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月老」
2017-02-10孙晓玲
◎ 孙晓玲
我的「月老」
◎ 孙晓玲
在我的婚姻中,父亲虽然不是直接的“红娘”,却是间接的“月老”。
遥想当年,父亲为了我的婚事,总睡不好觉。
当时我都二十六七了,在工厂当工人,父亲无一日不为我的终身大事着急。为什么父亲对我成家这么上心?因为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父亲,让他和我老姨一定要给我找个合适的婆家。父亲重情重义,不给我找到合适的人家,他是不会放心的。
他怎么托的朋友我不清楚,但那阵子父亲的友人梁斌、林浦、陈季衡伯伯的夫人们都帮过忙,而平日父亲是极不愿意麻烦别人的。
嫁女不求高,只求感情真。父亲没有门第之见,更不把婚姻当作攀龙附凤的机会。他跟我说:“穷不是缺点。”这是他对我的教育。当时有人介绍了某位中央首长的亲戚,这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事,但父亲听了那人的条件后并没有同意。
父亲考虑问题既周到又细致。虽然当时给我介绍的人不少,可父亲并不让我多见,他说:“那样不好。”
后来,李声玉同志介绍了我现在的爱人给我。知道他母亲是教员,父亲特别高兴,对我说:“搞教育的好,搞教育的会教育孩子。”
父亲还亲自托了大院里的张启明同志帮忙打听男方家里的情况。张伯伯可负责任了,有一天,我见到张伯伯笑呵呵地从后院穿过藤萝架走上台阶,亲自来向父亲“汇报”调查结果。
我听见张伯伯先夸了男方几句,父亲满意地点着头,之后张伯伯又小声地、有些神秘地告诉我父亲:“他有个叔叔在台湾。”父亲照样含笑听着,并没有因为最后这句话而受到惊吓或震动。
父亲很急切地想见见这个年轻人,于是两位介绍人便带着他去了大院。他们当时谈了些什么?已与我牵手共同度过31个春秋的夫君说:“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对你爸爸说:‘我觉得我有能力养活小玲。’我一说完,你爸爸就笑了。”父亲一直以写作养家糊口,自然也愿意找一个有一技之长的女婿。
我结婚前,父亲对我说:“请介绍人吃顿饭,吃好一点。”于是我和我爱人在周家食堂请了何林中、李声玉两位介绍人。何林中诚恳地对我说:“我要是有妹妹,就把他介绍给她。”这是我特别难忘的,何林中与我爱人同在一个单位。
有一天上午,父亲蹲在阳台上对着一面小镜子剪胡子,对我说道:“你结婚,我陪送你一套家具。”后来父亲给了我一个存折,正好够买几件家具。
当我即将踏上旅程去石家庄的大姐家旅行结婚之际,我们先去了父亲处,父亲高兴地大声对我说:“我不希望你大富大贵,只希望你平平安安。”守着我那么熟悉的紫红色八仙饭桌,坐在木凳子上,他抽了一根烟,显得有些激动。父亲语重心长的祝福让我记忆犹新,经过了岁月的碾磨,尤其是自己拉扯大了两个孩子,“养儿方知父母恩”,越品味越觉得这句话情意不凡。
我出嫁了,了却了父亲心中的一件大事。父亲在《清史述闻》“书衣文录”上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今日小女及其爱人来告五一节,赴石家庄旅行结婚,归后暂借陈塘庄房居住,余首肯,一九七五年四月廿七日。”
(摘自《布衣:我的父亲孙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图/文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