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中国文化引入的方法研究

2017-02-09杨佳

魅力中国 2016年27期
关键词:引入中国文化方法

杨佳

【摘要】从2000年从丛提出“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到今天,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边缘化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总结前人经验和结合自身教学体验,笔者重点介绍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的教学方式及策略。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国文化;引入;方法

文化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化的学习。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语言理论工作者和众多的在外语教师开始意识到文化教学的必要性。然而,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着重于英美等英语国家文化的导入,而忽视中国文化的输入和传播。2000年,从丛在《光明日报》上提出“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这说明,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忽略已经影响了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十多年过去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忽视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3(第三版)》教材为例,作为学习和教学的主要来源,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是学生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最直接和重要的方式,是影响学生对中国文化用英语表达是否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本教材的8个单元中包含母语文化且介绍相关知识的只有1个单元。因此,学生很难通过教材直接学习有关中国文化的正确英语表达,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文化误读和文化负迁移,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既缺乏必要的中国文化知识,又无法掌握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现象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当今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必须融入中国文化的教学,实现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双向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真实意识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重点讨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教学的方法及策略。

一、直接导入法

语言的输出首先需要足够的输入。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直接导入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课题的中国文化,从而学会用英语正确的表达和介绍某一主题的中国文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既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具备向学生传授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现象的能力;又应尽可能多的向学生直接提供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材料。

以笔者所授综合英语3为例,该课程采用《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3(第三版)》为教材,以15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本学期授课一共采用书中的六个单元。该教材中介绍中国文化及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较少。因此需要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单元主题直接引入中国文化的介绍以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用英语表达相关中国文化的内容(表一)。

根据表一所列,笔者在授课中根据每个单元的不同主题引入中国文化的介绍。如第一单元中白鳍豚的引入,介绍其生长环境和灭绝原因,不但有意识的向学生输入中国特有的珍惜动物白鳍豚,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词汇和句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写作能力。第八单元世界冲突的主题则引入抗日战争,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直接导入法教授母语文化知识应避免课堂的讲座化,导致教师一人讲授学生沉默听讲的现象。教师应利用现有丰富的网络资源,结合报纸、杂志、视频等,讲授与讨论结合,使学生现学现用,活学活用,当场巩固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相关词汇和内容。

二、差异对比法

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涉及到各方各面,想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两者文化间的差异进行系统和全面的比较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将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放在一起就具体的主题进行对比教学不但不会干扰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和掌握,反而会帮助和促进学生对其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通过差异对比法,分析中英文化的异同,有助于学生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培养民族文化自豪感,提高文化平等意识和鉴别能力,从而避免产生盲目的西方文化至上心理或者民族文化自卑心理。

以第二单元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诺贝尔奖的重要性,但很少有学生知道中国有哪些科学或者综合性的奖项。因此,教师可提前让学生收集整理有关中国奖项的资料以及对比与诺贝尔奖之间的区别,并思考为什么中国的杰出学者难以获得诺贝尔奖以及中国是否需要诺贝尔奖。通过这个任务,学生一方面加深了对诺贝尔奖的认知,另一方面对中国奖项的设置也有了基本的了解,填补了他们在这方面知识的空白。在对比差异的过程中,学生对中国文化更容易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其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在讲解文章第一段 “Young Albert was a quiet boy. “Perhaps too quiet”, thought Hermann and Pauline Einstein. He spoke hardly at all until age 3”,除了让学生体会课文意思之外,可以让学生继续思考,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式。这种在课文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差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文内容,同时也有助于他们结合语言环境,对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之间的差异进行更好的解读,避免因不自觉采用母语文化理解目的语文化而产生的误解和曲解。

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从日常用语、俚语习语、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入手,作为学生对比、讨论和思考的教学话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文化和了解中国文化。

三、情景教学法

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从而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情景教学法能通过准真实性的具体场景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仿等方式将学生置于模拟的实际场景中,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与感受不同文化的差异,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

第六单元主题是环游世界,课文以一个单身女性的视角描绘埃及开罗的一位女出租车司机。在该主题下,笔者课前建议学生自行观看《80天环游世界》以及《环游中国2015》等与旅行相关的影视作品引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在授课第一部分Listen and Talk,笔者利用多媒体设置不同场景,如罗马假日中的搭车,环游中国中的遭遇车祸,127小时中的自救等,引导学生利用听力部分所学的英语知识思考和解决旅行中出现的问题。第二部分课文理解,笔者从两个方面引入中国文化。一方面根据文中对开罗城市的介绍,要求学生角色扮演导游和游客,利用相关词汇和句型介绍中国的任一城市;另一方面,总结文中对开罗女出租车司机的介绍,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中国任一文学或影视作品,对其中的女主角从外表和性格两方面进行描绘和总结。通过这两个活动,学生在该单元的学习中不仅掌握了课文,更学会用英语对中国城市和女性进行描绘,提高了他们的跨文化综合素质。

情景教学法重在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教师应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并设计接近真实的场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英语词汇和句型表达中国文化现象。

总之,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树立和中国文化的引入能促进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教师应首先“学贯中西”,提高自身中国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中国文化内容的引入应与学生所学的内容紧密联系,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避免抽象空洞的讨论和对比。除了课堂引入之外,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中国文化素养,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用英语正确表达不同文化现象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 光明日报, 2000.

[2] 蒋亚瑜. 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及对策[J]. 集美大学学报, 2009(3).

[3] 钟艳,张韵.试论英语课程文化性缺失问题及应对策略[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猜你喜欢

引入中国文化方法
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的引入
浅谈如何让优秀的流行音乐进入小学音乐教学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体会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