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登场 摸索前行
2017-02-08俞俊莲
俞俊莲
2016年6月14日9时,我情绪非常低落,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原因是刚刚上完一节信息技术选考班的课,这是本学科第一届“选考学生”的第一次复习课,可效果却非常不理想。
背景介绍
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正式在我国中小学设立了信息技术课程。2003年,浙江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步形成了符合浙江实际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1]2014年11月,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规定从高中2014级学生起,选考科目实行“7选3”,其中,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整合成技术学科。[2]十多年来,浙江教育经历了深化改革,信息技术学科从无到“综合实践课程”,到“会考科目”,到“学考科目”,直至成为“高考选考科目”。一路走来,信息技术学科从边缘学科登上了高考的大舞台。
2015年10月,浙江省“7选3”正式启动,每年4月和10月两次考试。我校2017届学生于2016年4月参加信息技术“学考”,选考生于2016年10月首次参加“选考”,2016年4月至2016年10月为选考教学。2015年10月之前,信息技术虽是高考科目,但只面向三类考生,像我校这样的省一级重点中学、省特色示范学校,以往很少有学生参加信息技术高考,只参加“会考”和“学考”。会考、学考是通关测试,选考则是选拔性测试;会考、学考是上机测试,选考是纸笔考试……差异巨大,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信息技术“选考”复习
4月之前,我校2017届选考班学生和学考班学生一起进行学考复习;4月学考后,对选考班学生单独教学。4月后的选考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加试部分内容的新课学习,第二阶段为复习。
在第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良好。课上积极思考、交流;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提出问题。师生携手共进,整个班级呈现一幅蒸蒸日上的好势态。第一阶段学习之后,选考生进行了一次模拟测试。测试的结果是:加试部分题目比预期好很多。尤其是“算法与程序设计”部分, 35位选考生中3位同学答对了全部加试题,大部分同学答对了一半以上的题目。但是,很多学生在学考题上“栽跟斗”,个别学考题的失分率比加试题高。为此,我们制定了两轮复习计划,第一轮全面梳理基本知识点(学科部分、选考部分),第二轮突破重难点。
本想通过第一轮全面、系统的复习,学生能够把基本知识掌握扎实。可是,第一轮的第一次复习课就出现了意外,学生呈现出与第一阶段“新课学习”截然不同的状态。课前,我认真对每一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踌躇满志地开启复习的新篇章。可是,学生的课堂表现却给了我“当头一棒”:无精打采地听着,轻率地回答着问题……显然,积极性并不高。尽管我克服各种负面情绪,耐下性子,提高嗓音,期望能够感染到他们,但是,成效并不明显。
应对信息技术“选考”的教学建议
针对复习课中存在的问题,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选考班的学生功课紧张,学习任务重。他们需要完成语数英三门基础学科繁重的学习任务,又要准备10月的三门选考,身心疲劳,面对枯燥的讲解,难免兴趣不大。加之学生刚刚经历学考复习,对于基础知识点的复习觉得老调重弹,从而放松听讲。在这次复习课中,我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是教与学的双向行为。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考虑学生的需求与情绪,教学行为自然变成一厢情愿的自作多情。基于以上思考,我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期望对信息技术教师的选考教学有所帮助。
1. 以生为本,让课堂站得更稳
一位信息技术特级教师说过:“有时候我们精心设计的教学思路谋求在课堂里华丽转身却遭遇掣肘,也许本质的原因是你读不懂学生。弯下腰来,倾听学生,让教学更接地气。”
多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是一节课的立意之本。上课之前,教师首先需要解决下面三个问题:“教什么”“教什么更好”和“怎么教学生兴趣更大”。在这个实例中,教师通过检测卷确定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是“知识点复习”,并根据检测卷中“学考题答题不理想”进一步确定为“基本知识点复习”,解决了前两个问题,但没有更进一步研究第三个问题,导致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负责任的教师,只有多倾听学生的心声,真正从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出发,制定的教学策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经得起课堂考验;否则课堂教学只是一厢情愿的自作多情,教学就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而找不到真正的落脚点。
2. 切身体验,在错误中提升
优秀的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自己悟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作用是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一味地灌输,不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这一次课的失败所在。
台湾郭瑞祥教授说:去犯错与创新吧!在选考复习的这一阶段,反复地、平淡地讲述基本知识点,学生觉得很多都是已经懂的东西,自然没有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切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复习,让学生在练习或课堂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学习漏洞,增强其克服自身不足的愿望,再借此机会对知识点适当拓展、迁移,加以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达到全面复习的效果。
“学生切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模式的关键是“切身”。切身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能使他们感觉到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带给自身的满足,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原有水平,设置难度适当的练习或课堂实践,牢牢抓住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课堂随着学生的认知情况调整。[3]
3. 结合学科前沿,更添课堂闪光点
赫尔巴特是闻名于世界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在“统觉理论”中陈述道:“只有通过注意这个感官的大门,才能使新的刺激进入意识阀,进而才能发生统觉。”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创造一些刺激学生感官的条件,激发和唤醒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机,维持他们的课堂注意力,并帮助他们与已有知识之间产生一种新的建构。[4]
仅2011年至2015年间,教学软件从Office2000改为Office2010,Photoshop 从CS2 改为CS5,Flash从8.0改为CS3。2017级学生的程序设计语言将会把VB改为Python……新升级、新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了解本学科的新发展与动向,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流畅、自然。同时,课堂教学也应该加入本行业的新发明、新创造,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甚至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注意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先决条件,只有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后续学习,达到切实的教学效果。而且,学科发展与学科前沿知识是学生的学科素养所在,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提高学生学科水平的教学。
总 结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需要不断的改进,教师只有不断关注学生,关注课堂,多思考、多研究,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作者单位:浙江嘉兴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