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能变情圣吗
2017-02-08吕雪萱
吕雪萱
如今,年轻人为情自杀的新闻不绝于耳,一时间,自杀者成了“情圣”,变成伟大和勇敢的代表,自杀风云笼罩人心,叫为人父母者看得提心吊胆。
很多人心中都有相同的疑问——现在的年轻人到底在想什么,到底要什么,他们的生活意义到底是什么?生命怎会轻如鸿毛?
自杀不是突然兴起的念头,而是由各种因素叠加,并且经过一段酝酿后才促成的行为。自杀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轻易、随便。一个人会选择自杀,定是因为生命里有着某些不能承受的挫折。
研究发现,挫折与压力,两者可以是等号关系——有挫折所以有压力,有压力所以有挫折。但所谓“为情自杀”或“为钱自杀”、“为某某原因”而自杀,这些看似“促成自杀行为”的挫折与压力,可能只是原因之一,却恰恰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近十几年来,数以万计的年轻人将为情自杀者奉为偶像,他们认为那是一种“唯美”。但实际上更值得深思和关注的是死者的思想和心理素质强弱的成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工作环境及生活社交圈,都是形成个人性格特质以及如何面对挫折的综合因素,其中家庭和学校是两个最重要的基础部分。
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没有支援和资源
一般来说,自杀是因为绝望,死路对于轻生者来说可能就是出路。
我们常说,家是避风港,但有些家庭关系疏离,大家住在一起却互不关心,凝聚力很低,一旦发生事情,往往不会向家人求助。关系疏离的家庭,从一开始就埋下负面的种子。
学校除了是获取知识和培养自信的地方,课外活动更是锻炼一个人心志和能力的课程,协作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克服挫折的能力等等,都在课外活动中得到提升。今天大多数孩子不知道课外活动教了什么,从中学到了什么,反而成了标榜学生成绩,标榜学校成绩的工具。
从家庭到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路程。若家庭关系疏离,学校教育也没有培养一个人的自信和能力,会导致这个人不会有归属感,会与社会脱离,思想悲观,缺乏自我认同感。
自杀者不会觉得自己很重要,不觉得个人的生死对谁会有影响,更不会改变什么,甚至觉得唯一可以让人记得的方式就是轰轰烈烈地死!若是已踏入社会工作的人,工作上的成就感和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则是另一股自我肯定的来源。
所以,今天你问年轻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和他们想要什么?那么,请问谁又知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什么叫有意义呢?
若你问他们满意现在的生活吗?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满意点,对“意义”也有不同的要求,有些人只要有安定的收入,可以掌控生活就觉得很好,有人却想要更多,比如身份地位,因为那是他们融入社会的条件。
轻生者缺乏生活掌控感
对生活的掌控感很重要,一些人不断更换跑道,不断寻觅,生活轨道变得模糊不清,他们与社会接轨的能力就很弱。当一个人对社区、家庭、生活都没有认同感,觉得找不到支持力量时,就会走向绝望。
最后还是要回到人格特质的部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格特质,这会决定他如何应对日常生活中不同的情况。
外在因素、现实生活压力及个人性格影响,都是促成后来面对挫折与压力时会有的反应,所以自杀是综合因素,不会只是因为一件事或一个原因就结束生命。
草莓族的感情脆弱
“草莓族”是新生代的象征,现代青少年的抗压能力薄弱,是因为身在优渥安定的环境,不能独立思考,沉浸在偶像剧与网路虚拟世界中。
答案是介于“是”和“不是”之间。
过去,家庭成员多,人们从小就学会分享、等待,要靠自己争取,不像现在的小孩儿总是不断被满足,不曾想过会有不被满足的想望,也无法接受生活中会有不同的挫折,更没什么需要分享。
日常生活中不断累积这些小小的挫折,使得一个人能够面对未来更大更多的挫折。累积挫折,提高抗压能力,从挫折中学习,面对未来更多的挫折。
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看重点,所以有人因为学业自杀,有人为感情,有人为工作,有人为生活而自杀。而青少年处在最摇摆不定的更迭阶段,情感最细腻也最脆弱。
面对青少年自杀的三大疑问
疑问一:新生代爱情至上,“失去你就活不下去”的心态,是偶像剧泛滥的影响吗?当人人都把生命看得轻若鸿毛,自杀不被当成一个问题,我们的社会该怎么办?
每个时代都有爱情小说和爱情剧集,它满足了很多人的幻想,但今天的爱情故事和过去的爱情故事所传达的价值观有很大不同,这类价值观一旦植入最重感情的青少年的心中,会有什么影响?
释疑:价值观的学习,行为上的模仿,如果大家都有共同社会责任的话,就会做出不一样的东西,如果一味批评自杀是“不成熟的行为”有欠公平,那是我们共同拥有的责任。
面对青少年,我们的方式是交流和讨论。很多家庭在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就会觉得特别无力,但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大多数家长总是在未了解原委之前就要改变孩子的行为,并没有真正的沟通。回到自杀之前的酝酿期,那就是我们介入的最好时间,而是否察觉这段酝酿期,是来自对彼此的了解。
疑问二:目前自杀案例日愈增多,现在才采取围堵预防,会太迟吗?
若有所觉醒和改变,永远不会太迟。
释疑:现代的青少年,他们大都感情细腻,即使现在男女性格特质已经明显对调,但内在的需要始终不变,就是追求“爱,肯定,归属感,自我认同”,而这四项就是人活在世上的意义的源头。若所有一切都没有,聚焦在感情世界时,影响非常大。
疑问三:自杀率高低是否真有年龄之分?
释疑:可以这么说,情感细腻而脆弱,处于不稳定时期的青少年,还有独居老年男人,而两者之间的自杀因素,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