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晓华二十余年粮食情“九化”经营探新路
2017-02-12
本刊记者 徐 刚
童晓华二十余年粮食情“九化”经营探新路
本刊记者 徐 刚
尽管3月雨水连连,但湖南汉寿金穗米业种粮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童晓华仍马不停蹄地辗转于田间地头,察看翻土整田、水稻育秧、农资备置等情况。“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备耕搞好了,全年就能有个好收成。”童晓华表示。
刚过60岁的童晓华,早在1991年就放弃了在长沙稳定舒适的工作,回乡创办了金穗米业有限公司,从事稻米加工和良种繁育。后来,眼见农业形势越来越好,他就牵头创办金穗米业种粮合作社,陆续从农民手里流转土地,目前已流转6000多亩,直接搞起了粮食种植。也因此,他深刻品尝到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他用“六难”来描述种粮大户面临的现实难题。一是好田难得。普通农户一般把地力条件好、耕种方便的地留着自己种,只会把水利条件差、零散细碎的田流转给合作社种。二是病虫害难防。近几年,连续遭遇稻瘟病、高温、水灾,对庄稼收成影响很大。2015年稻瘟病爆发,有的田里减产达40%。三是农事难做。劳动力难请,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只能请六七十岁的老同志帮忙管理农田;服务难求,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较少,而市场上劣质种子农资还不同程度存在。四是贷款难融。农业投资不少,但可抵押物太少,很难到银行贷到款。五是经营权难定。虽然流转合同是五年一签,但时不时有农民想要回田地,经营权不稳定,导致想修建机耕道、改造水利设施时顾虑较多。六是钱难赚。租地费用由原来每亩300元涨到600元,请工由每天130元涨到150元,种子化肥农药也在涨。据他介绍,每亩田种早晚两季,早稻要打到700斤、晚稻900斤,才能勉强持平。
即便如此,但童晓华从没想过打退堂鼓。“搞了这么多年粮食,对粮食真的有感情,还得继续种粮食”,童晓华告诉记者。他还介绍,现在种粮基本都是机械化作业,比较轻松,而且也会有几年好收成,“两年平、两年灾、一年丰”,总体还是不错的。
“只要找准了路子,就不愁种粮赚不到票子”,童晓华坚定地说。经过多年摸索,他总结形成了一套“九化智能管田”的经营模式。一是规模化流转。他准备在现有6000亩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达到10000亩以上。他估算,早晚两季打粮1600斤,其中500斤稻谷用来支付土地租金,1000斤稻谷支付物化成本,100斤稻谷是利润。二是产业化运营。通过延伸链条、提高品质、打造品牌,力争让部分米能卖到30元/斤甚至50元/斤。三是集团化联盟。与种子、化肥等销售企业及粮食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产业联盟,控制产业源头,提升谈判地位。四是契约化约束。无论土地流转还是订单销售,都通过正式合同来明确权利义务,稳定预期。五是机械化作业。六是标准化生产。七是无害化管控。八是数字化管理。九是多元化解难。通过土地托管,农民不用担心田找不到、收不回了,也不用操心种田的事,合作社也不用支付土地流转租金,风险压力大为减小。
说起土地托管,童晓华报以极大的热忱,“农民进城打工,我帮农民打工。”据他介绍,通过统一提供耕、种、管、收等服务,双季稻每亩为农民增收400—700元,单季稻每亩增收200—500元。他计划进一步扩大托管服务面积,争取两年内达到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