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艰难时世》看狄更斯的阶级情感
2017-02-09张楚乔
张楚乔
摘要:狄更斯于1854年完成的《艰难时世》可谓其创作鼎盛时期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冲突。本文对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狄更斯关注的各种社会问题进行分析,探寻狄更斯的阶级情感。
关键词:狄更斯;《艰难时世》;阶级情感
《艰难时世》这部作品诞生于英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在此阶段英国完成了产业革命,进入了机械化时代。在此过程中资本越发集中。使得国内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了由英国无产阶级组织的宪章运动。然而由于阶级力量悬殊等各种因素,宪章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宪章运动失败之后,资产阶级更加肆无忌惮地开始剥削工人阶级,使得工人阶级的生活每况愈下。本文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以此审视作家狄更斯的阶级情感。
一、从狄更斯对葛莱恩的人物塑造看狄更斯的阶级情感
在小说的第一章,狄更斯就开始了对葛莱恩的人物形象塑造:
“告诉你吧,我要求的是:事实。除了事实,其他什么都不要教给这些男孩子和女孩子。只有事实才是生活中最需要的。除此之外,什么都不要培植,一切都该连根拔掉……要抓紧事实不放,老师!”
从这几句描述,我们看出,葛莱恩是一个奉行“事实哲学”的人。而狄更斯把葛莱恩的这种奉行事实哲学推到极致的描述则是他打算把自己的女儿露伊莎嫁给比她大三十岁的庞得贝:
虚照年龄来说,你已经二十岁了;庞得贝先生虚照年龄来算的五十岁。从你们两人的年龄来说,是有些不相称,但是从你们的财产和地位来说就没有什么不相称的;相反,倒非常门当户对呢。
从上述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葛莱恩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实用主义者。而从狄更斯对葛莱恩的描述 “那正方形的手指,点来点去”,“四四方方像一堵墙壁般的额头”等都说明了这一切。然而在小说结尾,当他想要送走他的儿子小汤姆,却遭遇了毕周。他与毕周的对话:
“毕周”,葛莱恩先生垂头丧气,可怜巴巴地毕恭毕敬跟他说,“你有心肝没有?”
“老爷,要是一个人没有心,血液怎样还能循环呢?任何人……我当然有心。”
“难道你那颗心不能为怜悯所左右?”
从葛莱恩与毕周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葛莱恩已经动摇了他的“实用哲学”信念,然而毕周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个坚定的实用主义者。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对葛莱恩的描述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作者狄更斯对他的同情,结尾部分对于葛莱恩的描述不再那么犀利,转而是“但第二天吃早饭时候,他出来坐在老位子上。看来他老多了,背驼了,头垂到胸口;但看来比他从前不要别的只要事实的时候明白得多,好得多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狄更斯对于资产阶级制度并非深恶痛绝。从对葛莱恩这个人物的刻画我们可以看出,葛莱恩的道德观念是盲目的。
二、从狄更斯对庞得贝的人物塑造看狄更斯的阶级情感
狄更斯笔下的庞得贝是焦煤镇上的一个呼风唤雨的人物,他掌握着焦煤镇的命运。是一个银行家、商业家,同时又是一个工业家,狄更斯把他塑造成了19世纪50年代英语资本主义社会的大资本家。作者狄更斯把庞得贝描述成一个没有仁慈之心、傲慢自大、厚颜无耻的大资本家:
“你注意了吧,赫德豪士先生,我的老婆比我年轻,我不知道她看中我什么跟我结婚,但是我想,我总有什么地方被她看中了,要不然她就不会嫁给我了。”
“那时我脚上连一只鞋子都没有……我白天在阴沟里过,夜晚在猪圈里过……”
在三次大声反复吹嘘了自己之后,他的虚荣心才算得到满足。
“你最好立刻告诉我们,斯拉克布瑞其那家伙并不在镇上鼓动工人们造反……你想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些。你为什么不说呢?”
从狄更斯对庞得贝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庞得贝这样一个毫无道德底线的大资本家至始至终都是持批判态度的。然而作者在小说中别没有倡导推翻以庞得贝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
三、从狄更斯对社会底层人物塑造中看狄更斯的阶级情感
首先,我们看一下狄更斯对颇具代表性的底层人物斯梯芬的描写:
他有点驼背,眉头老皱着,脸上总显得在沉思……
他善操动力织机,是个非常淳厚诚实的工人……
从狄更斯对斯梯芬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狄更斯把斯梯芬描述成一个被怜悯的对象。斯梯芬属于工人阶级,但是狄更斯却没有把斯梯芬塑造成英国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力量。在很多人都参加了宪章运动的情况下,作者却把斯梯芬描述成一个对宪章运动持怀疑态度的人。然而当庞得贝得知斯梯芬没有参加工人运动,想要拉拢他时,他却态度坚决地一口回绝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狄更斯至少是把斯梯芬塑造成了一个有道德的人。
其次,斯梯芬的老婆同样属于社会的底层人物,然而我们看看作者对她的描写:
这样的一个女人!一个醉醺醺的废物,用一只龌蹉的手撑着地板才勉强坐了起来……一个看起来那样令人恶心的家伙,穿得破破烂烂,浑身点点斑斑,尽是污泥……
很明显,狄更斯对这个女人既没有好感,又没有一丝怜悯。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出狄更斯对这个女人十分厌恶。虽然狄更斯对像西丝这样的底层人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他的怜悯之心。但作者对底层人居住的环境的描述中多次用到“狭窄”、“肮脏”等消极词汇,毫不掩饰地描写对底层生活的厌恶之情。这也许与狄更斯童年的遭遇有关吧。那段痛苦的经历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恐惧。
最后我们来看看狄更斯对工人运动的领袖斯拉克布瑞其的描述:
演讲者站在会场中的台子上,发着怒,带着泡泡沫沫吐出这许多话来。他说得慷慨激昂,脸热声嘶……
他不是那么诚实,他不是那么有丈夫气概,他不是那么和善;他以奸猾代替了他们的率真,他以激情代替了他们的实事求是和可靠的辨别力。
斯拉克布瑞其就是演说者的姓,他露出狞笑四处看了看……
小说对于斯拉克布瑞其的描述在一开始并没有提到他的名字,而是用演讲者来代替这位工人领袖。狄更斯的这种描述显然有其用意。在斯拉克布瑞其这个人一出场,狄更斯便把他定位成一个善于宣传鼓动的人。在没有任何具体情节表明此人的品质时,狄更斯便用了一系列的排比来表达自己对此人的不认同。这种做法显然有失客观。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狄更斯对斯拉克布瑞其的描述代表了他自身对于无产阶级运动的抵触。
四、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对于英国教育的描述
狄更斯在小说的开头,就对当时的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抨击:
“毕周,”汤玛士·葛擂硬说,“你给马下个定义。”
“四足动物,草食类。四十颗牙齿,其中二十四颗臼齿,四颗犬齿,十二颗门牙……从牙齿上可以看出它年纪。”
从狄更斯对于小说中描述的英国的教育问题,他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反对和不满,以至于在小说的一开始就对教育问题进行描述。他对教育的描述可以看出狄更斯对事实哲学特别反感。从狄更斯的其他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狄更斯对于工业发展、科技进步漠不关心。即使在这部小说中写到了工人阶级,但对于工人在工厂里的纺织工作则一笔带过。
五、结语
从狄更斯对小说中的葛莱恩和庞得贝这两个人物的塑造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葛莱恩与庞得贝同属于资产阶级,但是作者对这两个人物的处理却是截然不同的。在小说的结尾作者把葛莱恩描述成了对自己心灵忏悔的人,他否定了自己的“实用哲学”的观点,这也是作者想要借助于葛莱恩的塑造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而对庞得贝的描述却是始终如一。庞得贝被狄更斯描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者,一个傲慢自大,卑鄙龌蹉的大资本家。小说中仅仅塑造了这么唯一的一个大资本家。在小说的结尾,作者成功地否定了“实用哲学”,否定了庞得贝这样的大资本家。但是小说至始至终都没能让我们看到狄更斯对资产阶级的否定。作者对庞得贝的否定,至多可以看成是对庞得贝道德方面的谴责;如若硬要说成是狄更斯对资产阶级深恶痛绝,但令人遗憾的是狄更斯没有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进的道路。
从小说对底层人物的塑造来看,狄更斯把斯梯芬塑造成一个老实、朴素并不聪明的形象,从小说的言语描写中透露着狄更斯对斯梯芬这样一位处于社会底层,但却老实朴素的人的怜悯。如若把这本小说看成是狄更斯对19世纪50年代英国社会的抨击,作者却没有把这样一位老实朴素的工人塑造成英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力量。这显然可以看出,狄更斯对于英国社会出路的茫然。他并不认为通过工人运动会实现英国的社会变革。而对斯梯芬的老婆的描述则让我们看出了狄更斯对于底层社会的那种毫不掩饰的厌恶之情。而我们不免会想到他的这种厌恶之情源于他内心深处的恐惧。狄更斯的童年生活无疑带给了他不可磨灭的阴影。这种阴影潜移默化地渗入狄更斯的每一部作品中。在对小说中的工人领袖斯拉克布瑞其的塑造中,狄更斯显然很着急地要将他定性为卑鄙无耻、老奸巨猾的人。在其一出场,作者便使用了“演讲者”一词来定位斯拉克布瑞其,意在传达这位工人领袖仅仅是一个善于宣传和鼓动的家伙。狄更斯没有占用一点篇幅,没有任何情节发展,直接将斯拉克布瑞其定性为一个善于宣传鼓动,老奸巨猾的人。这显然不具客观性。因此我们也只能理解为这是狄更斯的主观意识。那么既然斯拉克布瑞其代表着无产阶级,显然我们就可以推断出狄更斯并不是一个无产主义者,亦或是他对无产阶级缺乏信心。
从狄更斯对于小说中教育的描述,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狄更斯对于以实用主义为导向的教育持反对态度。作者也通过了葛莱恩这个人物的刻画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然而狄更斯仅仅在小说中表现出他的不满,并没有提出解决这种问题的应对措施,不免令我们感到遗憾。
综上所述,无论从狄更斯对人物的塑造还是狄更斯对于教育这个重要问题的探讨,我们都没看到狄更斯给我们的明确指引。狄更斯表达了他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痛恨,但却没有表达出他对能够推翻这一阶级的无产阶级代表人物的认可;狄更斯表达了他对英国教育制度的不满,却也没有提出应该如何改变这种教育制度。或许我们可以这样假设:狄更斯只是表达了他的一种期望:他期待资本家应该怀有人仁慈之心,这样工人阶层也就不需要进行各种运动了。然而小说中,狄更斯在道德观层面一直是坚定的,他始终强调人的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狄更斯著,全增瑕,胡文淑译.艰难时世[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Foster, John. The Life of Charles Dickens[M]. London: Chapman and Hall,1872.
[3]Eagleton, Terry. The English Novel: An Introduction[M]. Malden,MA: Blackwell,2005.
[4]赵炎秋.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