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歌罢把酒问天
2017-02-09白云
白云
摘要:苏轼豪放词虽篇数不多,却以广阔的视野,奔放的热情,旷达的性格,冲开了词为“艳科”的牢笼,把词的地位提升至诗的地位。本文从苏轼的思想和个性,革新词风以及“以诗为词”的创作理念来阐述豪放词风的形成,并评论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豪放词;形成;影响
宋代,是词发展的黄金时期。词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样式更是大放异彩,登上了文学的大雅之堂,极盛一时,独占鳌头。而苏轼则是其中的中流砥柱,他的豪放词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宋代最杰出的作家,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造,开创了豪放词。苏轼豪放词风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曲折的经历和鲜明的个性是他豪放词风形成的主导因素和基础。
一、从客观方面来说,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和时代的要求促使苏轼去创作实践
词,又称为长短句,是一种能合乐歌唱的诗体。词一出现,就以“艳情”为宗旨,虽经晚唐五代的发展,但仍以婉约风格为主,而且受格律严重约束、内容范围狭窄,仅用于娱乐。因此,词这种文学样式本身急需词人起来改变那种一花独放、沉闷单调的局面。北宋初期多数词人的作品虽有豪放之声,但还囿于传统偏见,没有创造。柳词的内容虽然香词艳语专写男女恋情,但他改革了词体,这就为苏轼革新词体和“以诗为词”开了先河。再有北宋一些文人的作品,如《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表现出苍凉劲拔的特色,开拓了新的词境,发豪放派词风之先声。苏轼则继承了前人作风,把雄壮豪迈的气概融入低吟浅唱之中,扩大了词的题材,使词充满了生命力,公然向传统词风挑战,提出了要词坛上“自是一家”别树一帜,从而开创了“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的豪放词风。
二、苏轼的自身因素是豪放词形成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一)旷达豪放的自然野性
[1]在苏轼生命和艺术中,都充满了非同一般的“野性”。在苏轼诗词中喜欢用的意象中,“我们就能多次地看到‘野鸭‘野鹘‘野凫‘野菊‘野桔等这样一些具野味意象的诗作”[2]。这种“野性”,是崇尚自然之野性,也是狂放不羁之野性,它其实是苏轼徘徊于出仕与归隐之时形成的特殊人生观。诚如朱靖华先生所言:“实是他好纵放逸,浑朴天真,雍容旷达与大自然打成一片的情怀的体现”[3]。
苏轼的野性寄于山水之间。生活中的苏轼摆脱不掉所厌恶的官场作风,只能将自己的理想寄托于自然之中,他常借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苏轼的“野性”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生态度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高层次追求,东坡的“野性”正是在儒佛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与延伸过程中渐趋练达、成熟,他在苦难现实中深刻思考人生意义,达到了精神追求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越,从而豪迈地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苏轼用豪放乐观的心态,追求精神的不朽,所以不管遭遇什么样的打击,他总是乐观豪迈,旷达疏放,即使他被贬谪到人烟寂寞的海边,依然日啖薯芋而华堂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苏轼的这种野性,造就了词坛上独有的豪放词,正是有了他的狂放不羁,才有了他豪放的词风。
(二)革新词风是苏轼的自觉行为
苏轼创作词,始于神宗熙宁八年(1072年)杭州通判任上,他的创作一开始就独辟蹊径,将柳永标举出来,立为反面靶子,努力追求一种不同于柳的审美风格。这说明苏轼反对当时以柳永为代表的传统词风,开创新词风,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行为。苏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框,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举凡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1]。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一时期,苏轼因政治原因,自求外放为官。到密州后,这一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词成。本词通篇咏月,月是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然社会契合的特点。它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在这首词中,诗人怀念兄弟虽未说出一个念字,但在月圆之夜看到的朱阁、圆月,想到的月宫境况,都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而作者在最后,又给予自己以安慰,此处是最见他的大手笔之处,一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所谓“东坡后人之无人学坡,非豪放技巧难学,盖无东坡之独特人生遭际与思想深度耳![2]”
(三)“以诗为词”的创作理念
苏轼以鲜明的个性为基点来批判地接受传统,并以自己独特的处世经验来理解传统的。苏轼使词跟诗一样,具备了言志抒怀的功能,解除了词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束缚,扩大了它所表情达意的天地,促成了词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把人们的视野从历来单纯的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的狭小圈子引向广阔的天空,使词从“花间”、“樽前”的小圈子走向了社会的各个领域[5]。苏轼的“以诗为词”,主要是以诗的意境和韵味入词,同时又保留并发挥词之特有的艺术魅力。这才是成功的“诗化”创新的结果,使苏词的抒情模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词中往往以自我为抒情主人公,突出自我的主观情绪,表现个体的心灵矛盾。苏词筚路蓝缕的开拓,使词朝着独立抒情诗体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消融了词的音乐特征,使诗词逐渐合流。他的词论的基本观点就是“词为诗裔,诗词同源”,打破了诗与词在内容和题材上的严格界限,适应了诗、词合流这一必然趋势。苏轼的大胆探讨,为词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在形式与技术方面丰富了词的表现能力。所以,尽管具有清雄旷达词风的作品在现存苏轼词中为数并不甚多,但它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文学史上具有开宗立派的历史性作用。因此,苏轼标榜豪放、旷达,改变了词创作的固有风貌,“自成一家”最终创立了豪放词风。
三、苏轼的豪放词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苏轼的豪放词思想深刻,情感深沉,给人以无穷的联想。特别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苏轼成为欧阳修以后北宋文坛的旗帜和杰出领导者,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张耒,晁无咎,以及陈师道等,都受到过苏轼的培养和影响,成为知名的文人。如南宋刘辰翁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在南宋以后,苏轼诗词文集更加流行。他的一生执中持平,刚正不阿,虽屡遭贬谪而处之泰然的处世态度,也引起后世正直文人的同情和敬仰,他浪漫主义的精神和豪放不羁的词风为后来许多诗人词家所喜爱和仿效,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繁荣与发展。苏轼对词体进行的全面改革,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以后宋词出现了空前繁荣,并最终实现了与唐诗的同等地位,其中苏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豪放词方面苏轼是时代的领跑者,为后代文人墨客的创作和再创作提供了一个卓越的美学范式和空间。历经千年而不衰变和褪色的豪放词都是让我们深深感怀和心潮澎湃的。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木斋.苏东坡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朱靖华.苏轼论[M].京华出版社,1997.
[4]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李铎.中国古代文论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