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辅助下肺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胸肺癌根治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临床疗效的研究
2017-02-09陈记财李永锋李佳赵青武林宇
陈记财 ,李永锋 ,李佳 ,赵青武 ,林宇
1.广东省中医院胸外科,广东广州 510000;2.广东省中医院心胸外科,广东广州 510000
临床研究显示,我国肺癌患者的死亡率在过去30年上升了近47.5%,其中主要为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0%[1],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传统的开胸手术尽管能够对非小细胞肺癌进行有效的控制,但是对患者的损伤大,容易发生一系列并发症,所以总体效果并不理想[2-3]。近年来,胸腔镜辅助下肺癌根治术开始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应用,为探究其安全性与可行性,研究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综合分析(患者的选取时间2013年1月—2017年3月)并对研究结果做出相应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从该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选取60例,并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14例男性和16例女性,35~78岁,平均年龄(57.5±6.6)岁,病程 3 个月~ 2.5 年,平均(1±0.4)年,临床分型:腺癌15例,肺癌4例,大细胞癌3例,鳞癌5例,腺鳞癌 3例,其中 I期 10例,II期 18例、IIIA期 2例;对照组:15例男性和 15例女性,年龄 33~77岁,平均年龄(58.6±6.3)岁,病程在 4个月~3年,平均为(1.2±0.8)年,临床分型:腺癌14例,肺泡癌5例,大细胞癌2例,鳞癌6例,腺鳞癌3例,其中I期8例,Ⅱ期17例,IIIA期5例。纳入标准:①经过病理学、细胞学诊断,符合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诊断标准[4];②预计生存期>3个月;③患者及家属自愿参加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的心脏病患者,肝、肾疾病的患者;②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疾病患者;③存在手术禁忌证患者[5]。经过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胸腔镜辅助下肺癌根治术治疗。手术过程:行双腔气管全麻,然后在患者腋中线7~8肋间行1个1.5 cm左右的切口作为胸腔镜观察孔来确定肿瘤的大小和形状,并观察有无粘连现象。于接近病变位置行1个4~5 cm左右的切口作为主操作切口,在腋后线7~8肋间行1个1.5~2 cm的辅助小切口,在第四肋间行上叶手术,第5肋间下叶手术,经肋间进入胸腔,在胸腔镜下进行探查,并实现分离、止血、缝合等操作,然后采用切割缝合器(强生爱惜龙)缝扎后剪断血管,闭合肺叶支气管,并清扫肺门及纵隔各组淋巴结。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具体操作:在第五、第六肋间后外侧行1个约为20~30 cm的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肌等,对肌肉小血管给予电凝止血,大型血管予以缝线结扎。采用肋骨牵开器显露,遵循逐渐撑开的原则,采用开放血管钉对肺动脉进行闭合,用开放气管枪闭合支气管,并清扫各组淋巴结。手术时胸管需置于手术侧腋中线,切除上肺叶后于术侧锁骨中线加放胸腔闭式引流管1根,其他操作与观察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综合评价和分析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出血量及临床疗效。VAS总分为1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越疼痛。治疗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CR)+部分缓解率(PR)[6]。
1.4 统计方法
统计分析实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2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手术后VAS评分、出血量等相关手术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采用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后1、3、5 d VAS评分比较
经过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观察组治疗后1、3、5 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后1、3、5 dVAS评分比较[,分]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后1、3、5 dVAS评分比较[,分]
组别 手术后1 d 手术后3 d 手术后5 d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 P 6.26±1.47 8.63±1.52 4.295<0.05 5.46±1.42 7.26±1.36 6.793<0.05 4.92±1.34 6.92±1.42 8.483<0.05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等相关手术指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组别 手术时间(min)住院时间(d)观察组(n=30)对照组(n=30)术中出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t P 144.25±14.39 168.38±15.79 5.893<0.05 104.35±11.43 186.28±12.49 11.592<0.05 1153.32±342.42 1294.28±316.32 8.424<0.05 6.33±2.52 11.38±3.29 9.494<0.05
2.3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比较
通过对2组总有效率临床治疗分析,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高于对照组的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在中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恶性肿瘤死亡的重要因素。有学者预测截至2025年,我国肺癌患者将会超过100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引起医学界的关注[7-8]。传统临床中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多以开胸手术为主,为确保手术视野开阔、清晰,通常会行1个20~30 cm的切口以便于操作,其对胸壁多块大肌肉具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作用,增加手术出血量,大多患者不能耐受[9]。随着现代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胸腔镜以其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越性在心胸外科手术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临床研究表明,胸腔镜下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在非小细胞肺癌中有着较高安全性与可行性,并能够实现对胸腔内淋巴结的彻底清扫,效果显著。胸腔镜辅助下肺癌根治术既保证了手术视野,且手术切口小,创伤小,因此其术后疼痛度也显著低于传统开胸手术。观察组1、3、5 d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在胸腔镜技术的支持下,手术技术得到改进,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大幅度降低,各项指标与传统开胸术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该次研究观察组患者总有治疗效率达到90.9%,远超过对照组的63.7%(P<0.05),提示其治疗有效性。国外学者Verstegen NE等人[10]在研究中对3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胸腔镜辅助下肺癌根治术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1.7%,与该次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胸腔镜辅助下肺癌根治术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手术疼痛,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疗效显著,值得参考借鉴。
(
)
[1]任凤海,王丹丹,王俊峰,等.单孔与单操作孔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对比研究[J].实用肿瘤学杂志,2016,30(4):327-331.
[2]陈建忠.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J].实用癌症杂志,2013,28(6):664-667.
[3]吴源周,闫玉生,胡佳,等.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联合肋间神经冷冻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0):3438-3440.
[4]Yang YH,Lee LK,Tzeng CH.Successful Treatment of Synchronous Solitary Ipsilateral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from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with Radical Resection and Perioperative Chemotherapy[J].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Practice,2015,2(1):42-48.
[5]江峰,彭晓,匡裕康,等.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J].实用癌症杂志,2013,28(6):662-663.
[6]王琳,朱益军,冯艳玲,等.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术后生存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5,31(a2):1028-1029.
[7]张宁,马丽斌,魏立,等.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与开胸手术治疗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对比[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9):97-100.
[8]朱启航,肖海平,何哲,等.3种电视胸腔镜下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早期创伤反应的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2):231-235.
[9]顾亮,蔡平,石仲歧.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在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6):88-89.
[10]Verstegen NE,Lagerwaard FJ,Hashemi SMS,et al.Patterns of Disease Recurrence after SABR for Early Stag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Optimizing Follow-Up Schedules for Salvage Therapy[J].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2015,10(8):1195-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