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救命药荒”不能总指望特事特办
2017-02-11张立美
文/张立美
破解“救命药荒”不能总指望特事特办
文/张立美
背景:李克强总理近日对媒体报道“白血病患儿遭遇廉价国产药短缺,进口药一瓶超千元”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切实加大国产廉价药生产供应保障力度”。(11月21日《北京青年报》)
在总理亲自过问之下,卫计委快速行动,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白血病患儿的“救命药荒”将很快就会解决。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白血病患儿或许从此以后将彻底摆脱“救命药荒”的现象,不再出现总理二次批示的情况。但是,要有效破解“救命药荒”现象,不能总是指望总理或者其他领导作批示和特事特办,不可能每次发生“救命药荒”现象,总理或其他领导都会进行批示。靠总理批示的特事特办,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行政成本的方法。
实际上“救命药荒”已经不是一种特殊现象、个别现象,俨然已经发展成一种普遍现象。近年来,媒体屡屡报道鱼精蛋白、优甲乐、紫杉醇脂质体、放线菌素D、复方磺胺甲异噁唑、甲硫咪唑等多种救命药,乃至不少慢病药在全国告急断货的现象。微信朋友圈、QQ群、贴吧之中每天更是有很多患者或其亲属发布求购“救命药”的信息。
事实上频频发生“救命药荒”的情况,意味着市场机制存在失灵,一味地指望涨价缓解“救命药”短缺问题并不是一剂“良药”。保障“救命药”的有效供给,保护患者的健康权益,切实破解“救命药荒”现象,最根本的是卫生主管部门要建立起“救命药”供给机制。
首先,完善国家药品储备制度。应将小众药品之类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的救命药以及没有可替代的药品全部纳入到药品储备范围之中。一旦药品市场出现断货苗头迹象,国家药品储备库就要及时将储备药品投放到市场中,缓解“救命药”的供需关系。让患者有药可用,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不能等到患者买不到药了才紧急向市场投放药品。
其次,强化药品预警机制。卫生主管部门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利用好大数据技术,加强对小众药品、“救命药”的市场供需状况进行适时跟踪监测。一旦小众药品、“救命药”可能出现短缺或断货现象时,及时将讯息反馈给药企,指导、督促药企恢复或扩大生产,增加药品产量,保障市场供给。特别是在出现药企停产现象,卫生主管部门要及时联系其他药企进行采购,确保药品的正常生产和药品储备库有足够量的药品。
再者,建立救命药市场需求评估机制。卫生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病种的各地患者规模,引导和科学调配救命药在各地的分配和供给,方便患者可以在当地就近购买救命药,减少从外地求购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