASC后却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外界看来有天壤之别的两类学生,在CASC中的表现却不分上下。在团队协作、公平公正的氛围中,所有学生的智慧、思维、逻辑和丰富的课外知识等潜能全部被释放出来。经过CASC标准化的课程培训后,两类孩子回到自己原有的生活轨道后,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其个性化愈加明显。第一类孩子不再想着当第一,因为这是由年级最后一名铺垫出来的。他们更多的是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另一类孩子则不再叛逆和热衷于挑刺儿,而是变成了问题的解决者,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指出其不合理之处,而后提供解决的方案,与之前“唯恐天下不乱”的看热闹行为截然不同。
张哲举了CASC学员Holly的例子。Holly是北京四中的学生,是这所顶尖学校里的学霸。从前的她很内向,也不觉得自己有必要付出努力去影响他人,这种心态在她接受CASC课程的几年里有了明显的改变。Holly学习领导力课程,继而成为导师,在中国教课。随后又去美国教课,如今已成为CASC资深导师。同时Holly在学校里设立了自己的摄像俱乐部,把四中的篮球发展史拍成微电影并引起很大轰动。在整个过程中Holly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焦躁,对人热忱,“也许这也是清华大学能在自主招生中录取她的一个重要原因。”张哲自豪地说。
“CASC非常典型地将标准化与个性化统一起来,课程和模式虽摆脱不了标准化,教师也有相应的教学标准,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极具个性化,这正是CASC吸引我的地方。”张哲欣慰地说,多年CASC的培训经验让她深切体会到每个孩子都会带来惊喜,每个孩子的潜能都是巨大的。
扫一扫,关注出出国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CASC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藤果儿教育公众号
像Holly一样,从CASC项目中受益的,在北京四中不乏其例。张哲对《留学》记者提到,北京四中是出出国CASC项目的合作学校之一,“很多四中的学生选择了CASC,今年这所学校还会采购CASC课程给学生会的学生做培训。”顶尖中学的认可,给CASC项目做了很好的品质背书。张哲希望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她在采访中透露,2017年出出国的发力点之一,就是加快推广CASC项目,在国内5—10个城市寻找高水平的合作方,使其被更多的中国学生所了解和接受。
教育应是唤醒内心而非规划教学藤果儿不只是留学
与CASC一脉相承的藤果儿教育是近来新开发的留学课程,也是聚集名校导师围绕美国本科升学而设计出的研习式课程,通过测评、团队合作、实践等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并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将批判性阅读、创意性写作、申请流程步骤、标准化考试规划、兴趣挖掘等融入课程中,发挥老师“引路人”的作用。
“我们发现,传统的‘我来规划你来做’模式会导致90%的学生偏航,而藤果儿教育想要做的是在留学过程中看到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而不只是为了留学成功。”张哲向《留学》记者介绍,经过2—3年的研发,藤果儿课程已见雏形并实现产品落地。藤果儿课程有针对的目标人群,有一定的时间条件作为限制,拒绝速成。张哲明确表示,即将面临出国的应届学生是藤果儿课程不予接受的,“学生接触这个课程应该早于其出国前三年,我们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来培养他们,使之从准留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留学生”。
藤果儿课程体系中有一门留学课,摒弃全由老师提供list的方式,通过“教授+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去认知中美教育的差异、规划社会活动、了解美国学校之间的区别。在藤果儿,没有现成的List,更多是老师引导着学生一起来完成,并最终由学生提供申请案例与老师商讨。这其中,每一件小事都会影响到学生,影响其价值观念、目标方向和自我认同。
从出出国和藤果儿教育目前的业务来看,这家机构有着很多机构所缺乏的耐心和韧性,不急于求成,不盲目冒进。这正是张哲的主张,她的说法是—“现在做的每一件小事可能在学生的十年、二十年之后才能看出影响,但我依旧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把与教育有关的一点一滴做好,出出国和藤果儿的“城池”才能越发巩固,不惧竞争,就好像是煲一碗教育的参汤,小火慢炖才能历久弥香。
“低龄学生留学,家长应选择陪读”
低龄留学人群,是出出国和藤果儿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随着我国低龄留学生数量的猛增,“适龄留学”和“低龄留学”的争论久热不退,有人认为在留学后服务和落地服务完善的情况下,让小鹰早早学会独自飞翔更利于变成雄鹰而展翅,有人也认为垂髻之年负笈远行是一件冒险的事情,张哲更倾向于后一种论调。
“我经常把孩子比作小树苗,如果不及时修修剪剪它会长得歪七扭八,所有低龄阶段送出去的孩子行前最需要做的不是得到一份满意的成绩,而是确保他的根已经扎到土里,不会随风飘荡。”张哲认为,既然有的家庭选择在青春期送孩子出国读书,那学生包括家长需要做的准备和付出要比其他人多很多。
首先,15岁以下出国的孩子最好要有成人的陪伴,这是为了填补家庭教育的空白,否则孩子很有可能会变得自我、封闭、不善于沟通。此外,低龄阶段的孩子羽翼未丰,还像是未能扎根土壤的“小树苗”,尚未建立成熟的价值观。走到国外,意味着树苗也就没了根,风往哪里吹,他就往哪里走,没有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因此,张哲建议,如果家长决定在孩子低龄阶段送其出国留学,那么家庭成员陪读很有必要,这样可保证孩子的家庭教育不至于缺位;当然,光这样还不够,如果有条件,最好“父母都要跟着去”,否则,家庭教育虽能保证,但父爱或母爱的缺失也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张哲认为,对于低龄留学生而言,中国社会本土文化、家庭关爱、成熟的价值观熏陶等都是其不可或缺的养料,“小树苗们只有扎根到土里,被土壤润养到位,才能保证生长无虞。”
出出国、卡思科青少年领导力学院、藤果儿教育的管理团队,前排左起:丁奕璇、刘田馨颐、张哲、徐雨佳;后排左起:冷慧、王莹茜、李凤艳、王博、窦静、李娜、付东。
给家长的建议:别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不久前,北京中关村二小的一位家长在网上发文称其孩子长期受到同班同学的欺凌,近日情节愈加严重。事发后,孩子出现失眠、易怒、恐惧上学等症状,经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严重可致抑郁。对于这一受舆论热议的校园欺凌案件,张哲称自己在关注之余,也会思考,在面对此类事件时,家长如何处理才是正确的解决方式。
校园暴力,也称校园霸凌,在中外校园里并不鲜见。最新研究数据表明,其中言语欺凌的发生率最高,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将近一半的初中生遭受过言语嘲弄,37.7%的初中生遭遇社交欺凌,暴力伤害和网络欺凌则分别占19.1%和14.5%。“这些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不论是被嘲笑,还是被戏弄,或者严重的拳打脚踢,如果处理不恰当,都会遗留在孩子的生活中。”张哲认为,临时的欺凌不是最可怕的,欺凌过后残存在孩子生活中的伤害才是最让人担心的。
“如果孩子不幸遭遇到类似的校园暴力,建议家长从以下几个步骤解决。首先,家长平时就要多关注孩子的的学习与生活,多与孩子沟通,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他在学校的日常活动,做孩子的大朋友。这样孩子遇到问题才会想到可以与家长沟通,不然会一直憋在心里。”张哲提到,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不怒自威,有的孩子见到家长就像老鼠见到猫,这样孩子就会很少跟家长分享所见所闻,家长也就无从知晓孩子的真实情况。
身为人母,同时又是教育工作者,张哲对于家庭亲子关系的观察比他人更为细致。她告诉《留学》记者,自己更愿意扮演孩子的大朋友的角色,试着去倾听孩子的故事,放下家长的架子,尊重孩子并力求做到与之平等,理性地处理孩子之间的问题。由于常年与学生打交道,她深知孩子有时脆弱得就像瓷娃娃,任何过激的言语或行为可能就对其产生不良影响。
“了解事实之后,接下来就是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张哲提到,如果孩子受到欺负,那么“此时的他需要的不是蛋糕与糖果,不是飞机与坦克,更不需要表扬或批评,他最需要的是安全感”。作为家长,应该提供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令其将内心的委屈、不平发泄出来,“空间不必太大、时间无需太多,只要让孩子敢于发泄就好。”在这过程中,孩子可能会砸东西、摔玩具甚至还会大吵大闹,不要加以制止而是静静地陪着他,由着他去发泄内心的愤懑。有些家长收到所谓的“告状电话”或者听到只言片语后,总会先责怪自己的孩子。“其实孩子之间的矛盾,不要轻易地说对不起,也不要轻易地责怪谁。最要紧的是了解事情完整的前因后果,然后再做判断。该道歉的道歉,该承担责任的承担责任,该讨回公道的讨回公道。”张哲认为在这样的事情中,家长的态度非常重要,如果不分青红皂白轻易地打骂孩子或者一味地道歉,不仅让孩子受到二次伤害,而且也会对家庭亲子关系造成损害,家长应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