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心》对当代中学写作教学的启示

2017-02-12田儒娟

文学教育 2017年23期
关键词:文心习作文章

田儒娟

《文心》对当代中学写作教学的启示

田儒娟

本文以我国第一部语文教育小说——《文心》为研究对象,从写作目的、平日积累、组织方法、作后修改四个方面展开探讨,与当今的作文教学进行对比,以期对当代写作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文心》 写作教学 反思 启示

《文心》是夏丐尊和叶圣陶合编的我国第一部语文教育小说,一九三四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对我国语文教育影响深远。《文心》最初以连载的方式在《中学生》杂志上发表,两位先生轮流执笔,以小说的形式展开叙述,故事时间为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塑造了国文老师王先生和初中学生周乐华、张大文、周锦华、汤惠修等人物形象,主要叙述初中三年中国文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及学习的方式,笔调轻松幽默,故事引人入胜,道理深入浅出,思想发人深省。如今,七十多年过去了,《文心》中所指出的语文教育问题依然广泛地存在。正如叶至善在重印后记中所写的:“《文心》从出版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书中讲到虽然是三十年代语文教学上的问题,现在看来还切合实用,因为有些根本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目前语文水平不能很快提高,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没把教学的目的弄清楚,二是采用的方法不当。《文心》主要讨论的就是这两方面的问题。所以在今天看来,还可以给青年读者和语文教师一些帮助。”《文心》涉及阅读、写作、语法、修辞等方面,见解独到,正中要点。本文以写作教学作为切入点,试图找到对当代写作教学有益的启示。

一.写作目的

纵观当今中学的写作教学,老师们费尽心思,学生的写作水平却不见长进。且不说感情充沛,技巧纯熟,最初级的文从字顺的要求恐怕都没有达到。由此看来,多年的写作教学几乎是无效的。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写作教学的大方向是错误的。

王先生给学生上第一次作文课,就明确指出,当我们要和亲友通信、有意见要发表、经历的事情要记录、内心有情感要宣泄的时候,才会自然地提起笔来。因此,“作文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因此,依照自然的顺序,一定先有内容,后有题目。但是在练习作文的时候,通常是先有题目,所以出题人必须谨慎,先揣摩学生对于哪些题目是有话可说的,以题目引起学生的意趣罢了。比如现实教学中,让初一的学生写《中国梦》,是非常可笑的。

在“习作创作与应用”这一章,王先生把写作分为“应用之作”、“习作”、“创作”三个项目。“应用之作”是为应酬而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中学阶段必须学习的一个项目。“习作”是练习之作,“是法则与手腕的练习,是三者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有了相当的程度,才能谈得到应用,谈得到创作”。“创作”是创造之作,其生命就在乎新鲜的意味,创作第一步的功夫是发现题材,题材必须新鲜才值得选择认定。第二步是收集与题材相关的事项,聚拢来使内容更丰富;第三步必须借助熟练的手腕,把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这样的分类合乎实际,对于我们现代的作文教学很有启示,正如文中所说:“中学原是整个的习作时代,创作虽不妨试试,所当努力的还应该是习作。”

二.平日积累

写作不是无病呻吟,中国古人早有言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内心被外物触动,不吐不快,才提起笔来写作。现实的写作教学,无话可说的情况随处可见,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胡编乱造,假话空话套话泛滥。试想,如果学生平时养成了积累的好习惯,又怎会出现“无米之炊”的尴尬呢?

“触发”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枚叔给儿子乐华的信中,介绍了这一作文材料积累的方法。“作文的材料到处都是,并非仅在书中,专从书上去学文字,即使学得好,也只是些陈言老套,没有多大用处”,枚叔教育乐华不仅应该读有字书,更应该留心读大自然、大社会这本无字书。“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比如读书时看到一句话,由此联想到另一本书中的一处,或是与自己的生活有联系,或是可以作为将来论证某一说法的事例。触发要是自己新鲜的才好,沿袭别人的就失去了意义。长此以往,多思多想,写作水平一定大有提升。

“词汇联想”是另一方法。“文章的好坏,往往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文法上有无毛病,二是用词恰当与否,三是思想的新鲜、正确、丰富与否。”如果说上一种“触发”法主要针对的是思想方面的话,“词汇联想”这一方法则关乎用词的准确。杜振宇同学在讲演练习中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作文进步的妙招:“我近来于读书或一人默想时,每遇一词,常联想到这词的相似或相近的词,使在我的胸中作成一个系串……我把这些一串一串的词在胸中自己细加比较,同一串的里面,哪个范围最广?哪个范围最狭?哪个语气最强?哪个语气最弱?一一要弄得很清楚。”这是关于词的感觉力的磨练,现在学生作文常常词不达意,词汇本就贫乏,运用还不当,如果能在这方面下工夫,作文何愁表达不畅呢?

三.组织方法

文章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用语言或文字来表达,就得讲究组织。周锦华参加市里的演说竞赛会,题目就是《文章的组织》。“组织文章的原则只有三项:‘秩序、联络、统一。’把所有的材料排列成适宜的次第,这是‘秩序’;从头至尾顺当地延续下去,没有勉强接笋的处所,这是‘联络’;通体维持着一致的意见、同样的情调,这是‘统一’。”遵循这三个原则写出来的文章,虽不一定怎样好,但至少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可以称得上是“一篇”文章了。

至于具体的组织,同样有一个总方法——回问自己。我们可以回问自己到:为着要说些什么才写这篇文章呢?总不过是要讲一件东西的性状,一件事情的经过,或是发表一种主张,中心意旨就可以确定了。接着回问:这个中心意旨在我们的意念中间是怎样来的呢?我们自然会回答:从某种因缘引起的,或者从许多事理物理中间发现的,材料的先后排列也就可以确定了。最后回问自己:这项材料可能增加中心意旨的力量吗?那样说法可要打消中心意旨的存在吗?这时“统一”这个标准也就顾及到了。

四.作后修改

作完文章只完成了一半,要想进步,修改的功夫不可少。然而当今写作教学,基本上是进行课前指导,学生当堂完成。上交后老师并不及时批改讲评,往往间隔很久,评语通常是四字词语的随机抽取,不具有针对性,课后讲评也是走马观花,选择几篇佳作朗读,就开始下一轮的作文。老师没有对症下药地指出大部分同学存在的问题,学生也没有自己进行反思总结,除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外,学生的作文水平没有得到根本的提升,悲哀地讲,作文教学大多处于无效状态。王先生特别强调文章的修改:“文章作成了最好自己仔细看过,有一句话、一个字觉得不妥当就得改,改到无可再改才罢手。”正是在反复的修改中,作文才能进步。除此之外,作好后朗读一番,文章中那些不通顺的地方自然就显现出来了,这也是进行修改的一个好方法。

七十年过去了,写作教学依然在摸索中艰难前行,重读《文心》,或许能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1]夏丐尊,叶圣陶.文心[M].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3月第5版

[2]钟荣.读书、观察、写作——《文心》揭示的写作教学规律[J].广州:教育与进修,1984(06)

[3]阎振.有话说和说得来——《文心》教学主张研究之三[J].武汉: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07)

[4]徐龙年.指导青少年阅读和写作的宝典——评夏丐尊、叶圣陶的《文心》[J].呼和浩特:语文学刊,2002(05)

[5]李珂.《文心》的形象化教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届硕士论文

[6]刘瑜.《文心》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启发意义[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届硕士论文

(作者单位:湖南湘西州民族中学)

猜你喜欢

文心习作文章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冬天来啦
文心杂记
请不断修炼你的“文心”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