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抒情主人公时空立足点鉴赏古诗词

2017-02-09吕梦娇

文学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立足点抒情时空

吕梦娇

从抒情主人公时空立足点鉴赏古诗词

吕梦娇

在阐述抒情主人公及其时空立足点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案例,从贯通理解诗意、深刻体悟情感、多样解读诗词三个方面探讨了正确把握抒情主人公时空立足点在鉴赏古诗词中的作用。

高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 抒情主人公 时空立足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感受·鉴赏中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优美的古诗词是汉语言文化和人文思想诗意而完美的结合。鉴赏古诗词可从写作背景、作者身世、用典、语序、训诂、修辞等不同视角进行解读,但如从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进行品读,也能读出很多新意。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就此作初步的探讨。

一.抒情主人公及其时空立足点的内涵

1.抒情主人公的内涵

(1)诗人化身的代言形象。诗人化身为抒情主人公并替他们奔走呐喊,代他们倾诉衷肠。如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该词中诗人化身为一贵族女子,委婉地表达了其寂寞空虚的生活及渴望爱情的心理。又如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该词中诗人化身为一闭锁于深闺大院中的女子,为她倾诉思恋、感伤、孤独、红颜易老的情感。此类诗词还有,如李璟《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张祜《赠内人》(禁门宫前月痕过),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等。

(2)诗人自身的艺术形象

此类古诗词居多。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诗人敢直谏言却不为武则天所用,渴望贤君却怀才不遇,株连下狱而怅恨满腔的写照。又如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塑造了一个渴望击退贼寇、建功立业的抗金爱国将领形象。应注意的是诗人自身的艺术形象常带有虚构成分,为抒情达意的需要,会采用用典、联想、想象、夸张、借景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并非写实,所以诗人自身的艺术形象不能完全等同于诗人自己。

2.时空立足点的内涵

时空立足点就是抒情主人公触景生情、见物抒怀、吟诗情动之时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的位置。正确把握抒情主人公时空立足点在鉴赏古诗词中起有重要作用。

二.正确把握抒情主人公时空立足点在鉴赏古诗词中的作用

1.贯通理解诗意

【案例1】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学生初解】该诗时空跳跃较大,因学生远离作者那个年代,加上主人公立足点的突然变换,所以对语意的不连贯无法正确理解。有学生是这样解读的:“玉阶上生出了白露,夜深了,露珠沾湿了我的罗袜,我姑且放下帘子,望着那一轮晶莹剔透的明月。”可见即使根据文本注释扫清了字词解释的障碍,学生依旧没有正确理解诗意。

【师生共解】首先应理解抒情主人公的身份,从“罗袜”一词,暗示主人公是一个出身富贵的女子;其次要理解时空的转换,从“玉阶”“白露”“侵罗袜”“下水晶帘”可以得出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是从秋夜的室外转到室内;再次从主人公的站在室外、进室内放下帘子和望秋月的行为,引导学生读出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思旧怀人的空闺女子形象。最后再推敲诗中生、侵、下、望等动词的前因后果,发挥联想与想象,就不难理解该诗的言外之意。根据明高棅《唐诗品汇》:“此篇无一字言怨而隐然幽怨之意见于言外。”解读该诗时,字里行间都要流露出主人公的幽怨之情。

解读参考:玉石一般的台阶上滋生出露水,夜已经很深了,站在玉阶上望月的我发觉露水浸湿了我的丝袜,我不堪寒冷,便回到室内,可如水的月光独照我这幽眠之人,令我更加烦乱。姑且放下水晶帘子吧,可我却更感寂寞,也许只有月亮还能寄托思念之意吧。隔着水晶帘,我又忍不住望那玲珑剔透的秋月。

【教学反思】该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诗人化身的代言形象。因主人公时空立足点的突变,导致全诗语意跳跃,令我们难以读懂。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入手,发挥联想想象,整体上准确把握诗意。朱立元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中说到:“作品是一个布满了未定点和空白的图式化纲要结构,作品的现实化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对未定点的确定和对空白的填补。”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这要求我们去捕捉、填补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叙事元素。可见正确把握抒情主人公时空立足点有利于贯通理解诗意。

2.深刻体悟情感

【案例2】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鉴赏分析】该诗的抒情是诗人自身的艺术形象。杜甫是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诗中的“春”“夜”“晓”表示时空,若就此以为诗人的立足点是从“夜”写到“晓”,那就理解错了。事实上立足点始终是夜晚。首联是交代春雨下起的时令节气,并从内心发出赞美之情;颔联和颈联分别从听觉、视觉角度具体描写下雨时的所闻所见,显现春雨的细密绵绵和景观的黑明相衬;尾联是诗人意象之景,经过春雨的洗刷,明天清早的锦官城一定被红艳艳、沉甸甸的花点缀得分外妖娆。

【延伸赏析】杜甫的另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是诗人的想象:“我”将如离弦的箭一般沿着这一路线飞到故乡洛阳,不日便到。而诗中主人公的立足点始终是巴蜀之地,若认为是回程路径的写实,那也就理解错了,不但显得刻板,而且缺失情感。

【教学反思】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所以要读懂诗人的情感,一定要留心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这很可能就是诗人通过联想想象抒发情感之处:诗人吟诗情动之时正值春雨绵绵之夜,诗人见物兴怀之时恰遇细雨朦胧之晚,诗人在触景想象中充分流露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可见,正确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能帮助我们深刻体悟主人公的情感。

3.多样解读诗词

【案例3】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鉴赏分析】“孤帆”借代“船只”,以局部代指整体。此船是诗人眼中之景还是所乘行的船只?笔者认为这两种理解都可以,但境界却各异。

理解一:三四两句是主人公展望所见:“两岸苍翠的群山扑进眼帘,显出越来越清新隽秀的身姿,远远的,一只孤独的小舟从地平线上缓缓出现,也进入了‘我’的视线”,以山之青、日之红,山之群、舟之独,山之奇伟、舟之渺小,表现了天门山独特的自然景观,表达诗人的新鲜惊喜之感。

理解二:三四两句都是诗人眼前所见,诗人的立足点就在日边来的那只小船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山“出现”我“到来”:两岸群山扑面而来,仿佛在张开双臂迎接我这远来之客,而我乘着孤帆乘风破浪,扑进了青山的怀抱之中。青山有情,远客有意,诗人和天门山就有了“对话”,人与自然的距离可以如此相近。

【延伸赏析】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理解一: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为出征途中。第一句是主人公展望前路时所见之景,隐含边塞地区的恶劣环境。第二句可理解为“遥望孤城玉门关”,玉门关地处偏僻,以“孤城”形容绝不为过。写抒情主人公遥望故乡,引发三四句破阵杀敌、建立功勋、衣锦还乡的心愿。

理解二: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为边塞驻地,即“孤城”。“孤城”是唐军设立的边地哨所,其任务一是阻断西方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交通,二是守护河西走廊。和孤城遥遥相望的是唐代军事要塞——玉门关。如此理解,则一二两句不仅概括了戍边战士的典型环境,也展现了唐军和西北强敌的紧张对峙局面。

【教学反思】新课标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鉴赏古诗词,有时并没有明确而唯一的体验和感悟,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正确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有利于古诗词鉴赏中的多样解读,这是我们更好地领略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抓手之一。

总之,准确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也可成为我们有效解读古诗词的一个视窗,相信从中一定可以读出很多新意。从抒情主人公时空立足点视角鉴赏古诗词的作用肯定不止以上几点,而有效解读古诗词的突破口肯定也有很多,这些尚需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研究发现。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杜宗汾,殷敏.高中古诗文赏读指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3.丁帆,等.唐诗宋词选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第六中学)

猜你喜欢

立足点抒情时空
点赞中国为抒情女高音而作
跨越时空的相遇
镜中的时空穿梭
会抒情的灰绿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抒情和说理,“宗唐”和“宗宋”
深化医改有四个立足点
时空之门
Mining the Moon Becomes a Serious Prospect
『双阳』抒情十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