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清洗旧臣有玄机
2017-02-09李新峰
李新峰
要是说起历史上诛杀功臣最多的皇帝,大家想都不用想就能说出来是朱元璋。在明朝的开国元勋中,最后幸存的寥寥无几。基本上,都被朱元璋杀光了。可是,要是问你,朱元璋杀这些功臣的先后顺序有什么玄机?估计大多数人说不上来。
要知道朱元璋诛杀旧臣的顺序,咱们先要弄明白他在明朝建立之后分封功臣的顺序,这看起来是两码事,可实际上,是一码事。
朱元璋当上皇帝的第三年,大封群臣,大家一起排座座吃果果。这次排座座,朱元璋一口气,封了28个侯。说起这排座座,里面可是有学问,谁在前谁在后,那都是有讲究的。可朱元璋这一次排座座,既不按官职的高低,也不按俸禄的多少,甚至也不是凭战功,那到底是按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之所以能当上皇帝,最早是因为参加红巾军起义,然后势力一路做大,最后做到了皇帝。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场战役非常关键,正是这场战役,奠定了朱元璋成为真龙天子的基础。很多明朝的开国功臣,都是在这场战役中归顺朱元璋的。在历史上,这场战役被叫做渡江之战。
为什么叫渡江之战呢?
当时起义的义军被元朝军队围困在长江西北,眼看就要断粮,而长江对岸的芜湖,正好是盛产稻米的地方,朱元璋当即就决定,摆脱元军包围,东渡长江,到长江对面吃米去!而要到长江对面,船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朱元璋的部队,缺少的就是船。要不说该着朱元璋成事呢,就在这个时候,有个叫廖永忠的起义军首领带领他的部下前来投奔朱元璋。这个廖永忠所带领的部队,正好是一支精锐水师。有了他们的加入,朱元璋带领部队,顺利渡江。
这一战,在朱元璋的心里分量非常重。在他当上皇帝之后,明朝的官场派系,以这一战为分界线,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三大派系:
第一是之前一直跟随朱元璋的濠州红巾军旧部,这是和朱元璋私人关系最亲密的第一圈层,战功赫赫的常遇春,就属于这个梯队。身处这个梯队中的人,不管是战功赫赫,还是战功平庸,都是朱元璋封侯的首要考虑人选。
第二是渡江之前前来投奔的廖永忠的巢湖水军,这个圈层之内的人虽然也在封侯时有一席之地,可要是跟他们所立的战功比起来,实际上是受到了压制。我们看廖永忠,虽然战功远远超过濠州旧部,但是在封侯的时候,却排在众多战功平庸的濠州旧将的后面。
然后就是渡江之后,在朱元璋当皇帝已经毫无悬念形势下前来归降的各路降将,这个圈层的人在封侯中有份儿的,要么依靠战功,要么依靠率领大队人马归降,整体和朱元璋的私人关系比较单薄。
这个时候咱们就能看出来了,这朱元璋排座座的标准。简单地说,就是这些人和他建立主从关系的早晚。越早,朱元璋成事的趋势越不明显,在朱元璋地位稳固之后的封赏就越大;投奔朱元璋的时间越晚,他成事的趋势越明显,之后得到的封赏就越低。
反过来,咱们再来看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也非常有意思。朱元璋第一次诛杀功臣,是从廖永忠开始的。之后一路杀下去,基本上就是按照私人关系的远近了,关系越远,被杀得越早。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的濠州旧部,还继续扩大着优势地位。直到朱元璋这一朝终了,功臣都被杀得差不多了,这个格局基本上也没怎么改变。
所以你看啊,虽然朱元璋的这个故事,讲的是人际关系,但是跳出人际关系看这个故事,依然会给我们启示:一是在系统内部,功劳和地位并不总是对等。二是在趋势不明朗的局势下做选择,风险固然大,可是收益也大。对趋势的精准判断,在大多时候,都会胜过多年的埋头苦干。
(摘自微信号“今日值得花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