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输液疗法
2017-02-08司长河
司长河
日本昭和天皇自1988年9月19日大量吐血以来,共逃脱了6次危机,生命延长了111天。除了由于他体质好、心脏强劲有力之外,输血、输液等最先进的医疗技术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输血合计为31865毫升,这在医学上已是极为罕见的量。但为了维持已不能从口中摄食的天皇的营养补给,输液疗法成为维持其生命的“生命线”。
输液学的权威、昭和大学教授越川昭之说:“可以这样认为,实施输液疗法后,才使天皇的生命得以延续。”可见输液的重要作用。
那么,输液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疗法呢?
当人们处于不能从口中吃或喝的状态时,就要发生大、小肠脱水,同时也不能够再向体内供给钙、钠、钾等电解质和营养。为防止产生上述状况,则必须采取直接向血液中注入水分和营养。这便是“输液”。
人体中的水约占体重的60%,电解质、蛋白质等就溶在其中,它的三分之二在细胞内,三分之一在细胞外。细胞内的水溶液含有大量的以蛋白质和钾为主的电解液,而细胞外的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钠组成。
健康状态下,人的体液拥有一定量的同时,在体液里还拥有一定浓度的电解质,失去这种平衡时,就有必要进行电解质输液。
输液时,准确掌握病情,选择最为合适的输液剂是很重要的。输液剂是以生理盐水为基础,溶入钾、钙及乳酸盐三种成份来调整浓度的。如果人没有这种生理盐水,数日后就会死去。
输液能发挥起死回生的效果
紧急情况下抢救,可以用水和电解质。但长期不能从口中摄取食物和液体时,营养输液就很有必要了。
与刚才提到的电解质输液相对应,含有维他命营养物的也是输液。使天皇长命的,就是用这种营养输液治疗的结果。
输液疗法的历史和原理
在19世纪林格氏溶液发明前,小儿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因痢疾、呕吐等脱水症而死去的小儿占50%。当时的医生反对向血管内注入大量的液体,而似乎是在努力把液体中的电解质组织制成某种接近血液的东西。20世纪40年代,低渗透压液体注入血管比血清更为有效,这一结果被证明。到了70年代为输入营养液又开始了中心静脉的利用。1980年,营养输液的成功,开始了各种输液剂的临床应用。
输液的基础成分和作用
——5%的葡萄糖溶溶液中,有水分和热量(1克等于4千卡)两种作用。葡萄糖被肝脏代谢成肝糖,水也就自然贮存在体内了。
——生理盐水中含有不同等量的钠和氯,并使它具有和血液成分之一的血浆同样渗透压,在细胞外液急剧减少或大出血,在缺乏合适的输液剂或血液时,用以急救。
——林格氏溶液是一种在生理盐水中加入少量的钾和钙,并和血浆的电解质成分接近的一种液体。需多补充氯时较为方便。
——乳酸钠加林格氏溶液等于氯化钠,即林格氏液加入适量的重碳酸钠,使电解质组织血液化的一种液体,用于细胞外液的补充最为合适。
电解质输液的主要成分是食盐、水、钙、钾、乳酸。但作为目前静脉营养输液的三大成分则为葡萄糖、氨基酸、脂肪,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特别要把脂肪和葡萄糖、氨基酸的比例搞好,并使其热量达到每克9千卡左右,把它用来作为热能,就会具有很高的吸引力。
这些也就是高热能及营养输液的根本出发点。
输液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简单举些容易发生的例证:在电解质输液剂里,由于钾的原因引起的脉搏不整、心机能衰退,以及生理盐水过多,就可能患高血压、心律不齐、肺浮肿等。
再有,超过适量的营养输液,会由于脂肪输液剂的过剩,而引起血凝固障碍、贫血,氨基酸输液可能引起高氮血,糖质输液可能引起肝障碍等等。一方面输液疗法有起死回生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必须十分细心地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副作用。
虽然有上述问题存在,但普通情况下如果肾脏健康,也就不必太担心了。由于输液引起的小量不平衡,通过肾脏的原有功能会得到控制的。
输液疗法今后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呢?
不久,将可能把输液针管埋人体内,并且还能每天自行进行输液。这种输液法,不仅适应不能从口中摄入食物的患者,甚至在白天需要游泳、洗澡的人都可进行输液。目前,在美国利用晚上睡觉间在家里自行输液的人已有很多了。
不久的将来,如前所述,即使有体液障碍的人,在日常生活方面也能基本达到和健康人没有什么区别的程度。