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聚奎,长征路上的“第一师长”
2017-02-09王媛媛
王媛媛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毛泽东的这两句《渔家傲》词,以磅礴的气势描写了1931年红军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国民党军师长张辉瓒的名字随着诗文流传,不少人至今仍能说出他的身份、来历。但少有人知道完成这场漂亮的歼灭战、活捉张辉瓒的红军团长叫李聚奎。他曾在长征中带领红一师突破乌江、强渡大渡河,被称为红军的“开路先锋”,也是后来的开国上将之一,一生充满传奇。
2016年9月8日下午,《环球人物》记者在北京采访了李聚奎的女儿李卫雨。明亮的会客室里,两个座位、一壶热茶,氤氲间,那些收藏在生命中的往事,点点滴滴流淌出来。最早的故事,从黎明开始。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我父亲和村里几个青年刚好走到镇上的征兵处,他们都是半夜偷偷从家跑出去的。”那时的中国,阎锡山、冯玉祥、张作霖等军阀混战,民间有句俗话叫“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因为怕家里人找到,父亲填报姓名时没用本名李新喜,而是起了个新名字,叫李聚奎。”
“枪口下救回一位元帅”
李聚奎报名加入的是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工兵营。那时候的军队,底层士兵被打是经常的事儿,“父亲笑说他在里面算是挨打比较少的,因为办事不被人挑出毛病是他一贯的风格,做什么都能做出个样来”。
很巧,后来彭德怀当了李聚奎所在团的团长。跟其他团不一样,彭德怀上任后“下”了当官的鞭子,取消了军官的小灶,还给底层士兵买了蚊帐,当时团里有不少像彭德怀一样的地下党,李聚奎讲不出为什么,但心里觉得,这些人特别好。当时第一次国共合作刚刚失败,蒋介石大肆屠杀共产党员,革命正处于低潮期,但彭德怀顺利地将士兵聚拢起来,在湖南平江起义,李聚奎也成为起义中的一员,不久在战友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平江起义后,彭德怀带着部队退到一个叫白沙的地方。有一次彭德怀正在和部队讲话,前排的一大队队长雷振球突然冲到前面,夺了警卫员薛洪全的驳壳枪,企图射杀彭后投敌。因事出突然,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千钧一发之际,站在前列的李聚奎以一种本能反应扑向雷振球,当即将他狠摔在地。大队长黄云桥也及时反应过来,一枪结束了雷振球的性命。多年后,彭德怀的老部下还经常提起此事,说李聚奎“从枪口下为我军救回一位元帅”,但他从来只是笑一笑。“他一生都是这样,不渲染,不张扬”,李卫雨说。
一句话当了“第一师长”
从1930年到1933年,红军经历了4次反“围剿”。第一次反“围剿”时,李聚奎任红三军九师二十七团团长,国民党每一次“围剿”都对革命军疯狂屠杀,但李聚奎带的部队一仗比一仗打得漂亮,不久他就成了红七师师长。
“作为一名师长,父亲跟普通士兵一样,每次都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上战场”。当时,每个军团打仗都有自己的特点:一军团师长刘亚楼精于谋略,打仗灵活能巧取;四方面军师长许世友善拼勇猛;李聚奎则受彭德怀的影响,打仗求稳,不慌不忙,前进一步是一步,打一枪是一枪,不打滑头仗,“思想好”“休息好”“打仗好”这三个“好”是他的带兵绝活,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休息好,睡好觉。他自己一有空就躺在铺上养精蓄锐,有任务就铆足精神往前冲。
1933年6月,红军总部决定将原红三军的红七师、红九师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一师,合并后的红一师是全军主力军团的骨干师,也意味着是中央红军的先锋劲旅,在长征途中红一师要为十万大军开道辟路。但在红一师师长的人选上,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踌躇难决,并且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眼光很高,他用过不少有毛病的人,但从没用过一个没能耐的人,要满足他的要求很不容易。这时,彭德怀报来一个人名:李聚奎。
这个名字林彪听过,但不熟悉,决定亲自考一考李聚奎。
两个人话都不多。见面后,林彪开门见山:“你认为红一师的师长是一个怎样的师长?”
李聚奎斩钉截铁地回了一句:“我认为,红一师师长就是红军的第一师长!”
“行,这个师长我要了。”
一来一往,各一句话,定下了红一师的师长。
挑选十七勇士
万里长征历经无数艰险,李聚奎率部出潇水、战湘江、抢渡乌江、四渡赤水河,他作为红一师师长立下汗马功劳,其中颇为惊险和传奇的就是强渡大渡河。
讲述这个紧张的故事时,李卫雨激动起来,不免加快了语速。李聚奎和先遣队司令刘伯承、政委聂荣臻赶到大渡河附近时,先停下来隐蔽。他们用望远镜观察到前方河边有两条船,忙令部下兵分几路直奔河边,当天晚上几声枪响后,趁天黑夺了船。事后才得知,守敌早已撤走全部渡船,正准备把此地烧光,只是敌营长估计红军离得还远,带着十几个人乘这两只船过来饮酒消遣。
虽夺得救命船,但李聚奎深知,如何借两条船消灭对岸的伏兵才最为关键。他向刘伯承、聂荣臻汇报后商议决定,为不给敌人加强防守的机会,当晚做好准备,第二天一早马上渡河。但过大渡河必须找经验丰富的当地船夫撑船,红一师派出人员分头寻找,当地群众早已对国民党仇恨在心,加之此次国民党军又扬言烧他们的房子,新仇旧恨涌心头。不到一小时,20多名船夫自告奋勇帮红军摆渡。船少水急的情况下消灭对岸的敌人非勇士不可,李聚奎便下令组织奋勇队。岸上李聚奎一直坚守在火力点指挥,眼睛死盯在渡船上,最终敌人在烟幕中纷纷倒下。17勇士趁此机会猛扑敌群,占领了对岸的工事。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李聚奎分析胜利原因时写了满满一整页纸,他将胜利归结于刘伯承、聂荣臻的正确布局,归结于全团指战员的配合,归结于船工的支援,唯独对自己只字未提。
85岁再写誓词
新中国成立后,李聚奎曾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负责筹措抗美援朝物资。他积极调整了后勤组织和运输线的兵站,使作战物资沿兵站以梯次储备,后荣获朝鲜自由独立一级勋章。1955年,我国成立石油工业部,李聚奎任首任部长。他组建机关,带领专家、技术人员奔赴大西北,风餐露宿,创建了克拉玛依油田。但无论何时,他从不跟人提起自己的功绩。
李卫雨说,以前她不论去哪里学习、工作,临行前父母都要耳提面命嘱咐同一句话,“注意影响”。那时候她不明白缘由,但特别怕别人提起自己的背景,只要有人说“这是李聚奎的女儿”,她急得就差去捂住别人的嘴了。“父亲生前最反感别人宣传他,尤其不愿意照相,只要有相机对准他,他立马拉下脸来:‘你干嘛!这是工作呢,老照什么相?我来这里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来搞宣传的!他经常怀念过去的战友,其中很多都倒在了战场上,每每提起这些,他总感叹自己是一个幸存者,也许在他心里应该被宣传的是他那些逝去的战友。”
85岁生日那天,全家给李聚奎祝寿,晚上无人时他在记事本上写了入党誓词,末尾一字一句地注上:“这是1928年8月初平江起义后我入党时贺国中念给我宣读的6句誓词,永记在心。”在李聚奎临终前,长子李路雨在病房陪床,看到一直昏睡的父亲忽然举起了手,闭着眼睛好像是在摸索什么。李路雨凑近听见父亲在嘟囔“贺国中!贺国中!你来了啊!”在迷糊的梦里,李聚奎好像在跟早已去世的入党介绍人贺国中打招呼。“几十年前那个昏暗的夜晚,因为屋里连灯都没有,是他的另一位介绍人潘泗浜划着火柴照亮,贺国中领着父亲念了入党誓词,前后划了好几根火柴才念完,但这明明暗暗的微弱火光,却是父亲一辈子最深的记挂。”
(摘自《环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