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教师伦理与素质教育

2017-02-12季德方

文学教育 2017年23期
关键词:伦理素质教育素质

季德方

高职院校教师伦理与素质教育

季德方

在高职院校,教师的伦理建设与学生的素质教育息息相关。教师伦理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素质教育即道德教育(德育)、伦理教育,而不仅是知识教育。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在课堂内外实行仁爱教育、情感教育,而不是“空心教育”、强制教育。高职学生的专业技术及其实际应用能力固然重要,也不能忽视了全方位的人文素质。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即民主的、平等的、自由的、科学的关系。

高职院校 教师伦理 师德师爱 素质教育

所谓教育,包含教学和德育。教师素质影响教师伦理,而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伦理,更要注重生命伦理,教师对学生要从素质关怀上升到生命关怀。伦理相当于社会性的道德,教师伦理也就是教育伦理;“伦理”即“伦常天理”,是理性、客观的规范、要求,而道德是主观、个人性的。伦理着重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教师伦理与职业道德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伦理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高职院校,教师的伦理建设与学生的素质教育息息相关。

素质教育即道德教育(德育)、伦理教育,而不仅是知识教育。目前,学校德育面临许多严峻挑战,如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化、信息多元化等。这就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坚定信念,以高尚师德感化学生、培养学生。为何重视教师伦理?因为教师是德育的主导者、实施者,教师伦理影响素质教育,教师素质影响学生素质。教师要善于处理教育活动中各种关系,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与学校

笔者所在学校是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校训是:“自强不息,勤奋敬业。”学院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学院前身川南经纬学堂创建于1901年,首任校长赵熙是清末著名书法家。川南师范学校是红色革命摇篮,朱德、恽代英、萧楚女、李伟森等人在此传播了宝贵知识和革命火种,吴玉章、黎英海等著名教育家也曾在此求学。作为学院教师,应该有身份认同感,光荣归宿感。学院教师不仅应该乐观向上、朝气蓬勃,脚踏实地、爱岗敬业,还应该熟悉学校历史,对先贤伟人充满崇敬之情,继承弘扬他们探索真理的精神。这样,学院才能继往开来,凝聚人心。

二.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伦理

教师伦理,包含规范伦理和美德伦理。

“规范伦理研究道德规范及其性质、结构和发挥功能的方式以及规范的论证等问题,它主要以人的行为及其道德标准为研究要义,探讨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应该与不应该之间的界限与标准,给人们行为提供准则指引,为人类社会探索理想的规范系统。”

“美德伦理本质上属于一种‘人格伦理’,即是一种指向更真人生尽力、更善人生价值和更美人生境界的人格的自我完善。道德不只是外在的遵守,更是内在的实现、内心的诚服和以此为基础的行动。”教师伦理包含传统伦理,也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伦理。儒家作为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美德伦理(德性伦理)的典型代表,强调“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古希腊古罗马伦理学围绕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著名的前苏联伦理学家季塔连科因此认为“古希腊古罗马伦理学可以说是关于德行的学说”,美德伦理“重视美德,并把人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教师的美德伦理即师德,其核心是师爱,即教师要热爱学生。师爱有如下教育功能:激励功能、感化功能、调节功能、引动功能。师爱的形态有:关怀和爱护、尊重和信任,同情和理解,热情期望和严格要求。

在素质教育中,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充满热情期待和积极暗示,可以打破负面的“马太效应”,使较弱的学生也得到良性发展。教师在现实社会、网络社会中,都要注意言谈举止,正如陶行知有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优秀教师就是学生模仿的对象。

教师应该在课堂内外实行仁爱教育、情感教育。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做到“爱无差等”。这种伦理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墨子“爱无差等”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兼爱”主张中。“爱无差等”是教师公正伦理的重要指标和道德规范。伦理学认为,教师公正概括和反映了师德的主要特征,是对教师的根本要求。

(二)交往

叶澜说:“教育起源于交往活动”,季亚琴科则说“教学就是交往的变体”,“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师生交往是一种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的方法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人际知觉和对学生的认知,都有赖于教师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与克服人际偏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实现“爱无差等”。教师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素质教育就是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教育是互动的,教师与学生可以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三)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校园环境中最重要的关系,它反映在教育过程中二者的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的、平等的、自由的、科学的。

民主,体现在学生应有独立的思维方式,自主的发表意见的条件。平等,体现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不能以权威的形态压制学生,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以身作则。自由,体现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鼓励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科学,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匹配,保证符合科学的教育规律。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教师的教授、示范、沟通、交流等各种方式进行教育的外化;另一方面,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内化。

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教育活动中,要做到寓教于乐,学生才乐于接受,更好成长。成功的教师上课,学生感觉如沐春风。学生能够认同素质教育,积极配合教师,主观能动性才能发展。

三.教师与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一种伦理,它是对应试教育的反拨,使学生的潜能素质全面发挥。在高校,虽然也存在应试教育,但相比于中学,学生升学压力较小,可以培养多种素质。在职业院校,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对教育专业学生开展的素质教育,会影响他们,他们毕业后又会从事教师职业,继续影响他们的学生。教育是循环链条,要形成良好和谐的生态环境。高校教师可以放手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教学创新,不必照本宣科、循规蹈矩。学生也可以凭着兴趣爱好和教师的影响力,选修人文素质课程。

(二)人文素质

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职教师更要注重能力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高职学生的专业技术及应用能力固然重要,也不能忽视了全方位的人文素质。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培养的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对此存在片面的理解,认为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是根本。这导致了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功利性和工具性。高职教育终究是一种教育,而不是一种训练。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对技术多元性的认识,缺乏对技术伦理的深层次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丧失了职业技术教育这一特殊社会组织的教育本性。

教育是一种影响人的生命全域的活动。教育之要义就在于其“为人”之本真意蕴。爱因斯坦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爱因斯坦还说道:“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价值的损害。我想得比较多的还不是技术进步使人类所直接面临的危险,而是‘务实”的思想习惯所造成的人类相互体谅的窒息,这种思想习惯好象致命的严霜一样压在人类的贡献之上。”“实用”、“功利”的教育因其忽视甚至缺乏应有的伦理视角,造成了教育的本体功能淡漠、教师文化的缺位及教育的伦理性遮蔽,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今天,上述诸种问题的出现,理当引起我们特别的关注和深深的思考。

(三)“以人为本”

在校园环境中,教师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通过学校的德育来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总之,教育的伦理内涵要求用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受教育者,使其形成高尚的道德价值观念,成为具有社会公德、公民责任感与义务感且有着崇高精神追求和人生智慧的新人。

张楚廷在《素质教育的沉思》一文中指出:我们一直认为,做人、人格,人文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其实所有的问题都出在我们的教育没有关注‘人’上,没有首先把培养一个健康、全面、正常的‘人’作为教育的目标。只有当教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时,教育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素质教育推行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对人的研究,忽视了从伦理学的角度去思考素质教育中的教育伦理问题。因此,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是民主的、平等的、自由的、科学的关系。

四.结语

在素质教育中,我们要把教师伦理传给学生,再演变成学生伦理,进而扩大为社会伦理。教师伦理与学生伦理、社会伦理有一致之处,因为教师、学生都是个体人,都要在社会上生存。当然,教师伦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应该注重教师伦理建设,更好推进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

[1]荣隆徽.教育伦理溯源[M].成都:中国统一出版社,2013.

[2]史历.新课程与师德建设[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陈向阳.试论高职院校中的技术伦理教育[J].职教论坛,2006,(15).

[4]刘春花.从“素质关怀”到“生命关怀”——教师教育的伦理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8,(8).

[5]吴艺.从库珀模式看高师生伦理价值观的建构[J].教育探索,2011,(1).

[6]何雪莲.底线伦理·幸福·感性智慧——论道德教育的可能生成[J].道德教育研究,2009,(1).

(作者介绍:季德方,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音乐文学历史与理论)

猜你喜欢

伦理素质教育素质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